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款服役三年的桌面主力音箱——乐聆Ryhme3
在大学毕业以后,我的主要听音环境就是自家的书房,而且出于空间有限的原因,我一直是在各种小尺寸的桌面箱子中辗转腾挪、无止境地折腾一些有源音箱,玩过的也基本上都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品牌,包括但不限于凯音、唐韹、NEUMANN、天朗、真力、KEF等等,基本上主流的音箱品牌的五寸以内型号都玩了个遍,也大概知道了我的桌面对音箱尺寸的“能力边界”在哪里,像天朗Gold5、NEUMANN KH80就已经几乎是比较极限的了,且因为我桌面右侧近乎贴墙、左侧又较为空旷,调整摆位、相位以及声压平衡一直是一个比较困扰我的点,音质则就是另一码事了。
而在我玩桌面箱子的时间里,有一个品牌的一款三寸音箱,一直被我身边的各种身份的、地区的、乃至不同听音观审美的朋友所花式推荐,甚至他们吹的点甚至都不一样。曾经的圈内媒体人、新疆富哥飞飞,也是我的十年老友告诉我,这个音箱“贼好听”,问他咋好听法,他就说,你别管,就是贼好听;著名音箱博主、山西diǎo科大夫杨杰,你如果在他的主页搜索这个品牌的名字,你会发现它出现的频率高到令人发指,几乎已经是这个品牌的圈内代言人之一,而他,也是一个听音水平、以及现阶段对两声道音响的造诣非常令我信服的媒体人,自己的音箱系统能买套房的那种;ad astra品牌的主理人、也是出生于广州,在浓厚发烧氛围中长大的Luk少爷,在我聊起这个音箱的时候,非常热情的告诉我这个箱子性价比怎么怎么高、可以大力出奇迹,并教我如何搭配功放、并推荐我赶紧下手买了再说;我的好基友徐大为,在自己家里给我用天龙的一款廉价合并功放一体机驱动了一款音箱,没有摆位、没有架子,就随手拿了台山灵M8做解码,告诉我这个小箱子的低频居然可以如此震撼,而事实也确实如此——这个品牌叫做乐聆,这个型号叫做Ryhme-3,是一款无源音箱,人送外号“小3”。这些人直接或间接地让我坚定了转向无源系统的想法,并且我在杨杰的推荐下,购买了Ryhme-3的红花樟限量版。
在初步围绕Ryhme-3搭建系统的时候,我的整体无源套装并没有完全成型,记得当时使用的是钰龙DA1套装作为解码,至于音源嘛,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日常把音箱系统当多媒体箱使用的人,所以虽然我手里也有各式各样的CD机、数播,但我90%的时间是用的享声PA1参考版连接PC使用,USB线是ddHiFi的TC09S和Zephone的ZP-U1。此外,信号线、喇叭线什么的很多都是用的相对廉价的入门线材,功放则购入了来自珠海丽磁的216A,这是一款重达40公斤的电子管合并功放,使用的是KT88的管子,整体用料、推力、素质表现都蛮不错,虽然使用的是模拟电位器,但通过转轴马达的方式实现了遥控调音量的功能,非常实用,这样即便我把胆机放在桌面最角落、离我手边比较远的位置,依然可以快速地控制音量。此时的Ryhme-3虽然声音距离它的完全体还有很大距离,但开声的那一刻就已经完全让我对转向玩无源的想法感到庆幸,在经过简单的摆位和调整后,Ryhme-3的表现就已经呈现出了一个比较符合我个人听音观的声音底子:低频较为扎实醇厚,这是我过去听过的桌面有源都达不到的低频效果,保持了低频的结像聚焦感、但很有弹性、也有胆机所呈现出来的适度弥散感,整体的声音是平顺、细腻的,能够很好地反馈出解码的信息量、并且人声的男女平衡性极佳,高频整体稍暗一些,但非常耐听且宽松。
(图为丽磁LM216A,杨杰拍摄)
