唐朝灭亡时有多惨烈?皇帝被害,九名皇子被勒死,大臣被扔进黄河
唐昭宗以及唐哀帝先后遭遇不幸被杀身亡。昭宗膝下的九个儿子,结局也极为悲惨,他们全部被人用绳索勒住脖颈,就此丧命。不仅如此啊,还有众多对大唐忠心耿耿的臣子,也未能逃脱厄运,他们被无情地扔到了黄河之中,实在是令人叹息不已。
唐朝灭亡之时,呈现出了极为惨烈的一幕,那场面真的是惨不忍睹,让人根本不敢去直视那段历史,每每提及,都不禁让人唏嘘感叹呢。
人们不禁会问,曾经那个无比辉煌的盛唐,怎么就变成如今这般模样了呢?而且,如此令人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一幕,究竟是被谁造成的?
灭亡的“第一枪”
有这么一句话,它听起来特别矛盾,就是“盛世出昏君”这区区五个字。乍一听或者乍一看,都会觉得它确实很矛盾,毕竟在大家通常的认知里,盛世应该是繁荣昌盛、各方面都发展良好的时期,怎么会和昏君联系在一起呢?可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五个字,却把这样一种看似相悖的情况给表述了出来。
通常来讲,那些能够开创盛世局面的帝王往往都是贤明之君。可让人不禁疑惑的是,既然有明君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时代,那为什么还会存在昏君呢?这着实是一个很值得人们去深入思考琢磨的问题呢。
能够对这5个字进行验证的,简单来讲,存在着这样两个人。其中一位是身处唐朝时期的李隆基,而另外一位则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就是爱新觉罗·弘历。
下面来理解一下这5个字,怎么理解呢?就是说他们成功建立起了盛世哦。一旦到了这样的一种状况,整个社会还有国家呢,在各个方面那可都是处在最高水平的状态啦。就好比说在经济方面吧,那就是要钱有钱,各方面的发展态势都是极为良好的呢。
实际上通俗来讲,就是已经抵达了前人未曾企及的那种高度呢。也就是说,做到了之前的人都没能做到的程度,在某个方面或者某些方面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果,站到了一个全新的、比先辈们更高的位置之上啦。
大家都知道,唐朝时期可是出现过贞观盛世的,那时候国家就已经发展得很不错了呢。不过呢,要说更为壮大的盛世,还得提到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的那段时期哦。唐玄宗时期的盛世,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表现,规模和影响力似乎比贞观盛世还要更胜一筹呢。再来说说清朝的乾隆皇帝吧,那可是处在一个特别的阶段。要知道,在清朝有个很有名的康乾盛世呢,而乾隆皇帝呢,他可是亲身经历并见证了这个康乾盛世最后的模样,可以说他完完整整地看到了这个盛世在他所处时期呈现出来的真实情况哦。
盛世的出现,这无疑是一件好事,毕竟这意味着百姓能够过上好日子,是百姓的福气呢。不过呢,盛世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往往很容易滋生出一种堕落的心态。
有这样两位皇帝,在他们建立了不少功绩,获得了诸多赞誉,声名远扬之后,就渐渐开始享受起生活来了呢。他们全然不再如同之前那般,始终保持着兢兢业业的态度去处理朝政、履行职责啦。反而是完全换了一种状态,选择了放纵自己,把曾经的那份勤勉和自律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李隆基的情况可就不太妙啦,要知道,他原本想着好好享受一番,放纵一下自己呢,可谁能想到,这放纵的日子还没过上几年,整个国家就一下子陷入到了巨大的灾难之中,而这场灾难就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安史之乱啦。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这样一个情况,那就是一个王朝在经历了一回或者两回盛世阶段之后呢,往往就会陷入一蹶不振的境地啦。基本上可以说,盛世过后,这个王朝就很难再维持以往的兴盛状态,而是会逐渐走向衰落,呈现出那种萎靡不振的态势了。
