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尔自食其果:能源牌局中的致命误判
2025年3月,西非内陆国尼日尔的一记"能源休克疗法",将自己推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军政府以"薪资不公"为由,强行驱逐中石油等中资企业核心团队,冻结企业账户,没收炼油厂经营权。这场看似"主权觉醒"的激进操作,却让这个贫穷国家尝到了自断命脉的苦果。
军政府的决策逻辑看似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既想赖掉4亿美元债务,又妄图将原油分成比例从15%提高到30%,还要借驱逐中企转移民众对贫困现状的不满。然而这些算盘在冰冷的经济规律面前碰得粉碎——中企运营的输油管道每天承载着8万桶原油的运输量,其停摆直接掐断了国家经济主动脉。那些被煽动上街"反对新殖民主义"的民众很快发现,失去工作机会的4000个直接岗位背后,是数万个关联家庭的温饱和尊严。
值得玩味的是,军政府在发现"能源大棋"下错后,又试图通过外交渠道重修旧好。但这场博弈已非单纯的经济谈判,而是对国际合作规则的严肃考验。中企在尼日尔创造的24倍于当地平均工资的就业机会,建设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培养的本土化技术团队,这些看得见的发展成果,绝非简单的"主权让渡",而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