这个时候,我的系统是比较典型的那种走抒情慢歌走向、并且能够胜任一些钢琴独奏、三重奏的回放,缺陷比较明显的地方在于,声音线条感不够、高频的听感比较死、过于板正了一些,没有太好的鲜活度,女声的甜度也远远不够男声的那种醇厚度与颗粒感,但它不仅在素质上超越了我之前所有玩过的同尺寸、乃至大尺寸有源、也是一个更符合我听音观的东西,而且从此开始,那种低频缺失的有源箱我再也没有办法入耳,甚至觉得什么没低频就靠墙之类的“技巧”是比较本末倒置的玩法。
自此,我未来的调整方向除了希望进一步压榨素质潜力以外,我还希望可以把小三上0.75寸钛球顶高音的那种能量感与瞬态响应给发挥出来,所以在前后级不变的基础上,我升级了欧亚德的MTS-6电源排插、享声的DAM1解码器、万隆的NEGT3000信号线、以及找Zephone定制了一款喇叭线,并且把墙插进行了升级,在大件设备完全不变的前提下,整体系统在声音的清晰度、结像的凝实度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大动态也更释放开了 一些,不会有之前那种软绵绵往上顶但中道崩殂的感觉了。
下一个阶段,差不多是来到了23年的七月份,炎炎夏日,我发现成天开着胆机用并非长久之计,比如我经常忘了关机而导致机器彻夜工作,而且因为机器就在我的桌面上,夏天的时候我甚至得把空调给调低一度来运行,而随着手里越来越多前级设备的加入,添置一台晶体管放大器的纯后级的想法,在矩声P2的问世后逐渐坚定,而事实也不出我所料,这是一个正确的、更符合我个人习惯的选择。
矩声P2的纯后级采用的是ICEpower的D类放大模块,在立体声模式下可以做到4欧单声道230瓦,8欧单声道110瓦的功率,也支持单声道模式,但推小三其实就用不到这么大的功率了,毕竟我选择D类一定程度上也是奔着效率高、发热低、省电的目的去的,而且P2本身的声音虽然中性,但并不会有明显负面的数码声表现,当然这里可能和我前面设备的调味有关、线材和电源我也已经尽可能拉高了配置,钰龙DA1也好、高登序曲Pro也好,他们出色的前级功能派上了用场,所谓“前级出声”,很多来我家听过我这套系统的朋友都没有发现我使用的是一个D类后级放大器,都更关注它的乐感。而和丽磁216做合并机时的表现相比,此时的小三结像形体是更精致的、声音分离度会更好,但比之前削弱了一些密度和低频的肉感,这个确实是很符合我想要的方向。
而在此期间,我也遇到了两台声音非常令人意外的国产解码器,或者说,二者可能代表了国产解码器的最高水准,分别是来自HIBIKI的sds与享声DAM1,其中sds这个型号就像小三一样,我接收到了来自至少两三拨人的推荐,当初我也在一系列的解码测评中写过它,我甚至有朋友说这是十万内素质最高的解码器。而在写sds的过程中,我分别经手把玩了dCS的巴洛克、Total的D1-Core、Rockna大罗等知名型号,而国产的这两台机器在硬素质层面和这些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大家也能预料到,他们都是更偏“素质流”的风格,尤其是sds在加了自家官方时钟以后的那个密度、结像表现堪称夸张,相比之下享声能够提供更多的解码工作模式、声音有着更丰富的变化性,在耳机系统和音箱系统里的适应面都较广,sds玩起来我个人认为则更吃音源和后端放大器的控制力。但单说声音上限的话,已经上市多年的sds至今未呈现出任何的颓势,尤其是如果我是一个纯古典党,以上这些机器里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sds,它给小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非常具象化的那种器乐形体和非常漂亮的高频音色光泽感,而sds说不定在明年会迎来更新或者迎来性能相近的一体机版本,不过鬼知道soso会鸽到什么时候,暂时就当它是个烟雾弹。而享声DAM1后来迎来了15周年的升级版,我近期也是刚收到机器,这里就不展开赘述了。
