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破产5A景区五一逆袭爆火

每日大观 2天前 阅读数 0 #社会

曾破产5A景区五一逆袭爆火

“没想到国内首家破产的5A景区,现在这么良心!冰棍1元一根,黄瓜2.5元,比超市还便宜!”五一假期里,洛阳龙潭大峡谷的游客在短视频平台的分享,意外掀起了一阵“打卡热”。这个曾因资不抵债破产的5A级景区,用一场“游客爆满”的逆袭,给旅游业写下了一个关于“绝境重生”的生动注脚。

从“破产阴影”到“游客爆满”:一场意料之外的逆袭

5月1日,龙潭大峡谷发布“一年内多次免费入园”的门票优惠公告;5月2日,景区因游客量达最大承载量紧急限流;5月5日,官方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共接待游客9.6万人次,同比增长23%……从破产消息传来时的“游客罕至”,到如今的“一票难求”,龙潭大峡谷的蜕变只用了短短几年。

这场逆袭的起点,要从“破产”二字说起。作为国内首家破产的5A景区,龙潭大峡谷的困境曾引发广泛关注。资料显示,景区自1998年由公有制公司开发,因早期旅游市场不成熟、招商失败,改制后因产权不明晰无法获得银行贷款,只能依赖民间借贷维持运营。20年间,景区虽发展成为5A景区,但高额利息(仅利息年支出就达5000多万)最终拖垮了原运营公司——洛阳万山湖旅游有限公司。2017年,公司被法院裁定进入破产程序,“国内首家破产5A景区”的标签一度让这里蒙上阴影。

但“破产”不等于“关闭”。景区工作人员明确表示:“破产是原公司资不抵债,景区内部景观没问题,一直开放着。”自然形成的地质奇观是龙潭大峡谷的底气——12公里长的深切峡谷由紫红色石英砂经流水下切而成,天崩地裂的崩塌景观更是罕见。这份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为后续的“重生”埋下了伏笔。

新团队“接棒”:用“良心”重新定义景区运营

2022年,新投资方——新安文化发展集团与新安县发达建设投资集团的加入,成为龙潭大峡谷的转折点。不同于原公司的“高负债扩张”,新团队选择从“游客体验”入手,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第一拳:稳定物价,打造“良心景区”口碑。 景区内矿泉水、冰棍等基础商品价格与超市持平,冰棍1元、黄瓜2.5元的“接地气”定价,被游客称为“景区物价清流”。工作人员直言:“我们不赚游客的‘冤枉钱’,把心思放在服务上。”

第二拳:灵活营销,激活游客复访意愿。 五一期间推出的“一年内多次免费入园”政策,既降低了首次游客的决策成本,又通过“复访福利”提升了游客粘性。这种“薄利多销”的策略,让景区在假期首日就吸引了大量游客,甚至因承载量饱和提前限流。

第三拳:守住核心,强化自然景观优势。 新团队并未盲目扩建,而是聚焦地质奇观的保护与宣传。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天崩地裂”的自然景观、峡谷内的溪流与奇石,让“地质奇观”成为景区的核心标签,吸引了大批对自然景观感兴趣的游客。

这些举措很快见效。今年五一的游客数据中,23%的同比增长不仅是数字的攀升,更折射出游客对景区的认可——当“破产”标签逐渐淡化,“良心”“景美”“性价比高”成为新的关键词。

逆袭背后的启示:困境不是终点,而是转型起点

龙潭大峡谷的故事,为旅游业提供了多重启示:

其一,自然景观是景区的“根”,经营问题不应掩盖资源价值。 景区破产的核心是原公司的债务危机,而非景观质量下降。这提醒行业:评估景区价值时,需区分“资源质量”与“运营能力”,避免因短期经营问题否定长期资源潜力。

其二,“游客思维”比“盈利思维”更重要。 新团队没有急着“回本”,而是通过稳定物价、优惠政策提升游客体验,用“口碑”换“流量”。这种“先利他再利己”的逻辑,在消费升级的当下尤为关键——游客愿意为好体验买单,但拒绝“被宰”。

其三,困境是转型的契机,而非终点。 从“依赖民间借贷”到“引入国资背景投资方”,龙潭大峡谷的破产重组本质是一次“自我革新”。这说明,当传统运营模式难以为继时,主动寻求资金、管理的优化,反而能为景区注入新活力。

结语:绝境重生的景区,是旅游业的“信心样本”

五一假期的“游客爆满”,对龙潭大峡谷来说,或许只是逆袭的开始。但它的故事,已经给行业和游客都吃下了“定心丸”——好的风景不会因一时的经营问题消失,用心经营的景区终会被看见。

当游客们在峡谷中惊叹于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小摊前为1元冰棍点赞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景区的重生,更是旅游业“韧性生长”的缩影。毕竟,能让人记住的从来不是“破产”的标签,而是“景美、价实、心暖”的体验。这样的景区,值得更多掌声。

5A景区/破产逆袭/五一旅游/龙潭大峡谷/良心物价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每日大观

每日大观

一起从信息碎片中 清醒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