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口关张飞面对张郃,虽四战四胜,为何看起来赢得并不轻松?
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却说建安二十年,巴西太守张飞与魏将张郃在宕渠、蒙头、荡石三寨相持五十余日。
这一场看似寻常的武将单挑,却引得后世争论不休:当阳桥头喝退百万曹兵的猛张飞,为何三十回合拿不下河北四庭柱末席的张郃?瓦口关前佯醉诱敌,是否暗藏放水玄机?
张郃初战张飞,“两马相交,战到二十余合”,后方火起而退;次战“斗到三五十合”,张郃望见己方三寨火起而走;紧接着十合诈败却被张飞将计就计再次击退;最终瓦口关前,张郃见伏兵四起,直接不战败退。
四番较量,虽然张飞全胜,但是看起来赢得似乎不轻松。这是怎么回事呢?
首战二十合:骄兵之计还是力有不逮?初交锋时,张郃引兵搦战,张飞挺矛出马。按常理,当阳桥头“声若巨雷”的燕人此刻本该速战速决,却与张郃缠斗二十余合。须知昔日吕布战张飞,五十合尚且不分胜负;而张郃曾与赵云战三十合便感气力不支。此战蹊跷处在于:雷铜早奉张飞之命绕后劫寨,可见飞早有定计。
这二十合缠斗,实为牵制张郃以待火起。张飞此时非不能速胜,实为骄敌之心,暗合兵法“能而示之不能”之要。
相拒五十多日,张郃坚守不出,张飞就来了一出醉酒戏码。张飞不仅帐前豪饮,更令小兵摔跤为乐。
张郃深感受辱,就发动夜袭计划。结果,张郃在冲入张飞营寨时,却一枪捅倒了“张飞草人”!
然令人惊叹之处,在于中计的张郃,面对突然出现的张飞,竟能与之斗至三五十合。
这说奇也不奇,彼时的张郃已然陷入绝境,不死战没有生机。加之他先前预想着还有两路援军会到,硬是撑了五十回合。
后来知道援军到不了,也基本是撑到极限,拔腿就跑。
此战表面看似势均力敌,实则张飞始终掌控战场节奏,张郃不过是绝境死战。
张郃吃了两次亏后,学乖了,退守瓦口关,企图利用地形优势来埋伏张飞军团。
张飞的部将雷铜确实上了当,被张郃设伏回身击杀。但张飞心里门儿清,就是不中计。
不仅如此,张飞将计就计,与魏延打了个配合,让张郃误以为打了不到十回合诈败成功之际,给了他一个突然的惊喜,将他杀得大败又退回瓦口关。
这可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张郃的小心完全被张飞识破,张飞不过配合他打了十回合罢了。
四战零回合:张郃心理阴影面积过大再次退守瓦口关的张郃等不到援军,心里早就郁闷不已。
没想到张飞又略施小计,通过老百姓之口获取了瓦口关背后的一条小径。他让魏延带兵从关前搦战张郃,自己则亲率一军抄张郃后花园。
张郃正待与魏延交战,却发现后方起火,火光中,正是那个让自己吃尽苦头的燕人张飞!
这次,张郃再也不敢交手,落荒而逃。
张飞这般火候拿捏,恰显“粗中有细”真本色。
放水疑云:五虎上将的战场智慧有看官或问:若张飞全力施为,可能阵斩张郃?
张飞是唯一能与吕布有百回合大战的猛将,确有万军取首之能。
然三国名将相争,素来讲究“围师必阙”。张郃作为曹魏西线支柱,若过早折损,必引曹操大军报复。正如诸葛亮七擒孟获,张飞四败张郃而不诛,恐存“养敌自重”之思。
更紧要者,巴西之战本质是争夺战略要地,非歼灭敌军主力。张飞深谙“不战而屈人之兵”之道,以震慑代杀戮,方显统帅之才。
结语罗贯中在此处笔法精妙:既保全张郃日后街亭之战的身价,又成全张飞“智足以取巴蜀”的美名。
这场跨越五十余日的博弈,实为攻心与斗力的双重较量。
今人回望宕渠烟尘,不妨再思:若张郃当真不济,何以二十年后令诸葛亮“皆忌之”?
若张飞纯恃勇力,又怎能与“万人敌”之称相符?
战场上的收放自如,或许才是对“猛将”二字的终极诠释。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诸位看官,张飞和张郃的这四次交锋中,究竟藏着多少未尽之言?
欢迎评论区煮酒论英雄,友善交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