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家中印假币落网:印多少花多少#
夫妻家中印假币落网:印多少花多少#
近日,"夫妻家中合伙印制20多万元假币"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首,引发全网热议。江西抚州一对夫妻的"家庭假币工厂"被警方捣毁的消息,像一颗惊雷,撕开了假币犯罪背后的黑色链条。这场持续数月、涉及上千名受害者的骗局,不仅暴露了假币犯罪的隐蔽性,更给公众敲响了金融安全的警钟。
集市里的"异常":一周5起举报揭开黑色序幕2023年9月的江西抚州,本是小城生活的寻常时节,却因多起假币举报打破平静。"一周接到5起假币报案,这在以往全市一个月才会出现一两起。"抚州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民警刘涛的话,道尽了案件的反常。报案人清一色是农贸市场的小摊贩——卖菜的阿婆、卖鸡蛋的大叔、卖日用品的摊主,这些靠几分几毛攒生计的普通人,成了假币犯罪的"精准目标"。
更令人揪心的是,受害者分布在临川、东乡、金溪等多个县区,总数超千人。这些乡村集市本是充满烟火气的交易场所,却因缺乏公共场所监控,成了假币流通的"法外之地"。直到一个关键线索出现:某集市的视频探头记录下完整作案过程——一名女性先递出真币让老人验钞,待对方放松警惕后,以"零钱不够"为由收回真币,转而将假币塞给老人找零。这种利用老年人反应慢、验钞经验少的"演技式"行骗,让无数辛苦经营的小本生意者血本无归。
"家庭印钞厂"的疯狂:印多少花多少的"反侦察"随着警方深入摸排,一个令人震惊的真相浮出水面:所有假币竟出自一对有前科的夫妻之手——何某龙与徐某花。当民警推开他们的家门时,眼前的场景如同"小型假币工厂":油墨未干的假币散落在桌,打印机、裁纸刀、专用纸张等作案工具一应俱全,更有从1元到50元不等的小面额假币堆成"小山",总数额达20多万元。警方清点这些赃款时,竟花了4个多小时。
这对夫妻的作案逻辑堪称"精准":他们提前踩点锁定赶集日,凌晨4点带着新印的假币驱车赶往乡村集市;伪装成普通买菜人,专挑老年人、摊贩下手;每天使用假币300到3000元不等,"印多少花多少",绝不留存。这种"快进快出"的模式,既降低了被查获的风险,又最大化了非法收益。正如办案民警陈浩所言:"他们的反侦察能力很强,知道小面额假币更易流通,也清楚乡村集市的监管盲区。"
法律的"铁拳":伪造货币罪的严惩与警示这起案件的告破,不仅让上千名受害者的损失有望追回,更给假币犯罪者敲响了法律警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一条规定:伪造货币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若属于伪造货币集团首要分子、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将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没收财产。本案中,夫妻二人伪造假币数额达20多万元,远超"数额特别巨大"的认定标准(3万元以上),等待他们的必将是法律的严惩。
值得关注的是,警方在案件侦破中采用了"冠字号追踪"等新型技术手段,联合银行从流通环节倒查假币来源,目前已确认该批假币未流出江西,但后续追查仍在持续。这种"技术+协作"的打击模式,展现了公安部门对假币犯罪"零容忍"的决心。
守护"小钱袋":每个普通人都是金融安全的守护者这起案件的背后,是无数个被假币摧毁的"小本生意":卖菜阿婆起早贪黑赚的50元,被一张假币"偷"走;卖鸡蛋大叔给孩子攒的学费,因一张假钞化为乌有。这些看似"微小"的损失,却可能成为普通家庭的"不能承受之重"。
如何避免成为假币受害者?首先要提高警惕:小额交易也需验钞,尤其是面对"反复换钱"的可疑顾客;其次,收到假币后切勿"以假换假",根据《刑法》第一百七十二条,持有、使用假币同样可能构成犯罪,正确做法是立即上交银行或公安机关;最后,发现假币线索及时举报,让犯罪行为无处遁形。
从"家庭印钞厂"的覆灭到全网热议的关注,这起案件不仅是一次对假币犯罪的有力打击,更是一堂生动的金融安全课。它提醒我们:货币安全是社会经济的基石,守护每一张真币的信誉,需要法律的严惩、技术的护航,更需要每个普通人的警惕与参与。当"印多少花多少"的疯狂终落法网,我们更要记住:任何试图挑战法律底线、侵害他人权益的行为,终将付出沉重代价。
假币犯罪/夫妻制假/警方打击/金融安全/法律警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