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迁都真相:九百万两白银买来的北方防线
永乐元年正月的南京城,朱棣在奉天殿里冷得搓手。这位刚夺了侄儿江山的皇帝,望着殿外飘落的雪花,突然想起北平冬日的火炕。迁都的念头,就像当年靖难时的第一支箭,一旦离弦就再难回头。
南京的百官不知道,他们的新主子早在登基前就算过账。建文旧臣占着六部要职,每天奏折里夹枪带棒。有回工部报修城墙,故意把预算抬高三成,朱棣摔了折子冷笑:"当朕是燕王府里算柴米油盐的账房?"这话说得硬气,心里却明白:在这江南锦绣堆里,他始终是个"北来的反王"。
北边的烽火更让他睡不安稳。洪武三十五年秋,鞑靼骑兵又破了开平卫。八百里加急送到南京时,烤鸭还没上桌就凉了。兵部尚书慢悠悠说"容臣等商议",朱棣气得掀了桌子——当年他在北平,斥候的马蹄声还没城门卫听得真切。
真正的转折在永乐四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带回的南洋珍宝,在南京码头堆成小山。文官们争着写贺表,朱棣却盯着地图上那条弯弯曲曲的运河。当晚他召见工部尚书宋礼:"给你三年,把会通河给我凿通了!"老臣扑通跪下:"万岁,这要征三十万民夫啊!"皇帝抓起案上的玉镇纸:"朕要的是能走千石粮船的河道!"
运河两岸的民夫不会知道,他们挖的每铲土都在改写历史。山东段淤塞百里的河道重新贯通那天,北平城外的粮仓正好存满百万石。朱棣站在新建的城墙上,指着南来的漕船对太子说:"瞧见没?这哪是运粮,这是往北边运大明的命脉。"
最要命的是修紫禁城。四川的楠木沿着长江漂到扬州,再转运河北上,十根里能有三根到北平就算走运。有年冬天运河封冻,三十八名工匠为抢运金砖活活冻死在通州码头。钦天监报上来"天象示警",朱棣眼皮都不抬:"告诉老天爷,朕的紫禁城偏要盖在北斗星底下。"
南方士绅的骂声随着漕船一路飘到北京。苏州有个举人写了首讽喻诗,被锦衣卫逮个正着。朱棣看着"北迁劳民伤农事"的句子,反倒笑了:"传旨,赏他个宛平县令做——让他亲眼看看北边的田是怎么种的。"
永乐十八年正月初一,新紫禁城的金銮殿首次升起朝霞。朱棣摸着龙椅上的鎏金雕花,突然问户部尚书夏原吉:"这些年总共花了多少?"老尚书哆嗦着报出个数:"合白银九百八十万两。"皇帝大笑:"便宜!当年蒙元打进来,抢走的可不止这个数!"
迁都这事就像下棋,朱棣押上了整个家底。南京的胭脂水粉换成了北地的风沙,御膳房的鲥鱼羹改成了涮羊肉。但从此之后,蒙古骑兵再突袭,皇帝的军令半天就能送到居庸关;女真部落要朝贡,得先过山海关层层盘查。直到崇祯十七年李闯王破城,这座赌上国运的城池,终究没让北方的狼烟越过长城。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