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族消失之谜:150万契丹人人间蒸发,96年的一封信件揭开谜团

奇史怪谈 18小时前 阅读数 28 #历史

雪花悠悠降契丹,满城灯火通明夜未眠。

这诗句描绘了契丹古城那宏伟壮观的景象,还有它的繁华热闹,真的让人感受到契丹人的那种热烈情感和豪爽性格。

不过,历史的车轮不停转动,那个一度灿烂夺目的辽国,终究还是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辽国打了败仗后,契丹族并没有消失,还是有150万的契丹人成功逃脱了。

就在大家伙儿都盼着契丹人能再次威风起来的时候,他们却突然间就像从没存在过似的,从大家视线里彻底消失了。

契丹人为啥就这么突然不见了呢?他们最后到底跑哪儿去了?

【神秘的契丹族】

契丹族起源于咱们国家的东北地界,一开始就是个放牧为生的民族。

听说,契丹这个民族是从现在东北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那块地方发源的,一开始他们是鲜卑族里的一支。

一开始,契丹人老是按照部落的方式过日子,大多时候没有个安稳的住处。

所以一开始并没有关于他们的确切记录,直到北齐天保五年写成的《魏书》里头,他们才算是正式露面了。

契丹族因为长期没有固定的居住地,所以很难抵挡外来的攻打。这样一来,在李唐王朝建立之前,契丹人就经常遭到其他部落或者王朝的欺负和打压。

在北齐那会儿,文宣帝自个儿带着兵马往南冲,去打契丹部落。结果嘛,契丹部落被打败了,这场仗就这么结束了。

另外,北齐那会儿抓了十多万的契丹人,还搞到了好几十万的牲口,契丹族这回可真是元气大伤,损失惨重。

后来,契丹族在休整壮大的时候,遭到了突厥的攻击,结果导致部落四分五裂,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八个完整的部落了。

到了隋朝刚开始那会儿,他们在向突厥和隋朝低头后,才慢慢缓过劲儿来。

不过,契丹族仍旧时常遭遇各种各样的压迫。

唐朝刚开始那会儿,国家还没站稳脚跟,尤其是东突厥,老是捣乱,威胁挺大。所以,为了拽住东突厥的胳膊腿儿,别让它太嚣张,唐朝就想了个招儿,对周边的那些少数民族,都尽量拉拢过来,让他们站自己这边。

只要哪个国家想成为唐朝的附属,唐朝就会给它们提供保护和帮助。

太宗那会儿,契丹还在突厥的狠辣管控下头过日子。一看唐朝给他们递来了友好的信号,契丹立马就决定跟着唐朝混了。

唐太宗对此挺高兴,所以两边很快就商量好了,意见一致。

有了大唐的支持,契丹族很快强大了起来。

历史上有记载,唐太宗那时候给契丹的头儿送了大鼓和旗帜作为礼物,还跟他们做起了买卖。不光这样,为了两边关系更铁,他还把自家的公主嫁给了契丹,以此来联姻结盟。

不过,契丹族势力越来越大后,他们跟唐朝的关系就有点不一样了。

唐朝末年,因为朝廷跟河朔三镇那边关系太僵,忙得团团转,根本顾不上契丹。这样一来,契丹那边就变得反复无常,一会儿投降,一会儿又来找茬挑衅。

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当上了契丹的可汗,他把所有的部落都拢到一块儿,一块儿建起了辽国。就从那时候起,契丹族的势力噌噌往上涨,翻了好几倍。

慢慢地,他们觉得现状不够好了,心里开始盘算着中原那块地方,于是一次接一次地挑起战争,在这些争斗里,他们抢占了好多土地。

契丹族既让人捉摸不透,也相当凶猛。

他风光无限的时候,地盘大得惊人,足足有500万平方公里,差不多占了中原的一半,人数也是噌噌往上涨,翻了好多倍。

贝加尔湖畔、库页岛地、阿尔泰山脉,还有咱们中国的河北、山西,外加那抢来的燕云十六州,都是他曾经的地盘。后来啊,辽国和北宋好长时间都是肩并肩站着,谁也不服谁。

那时候,西方国家老觉得“契丹”这个国家特别大,还特别有钱,简直就像是个天堂一样,让人特别想去看看。

不过,辽国虽然曾经那么强大富裕,却只风光了短短一百年,最后竟然还被以前“跟班”的女真族给灭了。这背后到底有啥说道呢?

