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分 27 等有多细?从 “下三滥” 到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逆袭比剧本还精彩
老话说 “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等级观念在古代社会就像刻在骨子里的印记。“流” 这个字早在春秋石鼓文里就出现了,本意是液体移动,后来慢慢用来划分人的品类等级。您琢磨,水往低处流,这 “流” 字也就沾了 “低等”“瞧不上” 的意味,像 “张三李四之流”“流氓”,说出来就带着不屑。可古代分的 “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真能把人一辈子钉死在某个等级里吗?命运的齿轮,当真不会转动?
古代的 “三六九等”,把人细细切成 27 份。“上九流” 听着尊贵,其实讲究个 “正当”,佛祖神仙排前两位,皇帝再威风也得屈居三流,后头跟着官员、富商、工匠、农夫,都是正经营生。“中九流” 是举子、医生、道士这类中等群体,像举子书生努努力能变文人,和尚道士修炼好了还有 “成仙” 的盼头。最惨的是 “下九流”,师爷、衙差、媒婆这些营生,在当时都被人戳脊梁骨,更别提 “下三滥” 的捏脚、剃头、按摩,简直低到尘埃里。可元末的朱元璋,偏偏从讨饭的小叫花子,一路逆袭成开国皇帝,把这等级制度撞得粉碎。当年他偷吃嫂子的饭,被拿着锅铲数落,称帝后不仅没报复,还给嫂子一家封官赏钱,不过给侄子封了个类似 “弼马温” 的小官,算是孩子气地 “报了一铲之仇”。
如今再看这些等级划分,不过是封建时代的老黄历。“流” 字虽有 “流动” 之意,可古代多数人被出身和职业死死困住,“下九流” 的人再努力也难翻身。好在时代变了,现在咱们讲究职业平等,送外卖的小哥、写字楼的白领,靠双手打拼就值得尊重。就像水虽往低处流,但人却能往高处走,打破偏见,才能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