要知道,在还没迎来盛世的时候,每个人那可都是鼓足了劲头在努力拼搏干活呢。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想着要通过自己的奋斗去创造更好的生活,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可是呢,一旦盛世真的到来了,情况就变了哦。好多人一下子就松懈下来了,直接选择躺平,就好像提前进入养老状态似的,不再像之前那样充满干劲地去努力奋斗啦。
你看啊,他们都已经是那样的情况了,那他们的孩子又能好到哪儿去呢?就说那些出生在帝王家的孩子吧,打从一出生就不用为吃喝发愁,啥都有现成的。在这样优渥的环境下,他们往往更容易变得堕落起来呢。
要知道啊,盛世的出现呢,可不见得就一定是好事。有时候呢,它反而有可能会成为整个国家灾难开启的源头呢。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一个时期呈现出盛世的景象时,可不能就单纯地认为一切都只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哦,说不定在这看似繁荣昌盛的表象之下,正潜藏着一些会给国家带来灾难的因素,从而使得这所谓的盛世成为了后续种种危机的开端呢。
另外,在封建王朝的历史范畴当中啊,存在着这么一条没有明文规定的规矩呢。就是说,通常情况下,一个封建王朝从建立到灭亡,存在的时长往往都不会超过300年哦。就拿唐朝来说吧,它也是符合这样的情况。
唐朝走向灭亡的开端,要从王仙芝带领众人起义说起。当时,王仙芝振臂一呼,发动了起义行动,而这一事件呢,就如同开启了唐朝灭亡的第一步,从此之后,唐朝便渐渐陷入了动荡不安的局势之中,一步步走向衰败的命运啦。
那时候,王仙芝他们的家乡遭遇了旱灾,情况十分严峻。百姓们本就因为干旱,庄稼收成大受影响,生活已经变得极为艰难了。可谁能想到呢,在这样的困境之下,朝廷不但没有体谅百姓的难处,没有采取减免税收的措施来帮助大家度过难关,反倒变本加厉地加重了赋税。这无疑是在百姓本就艰难的生活上又狠狠地踩了一脚,简直就是把人往绝路上逼嘛,百姓们的日子可怎么过哟。
到了最后,实在已经想不出别的办法来了,众人经过商议,一致推选王仙芝来担任起义军的首领。
在古代,有这样一种情况被古人通过自身的实际经历给证实了呢。那就是当一个人连饭都吃不饱的时候,如果选择去参加起义军,那往后的状况往往就会改善不少哦。怎么个改善法呢?最起码,能保证自己有饭吃,能填饱肚子啦。
在得知王仙芝发动起义这一情况之后,黄巢也毅然决然地举起了起义的大旗。黄巢同样有着贩盐的经历,他迅速召集起几千人,随后便与王仙芝所带领的队伍会合到了一起,如此一来,两支力量合而为一,形成了一支颇具规模的起义军。而这支起义军的出现,就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千层浪,也正式拉开了动摇唐朝统治根基的大幕,可以说他们的这一举动,相当于打响了导致唐朝最终走向灭亡的第一枪。
当传出有人发起起义的消息后,许多连饭都吃不上的老百姓听闻此事,纷纷踊跃地想要加入到起义队伍当中。就因为这样,王仙芝所领导的起义军在那段时期发展极为迅速,仅仅过了没几天的时间,队伍人数就达到了好几万人之多。
灭亡前的灾难
王仙芝他们的势力发展得那叫一个快,可朝廷呢,根本就没把他们当回事儿,甚至连那些朝廷派到地方上的官员,都觉得他们不值得耗费精力去搭理呢。
话说王仙芝他们啊,那可真是相当争气呢。他们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把好多州都给攻打下来了。直到这个时候,朝廷才后知后觉,猛地意识到这事儿可不得了,已经发展到极为严重的程度啦。
在当时那个情况,朝廷在面对王仙芝等人的情况时,并没有立刻就派遣军队出去对他们进行围剿行动哦。反而是采取了另外一种做法,那就是派人前往王仙芝他们所在之处,去传达朝廷的意思,希望他们能够归降朝廷呢,简单来讲,这其实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招安啦。
朝廷那边给出的说法也是相当不错的,大致内容就是会授予王仙芝一个职位颇高的官职。
王仙芝看到当时的那种情况后,心里觉得特别满意。他心里琢磨着,与其一天到晚都在外面打打杀杀地过着那种动荡不安的日子,那肯定还不如能拥有一份稳定的、就像铁饭碗一样的工作来得好呢。毕竟打打杀杀不仅危险,还没个安稳的时候,而有个靠谱的工作,生活也就有了保障。