契丹国灭亡后,那150万人最后都咋样了呢?

【一代强国的兴衰】

辽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厉害的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它头一回把东北和漠北这两个地方给统一了起来。

而它很厉害的时候,也意味着中原王朝开始走下坡路,特别是在北宋那会儿,辽国和宋朝互相抗衡了足足160多年。

北宋刚开始那会儿,宋太宗搞定北汉后,立马带兵转头去打辽国,一路上打得敌人节节败退,跟砍瓜切菜似的。

攻打幽州时,宋军碰到了大麻烦,怎么也打不进去。接着,在高梁河那一带,辽军把宋军给打败了,宋太宗也因此受了伤,只好带着队伍撤了回来。

从那以后,辽国的军队老往南边跑,时不时就来捣乱,给北宋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和压力。

雍熙三年那会儿,宋太宗打算分三路去北伐。可结果真让人失望,就中路军保住了实力,安全撤回来了,其他两路军队全被打得溃不成军,损失惨重。

到这时候,北宋就不再想着收复燕云十六州了,转而专心搞起了防御。

在这段时间里,虽然两国之间有点小矛盾,但都没啥大不了的。可是到了景德元年,辽军突然发难,一路往南冲,很快就打到了黄河北边的澶州,这下宋朝可慌了神。

后来,宋和辽达成了一项约定:它们成了兄弟国家,白沟河就是两国的分界线。宋朝每年得给辽国送上10万两银子,还有20万匹绢布。这个约定一实行,宋和辽之间的关系就稳了下来。

另外,辽国老是欺负金国,那这个金国到底是哪路神仙建起来的呢?

1115年,女真族的老大完颜阿骨打搞了个金国。但那时候,金国就像个小弟弟,根本没法跟辽国这种大块头抗衡。反过来,辽国老是欺负金国,不把金国放在眼里。

所以,在辽国长时间凶狠欺压之后,金国实在是受够了,决定跟宋朝联手,想要一举把辽国给干掉。

早先时候,金军已经一连串打下了辽国的东京辽阳府跟上京临潢府,这样一来,他们的声望可就涨上去了。

这时候,北宋的皇帝和大臣们都不想再被辽国压着欺负了,而且宋朝心里还盘算着要把燕云十六州给收回来。所以,宋徽宗就派了些人去跟金国商量这事儿。

后来,宋徽宗就让武议大夫马政带着高药师他们一些人坐船出海,说是去买马,其实是去找金国商量事情。金国那边也挺给面子,回应了他们。接着,两边就开始了好多次偷偷摸摸的外交活动,不断地坐下来聊具体的事儿。

宋徽宗宣和二年那会儿,宋朝跟金国联手打辽国。宋朝的军队去攻打辽国的燕京那一带,金国那边呢,就负责打中金大定府,还占领了长城以北的好些州县。

搞定所有准备后,到了1125年,只听见一声响亮的号角,金军就像被射出去的箭,飞快冲向辽国的都城,开始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这时候,辽军遭到宋金两军的前后夹攻,只能不断往后退,结果,辽国就这样灭亡了,老百姓死伤惨重。

有些幸运的契丹人逃了出来,他们分成了两拨。一拨人跑到西北地区,在那里搞起了西辽这个新国家。另一拨人呢,还是认耶律淳当皇帝,另外搞了个北辽。

可没隔多久,西辽就被蒙古的骑兵给击败了,而北辽呢,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也被金军给消灭掉了。

到现在,契丹人只剩下了一百五十万,被打得东奔西跑,辽国这个名字,也彻底成了大家心里的过去式。

但就这么没了踪影的,还有契丹族的那些记录。他们的文化、用的汉字、穿的服饰,还有他们的后代,就好像一下子全没了,啥也没留下。这给以后研究历史的人带来了好多麻烦。

好多年了,历史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契丹族的那些未知事儿,但受限于记录的不完整,那些谜团就像被锁在箱子里,一直没被打开。结果,事情有了转机,一封从老远地方寄来的信,意外地给我们指了条路,让真相慢慢浮出水面……

【神秘信件解开谜团】

1922年的时候,比利时有个传教士,名字叫克尔文,他不远万里跑到咱们中国的内蒙古去做考察。结果,在一座老墓里头,他偶然撞见了一块石碑。这石碑上,刻了一大堆怪模怪样的符号,瞅着挺让人迷糊的,根本看不懂是啥意思。

