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望着眼前的三样物品潸然泪下,毛主席到底给女儿留下了什么遗产呢
李敏是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女儿。她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尽管经历了许多波折,但她依然是那段红色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所谓“遗产”,李敏望着眼前的三样物品,心里一阵酸楚,眼泪不由自主地滑落脸颊。那么,毛主席到底给女儿留下了什么遗产呢?
李敏很小就跟妈妈去了国外,对爸爸的记忆只有几次见面和一张旧照片。后来她们回到国内,选择在哈尔滨安家,并没有和爸爸生活在一起。李敏从小没父亲,和母亲过得很不容易。她很小就开始帮母亲干活。直到1949年,国内安定下来,毛主席才把李敏接到身边共同生活。
那时她13岁,却感觉父亲像陌生人。后来回忆起初见时,她非常拘谨,就像去别人家做客,浑身不自在。建国初期,主席特别忙,父母俩一个月难得见几回,经过好一阵子,他们才慢慢习惯了这种聚少离多的生活。
毛主席叮嘱子女,不能仗着是“主席的孩子”就特殊,他觉得不能靠父辈功劳享福,只依赖父辈“特权”是无法有所作为的。1959年,李敏邂逅了孔令华,直到婚礼前夕,孔令华都不知她是主席的女儿。主席没给女婿特殊照顾,婚后不久,他们就搬去了北京的一条小巷居住。
想见爸爸真不容易,进中南海得查证件,到了还得先报备。赶上爸爸忙的时候,一等就是老半天,真急人啊!搬离中南海后,李敏见毛主席的次数骤减。但即便相聚时光短暂,毛主席仍对她影响深远。李敏感慨:“和爸爸共度的许多时刻,我会永远铭记。”
李敏说起过一件事,六十年代时,国内饥荒加灾害,很多人连饭都吃不上。毛主席就带头省吃俭用,还号召党内干部一起,把粮食捐给灾区的老百姓。主席的孩子们也受了不少苦,在中南海里,他们竟只能喝面糊、吃窝窝头,天天饿肚子。由于营养不良,孩子们一个个都肿了起来,情况十分严重。
警卫员见孩子们饿着,便拿来牛奶和面包。几个孩子饿极了,最终还是吃了。主席得知后,当晚立刻赶回,专门为此事召开了家庭会议。全国人民都在忍饥挨饿,咱们作为领头人,更得以身示范。大家确实不易,再坚持一下,难关很快就会熬过去的!
这虽是小事,但毛主席却非常看重,让李敏铭记于心。如此节俭的主席,会给子女留下怎样的“宝贵财富”呢?
难道说,这三样物品背后藏着什么深意?这还得追溯到当年发生的一段往事。
投稿后会有稿费,这些稿费起初都上交组织,因为革命时期资金紧缺。但新中国成立后,这些稿费就成了主席个人的收入。
这让人好奇:“毛主席这些年攒了多少稿费?”大家议论纷纷,有人猜上千万,有人说上亿,还有人直接算出是1.3120亿。至今仍不清楚这个数字的来源,但当时大家广泛认同,连主席也没反对。当然,也有人持怀疑态度,毕竟在那个年代,一亿元是个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
有人好奇地去问毛主席的“财务大管家”吴连登那笔钱的数目,吴连登听后大笑说:“那太多了,别说毛主席,整个中央领导层的钱加起来也远远不到那个数的零头。”吴连登为主席服务长达12年,家中各项开支都经他手记录,因此他的话极具可信度。他透露,这些年主席的稿费总共只有157万元。
真没想到,主席家的开销竟如此朴素,跟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差不多。主席日常饮食简单,多是五谷杂粮,花费并不多。平时,买香烟和买书是固定开销。后来,为省钱,主席连书都不买了,常找总理、邓公等人借书看,看完就还,总理常逗趣说:“又来蹭书啦?”
主席发现工资用不完,就主动要求降薪,从600元减到400多元。遇到大开销,吴连登会先请示主席,主席总是叮嘱他“要节省”,然后才允许动用一点稿费。1972年,主席的小女儿李讷有了自己的儿子,可这让本就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买完奶粉后,家里连吃饭都成了难题,生活愈发艰难。
虽然自己饿着没关系,但新生儿需要营养。李讷收入不够开销,家里渐渐负担不起奶粉费用,万般无奈之下,她只能向张耀祠寻求帮助。张耀祠给了李讷一些钱,并告诉主席她的困难:“主席,现在时代不同了,咱给李讷些经济支援吧,孩子可不能受苦啊!”
听完汇报,毛主席心生怜悯,没想到女儿生活如此艰难。他转头对吴连登说:“讷儿确实不容易,但公费不能用。你直接从我稿费里拿8000块给她,这事就不用再批示了。”李讷一家靠那笔钱度过了难关。后来,主席想到要公平对待,得知李敏生活也拮据,便又寄去了八千元稿费,帮她渡过难关。
本应早给李敏的钱,因70年代党内新问题,吴连登受牵连,加上主席病重直至离世,才迟迟未能送到她手中。主席去世后,遵照他的遗愿,他的全部稿费都作为党费上缴国库,未给子女留遗产。然而,关于给李敏批准的8000元补助,虽有争议,但经讨论还是决定予以发放。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