到了招安的时候,那朝廷可真是够大方的呢。给王仙芝安排了两个官职,其中一个是监察御史,还有另外一个官职呢,叫押牙。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众人原本的认知里,似乎谁都没能捞到个一官半职,可没想到最终只有王仙芝一人获得了高官厚禄。这样的情况一出现,起义军内部便滋生出了矛盾。
王仙芝心里头那肯定是想着能当个官儿,毕竟当官在当时来说可能是很多人所期盼的出路呢。可他身边那些人呢,可没他这心思,人家也得生活不是,总不能啥都不干,就等着喝西北风吧,那不得饿坏了,总得找个能维持生计的法子才行呢。
即便处于那样的情况之下,王仙芝心里仍然想着要去当官呢。就在这个时候,黄巢站了出来,狠狠地把王仙芝数落了一番,指责他不讲情义,一看到利益就把什么都抛到脑后了。而且据说呢,到最后黄巢甚至还动手把王仙芝给揍了一顿。
在那之后,黄巢就带着他的亲信们离开了。至于王仙芝呢,由于他的做法遭到了众人的反对,最终也没能如愿得到那个安稳又有保障的所谓“铁饭碗”。
黄巢在和王仙芝分开之后,发展的态势是越来越好。反观王仙芝呢,在之后的短短几年时间里,就遭遇了兵败的结局,最后还丢掉了性命。
大家知道吗,一个人要是没办法抵御住外界的各种诱惑,那他想要干成一番大事业可就太难啦。也就是说,在人生的道路上,会有各种各样充满诱惑的情况出现,如果一个人缺乏足够的定力,总是轻易就被这些诱惑所吸引,从而偏离了自己原本为了干大事该走的道路,那最终想要达成了不起的成就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儿呢。所以说,能否经得住诱惑,对一个人能否干成大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哦。
在当时的那个社会环境下,如果一个人正从事着某一个行业,却还老是惦记着其他行业所能带来的红利,想要这样就取得成功那可太难啦。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能专心在自己所从事的本行上,还分心去觊觎别的行业好处,那怎么能把事情做好呢,自然也就很难在自己的事业上获得成功喽。
接下来咱们再来瞧瞧黄巢,这黄巢可真是相当专一呢。每次只要攻下一座城池,他首先着手去处理的,就是当地的门阀世家。说直白点儿,这些门阀世家其实就是那些特别有钱的富豪群体啦。
采取这样的做法,一方面能够把他们的钱财据为己有,从而让自身的实力得以壮大;另一方面呢,还能顺势把这些人给消灭掉,这其实就是典型的用完了就一脚踢开,和卸磨杀驴的做法没什么两样呢。
黄巢在这之前也曾参与过科举考试呢,而且不管是文科方面的考试,还是武科方面的考试,他都有去参加过哦。
在文学方面的科举考试中没能通过,这背后其实是那些门阀世家在搞鬼。要知道,他们在推选的时候,那肯定是优先推举自家的人啦。当然啦,其他人要是也想通过科举的话,也不是完全没可能,不过得要有足够多的钱才行呢。
既然在文学方面没有什么出路,或者说凭借文学这条路走不通的话,那么就去尝试考武举。也就是说,当发觉依靠文学来谋求发展、取得成绩不太可能的时候,就可以把目光投向武举,去通过参加武举考试来寻找新的机遇,看看能不能在武学方面有所建树,从而实现自己的一些目标呢。
像这样的经历,不管搁在谁身上,恐怕都会觉得特别气愤。从这件事当中其实也能明显看出来,在那个时候,朝廷以及那些官员们真的是腐败到了极点呢。这种种腐败的情形,可不就是一个王朝走向灭亡的征兆嘛。
黄巢心里,对门阀世家还有皇帝那可是怀着深深的痛恨之情呢。为啥会这样呢?这其中是有缘由的。而他呢,针对门阀世家采取了极为狠厉的手段,毫不留情地下了杀手。这乍一看,好像显得有些残忍了,毕竟是那么大规模地对一个群体采取如此决绝的行动。不过呢,从长远来看,他的这一行为却实实在在地为后面那些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们立下了大功。他这么一做,等于给科举考生们扫除了不少障碍呢,对科举之路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哦。
自那以后,门阀世家遭受的可是毁灭性的打击,这一下可就再也没能缓过劲儿来,从此便一直萎靡不振了。从封建王朝的角度去看的话,这还真的能算得上是一件挺好的事儿呢。