你瞅瞅上面的那些符号,它们跟汉字的样子有好多像的地方,感觉就像是某种文字。后来专家一研究,发现这些奇奇怪怪的符号原来就是契丹文字。

但就算认出了这是契丹文字,专家们也束手无策,毕竟他们完全不明白这些文字究竟想说啥,因此,石碑上的内容就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辽朝灭亡之后,有关契丹的资料就慢慢没了踪影,就连契丹的文字也不再有人知道。

所以过了好几百年后,这些文字对现代人来说就像看不懂的老古董。不过,就算是这样,依然有很多专家学者在使劲琢磨契丹族的那些事儿,他们一直都在努力破解这些谜团。

有个挺有名的专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他叫刘凤翥。刘先生对契丹文化特别着迷,他花了一辈子时间去研究这个神秘的民族。

很久以前,他就深入钻研过契丹族,想通过对比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来找出契丹族后代的线索。

可遗憾的是,契丹人就好像突然间没了踪影,怎么找也找不到一丝线索。

说到民俗文化这块儿,刘凤翥翻看了好多文献资料,还亲自去实地考察了一番,但结果还是不乐观,没找到啥有用的线索。所以说,这条路子是走不通的。

正当大伙儿都感到没办法的时候,1996年,刘凤翥收到了一封来自内蒙古的信。

一开始,大家都没往心里去,想着可能是谁不小心寄错了信。但刘凤翥却把信要了回去,拆开一看,写信的人居然说自己是契丹族的后代!

一看到那个签名,刘凤翥乐开了花,他赶紧一字一句地读起信里的内容。信上说,他可能和自己的族人都是契丹人的后代。

要是信里头写的都是真的,那就表示咱们可能能解开困扰大家几百年的大谜题。而且,还有机会搞明白辽国没了之后,契丹族到底咋样了,把这段空缺的历史给补上。

一想到这事儿,刘凤翥二话不说,开着车就往内蒙古奔,心里琢磨着能见上寄信的那位达斡尔族人邱志德一面,把心里那堆疑惑给搞个明白。

达斡尔族这个少数民族,住在内蒙古地区,他们说的语言是蒙古语。

写信的是契丹族里的一位年轻小伙,邱志德。当他知道刘凤翥对契丹族有着深厚研究时,心里头就琢磨起了一个念头……

邱志德想让刘凤翥帮他们找找老祖宗,虽然他们连老祖宗是谁都不知道。但在他们心里,一直觉得自己是契丹人的后代。那为啥邱志德会有这想法呢?

刘凤翥找当地人聊了聊,听说在莫力达瓦那边的一个边上,有个老早的“边防堡垒”。据说,他们的老祖宗就是契丹族派去建那个“边防堡垒”的人。

邱志德接着说:

辽国灭亡那会儿,逃出来的契丹人东奔西跑,聚成了好多小队伍。他们中有的又过起了放牧的日子,还有的跟别的民族混到了一起。这事儿到现在,也没个准儿说法。

另外,邱志德为了证实自己的说法,掏出了好多东西来当证据。

刘凤翥也发现,达斡尔族在穿衣打扮、体育活动这些方面,跟契丹族确实有点像。但光凭这些相似点,可没法说两者就一定有关系。

刘凤翥打定主意,想通过DNA检测来确认血缘关系。那么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早先时候,内蒙古那边挖出了一具女尸,后来确定这女的是契丹族人。这样一来,咱们只需要把这女尸的基因跟达斡尔族人的基因放在一起对比对比就行了。

DNA检测结果一公布,大家立马就兴奋了。检测说明达斡尔族和契丹族的DNA非常接近,不过呢,也不是百分之百一样。

刘凤翥通过这项研究发现,契丹人其实并未真正灭绝。

他们在逃难路上,慢慢跟其他民族混到了一起。日子一长,里面有些人就逐渐变成了现在的达斡尔族。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为啥那时候没有留下关于契丹族清清楚楚的历史记录。

他们的后代在与其他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慢慢丢掉了原先的那些老习惯和自我认同,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习惯和身份就彻底没了踪影,自我也不复存在。

其实,契丹族并不是真的就不见了,他们是通过和其他民族结婚融合,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下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奇史怪谈

奇史怪谈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