(图为HEDD TYPE20,当时放在我客厅的大空间内玩了一阵,并没有能玩透)
接下来,我一度把我玩HIFI的重心转向了模拟系统,购入了来自Technics的1500c,这是一台自带唱放的机器,但内置唱放和原装唱头自然是满足不了我的,于是先后购入了天龙的DL-A110周年纪念版MC唱头和钰龙PA1唱放前级耳放一体机的电源套装,也定制了一堆Sommer的旗舰AQUA的RCA线,甚至为了留点预算买黑胶把手里大部分的CD都出了,只能说这是一个令人追悔莫及的决定,比如我把很多二级市场价值两三千的唱片用一百块的平价出给了烧友,这些都是后话了。
模拟系统可以说完全戳到了小三的舒适区,这里我也理解了杨杰为什么后来一直沉迷于模拟系统,它呈现出来的声像更有活生感,结像和声场都是等比例更大的,天龙的唱头带来了解析力层面质的飞跃,这里很多没有深入玩过黑胶的用户可能理解不了黑胶账面上那么孱弱的参数能带来什么样的素质,我只能说,在黑胶唱片本身的水平过关的基础上,1500c+DL-A100+PA1呈现出来的素质水准和听感都可以超越我手头之前所有的数字系统,即便是比它贵上N倍的,当然了,什么炒豆声、底噪之类的,不纳入衡量范围。至此,我已经意识到了小三的声音“揭示力”是有多么夸张,以及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把它冠以三寸天花板的美名、乃至有了百万级系统的大烧为什么还愿意把它留在身边,因为你可以轻轻松松用它来反馈出前端设备的所有特性,而且能够“吃进”几乎无限的信息量、密度、动态,音色下限高、素质上限高、好听得很稳定,大概是最能概括小三的关键词,回顾一下之前所有的折腾阶段,任何阶段的小三,我都没有觉得它“难听”过,这已经不算是一种特质了,而是一种魅力。
这里,感谢一下天域联达扫地僧推荐的、以及亲手帮我制作的范登豪红衣主教二代喇叭线,它比我之前使用的Zephone喇叭线更细更软、甚至价格上还更便宜,虽然和Zephone那对相比,在中低频的密度上有所缺失,但是在听感层面对我的系统却是“升级”的,这里call back一下前文我的一个目标,那就是压榨出小三的高频“穿透力”,红衣主教2做到了,声音非常的鲜活、有跳跃感,把P2这种D类后级所带来的线条感给化开了一点,声音在凝聚中更多呈现出了一股韧劲,听室内乐的时候会让我想起我手头类似于初代HD580那样的轻盈感、流畅度,是一种可以让人忘掉素质、更为专注于乐感本身的存在,我愿意给所有玩箱子的、尤其是玩英国箱、以及偏素质类箱子的人推荐这个型号,性价比超乎想象。
而在购入新箱子之前,小三在我书房服役的“末期阶段”,我使用上了来自YBA的Genesis S2解码+YP302耳放/前级,作为我数字系统的主力,典型的法国声其实会进一步弱化声音的解析感,但它呈现出来的乐感审美其实和红衣主教2是相辅相成的,缺点是低频会肥了一点、也虚了一点,但声音在高频部分的空气感更加极致、更有类似于大箱体才拥有的高频穿透力。这个阶段,其实我可能已经不那么在乎音箱的参考性、标准性,找到了一个符合自己听音观的把玩方式,也接受了三寸音箱所必然可能存在的物理缺陷,以一个取长补短的方式来得到硬件与听感的平衡。
文末,最后再次感谢一下杨杰以及其他所有力荐过我小三这个箱子的人,它陪伴了我三年在书桌前工作、听歌、摸鱼的时光,而且是一个从内到外都极为符合我审美的东西,折腾它的过程也是我进一步学习两声道无源系统的过程,不论对我个人HIFI相关的学习成长还是听音乐的娱乐时光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未来即便是买了新的喇叭,它也会成为我家中占据C位的美丽摆件,和一个属于我自己的时代印记。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