话说黄巢等人成功攻下了东都洛阳,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长安城。那长安城的皇帝一听到这个消息,吓得不得了,直接就脚底抹油开溜啦。如此一来,黄巢他们几乎没怎么费劲,就顺顺利利地进入了唐朝的首都长安城之中呢。
当进入到那个特定的情境之后啊,李唐皇室的成员们可就遭了殃啦。他们的境遇和那些门阀世家的人没什么两样,面对的不是被人抢夺财物,就是惨遭杀害,实在是凄惨无比呢。
在那段时间里,长安城中的皇室成员仿佛一下子全都消失不见了,给人的感觉就好像这个群体灭绝了一般,整个城中都难觅他们的踪迹,那种情景真的很是让人觉得诧异呢。
上树的猪
在之前的那段时期,黄巢他们这一伙人呢,在不断进行战斗的过程当中,还做了一件挺得民心的事儿呢。他们会拿出粮食以及钱财去接济各地的普通老百姓哦。就这么着,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老百姓们的认可,获得了些许民心。
话说黄巢等人在长安城中待了一阵子之后,就发现他们已经完全丧失了民心,民众对他们那是丝毫不支持、不认可了,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总之就是彻底没了民心可言喽。
黄巢他们走向了堕落之路,而恰恰就是因为这样的情况,给那些节度使们带来了可乘之机。于是呢,这些节度使们便慢慢地行动起来,着手去收复之前唐朝所损失掉的那一片片领土啦。
就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刻,有一位极为关键的人物登上了历史舞台,那么这位关键人物究竟是谁呢?他就是朱温。
朱温原本可是黄巢麾下极为得力的一员干将呐。想当年,在他被唐朝的大军重重包围起来的那个时候,情况那叫一个危急万分。朱温呢,接连不断地往外送求救信,前前后后一共送出去了几十封之多,就盼着黄巢能赶紧派援军来帮他解这燃眉之急。可谁能想到呢,尽管他如此急切地盼着援兵,黄巢那边却始终都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去支援他。
在当时那种种复杂且艰难的局势逼迫之下,朱温实在是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了,最终只能无奈地做出了投降的选择。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自他投降之后,朱温凭借自身的一些能力以及在后续发展过程中的种种表现,逐渐得到了唐朝的认可与重用,进而一步步地成为了唐朝极为得力的一名干将,在唐朝的诸多事务等方面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朱温尽管属于降将的身份,但唐朝对待他着实很不错呢。要知道,朱温本是从别的阵营归降过来的,按常理说,对于降将可能会存在诸多猜忌或者不会给予太高的待遇,可唐朝却并非如此,在对待朱温这件事上,是相当宽厚且给予了他不错的待遇。
后来啊,黄巢发动了兵变,不过最终还是被杀掉了。而在这个时候呢,朱温在唐朝内部那可是混得相当不错,可谓是风生水起,在各种局势当中都能游刃有余,发展得顺风顺水的呢。
数年之后,唐朝内部逐渐形成了李茂贞、李克用、朱温这三大势力。在各方势力的角逐与发展过程中,朱温凭借自身诸多因素,比如军事才能、政治手段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在这场势力纷争里崭露头角。经过一系列的争斗与变故,最终朱温成功从这三大势力当中脱颖而出,得以掌控了整个唐朝朝堂,唐朝的局势也由此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朱温掌控了朝堂之后,便就此开启了他那肆无忌惮的行事之旅。在这种局面下,他没了约束,行事越发随心所欲,全然不顾及以往朝堂之上应有的规矩和秩序,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肆意妄为起来呢。
朱温担心唐昭宗李晔会在背后对自己不利,就派人去谋害他,想着以此来彻底消除隐患。最终,李晔在刺客的一路追杀下丢掉了性命。
皇帝驾崩之后,朱温的所作所为简直令人发指,他连皇帝的孩子们都不肯放过。他精心策划了一场类似鸿门宴的阴谋,在那场宴会之上,他竟然指使手下的人,将九个皇子全部用绳索给勒死了,手段可谓是极其残忍,其行径实在是让人难以容忍。
黄巢手下的所作所为实在是惨无人道啊,仔细想想,这手下的行事风格有时候和黄巢还真有相似之处呢,真的是让人不禁感叹。
朱温把皇帝以及皇帝的九个儿子都杀害之后,心里依旧是忐忑不安的。他老是担心啊,那些朝堂之上的大臣们指不定哪一天就会起来反叛自己呢。就因为有了这样的顾虑,朱温脑袋里便冒出了一个极为狠毒的念头,那就是要对朝堂上的忠臣们下毒手。如此一来,那些大臣们可就倒了大霉啦,一场噩梦就此降临到了他们的头上。
话说朱温他们呢,在白马驿这个地方,一下子就杀了30多位大臣。当时大家可能都以为这事就这么完了呗,可谁能想到呢,这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提了个建议,说应该把这些被杀的大臣的尸体都给扔进黄河里头去。您还别说,这么一来,那些平日里老是以“清流”自居的大臣们,这下可就都变成浊流啦,真可谓是世事难料。
朱温听闻相关的说法之后,经过思考,觉得其所言极具道理,随后便依照那样去做了。然而,他的这种做法实在是冷酷无情,完全背离了人性,令人不禁为之咋舌,实在是太过分了,完全不把人应有的道德和情感当回事。
你看啊,在那个时候,唐朝已经是摇摇欲坠啦。先是皇帝没了,然后连皇子也都不在了,那些忠心耿耿的臣子呢,也都消失殆尽了。这时候有个叫朱温的人,他之前还扶持了一个傀儡皇帝呢,可到最后呢,朱温直接就把这个傀儡皇帝从皇位上给踹了下来,而且还狠心地把人家给杀掉了。做完这些事儿之后,朱温就自己称帝啦,建立了一个叫做后梁的政权。就这么着,曾经辉煌无比的唐朝,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变故之后,终于走到了尽头,彻底灭亡了。
在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心中对大唐的国运十分关切,于是就把国师袁天罡请了过来,想让他测算一下大唐未来的国运究竟会是怎样的情况呢。袁天罡在接收到这个任务后,一番测算和思索,而后给出了这样的答复,他说道:“陛下,这大唐的国运呢,等到出现猪能上树这种情况的时候,那便是大唐走向灭亡的日子啦。”
李世民听闻相关说法后,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在他的认知当中,猪这种动物,那是根本不可能爬到树上去的。基于这样的想法,他便觉得大唐就如同那猪不可能上树一般,是绝对不会走向灭亡之路的呢。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袁天罡看到相关情形后,轻轻摇了摇头,却并没有对其作出过多的解释。这是为啥呢?原来,这里所说的“猪上树”,并非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个表面意思呢。
实际上呢,这里所说的“猪”,说的就是朱温这个人,而他后来做出了杀帝夺位这样大逆不道的事呢。至于提到的“上树”,它所指代的意思就是朱温掌控了朝堂,将朝堂大权都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啦。
李世民恐怕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他所建立的那个无比强大的大唐王朝,历经岁月变迁之后,最终迎来的竟然会是这般结局呢。想当年,大唐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国力强盛,威震四方,是何等的辉煌荣耀。可谁能料到,时过境迁,它最后却落得了这样一个意想不到的下场。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啊,各个朝代到了最终走向灭亡的时候呢,往往情况都挺凄惨的。不过呢,像唐朝这般情形的,还真不多见。你瞧,唐朝灭亡之际,皇帝也好,皇子也罢,还有那些大臣们,竟然都遭到了极为残忍的杀害呢。想来,这大概就是大唐命中注定要经历的这么一段悲惨遭遇吧,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