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满街乱窜到销声匿迹,谁杀死了中国县城的三无神车?
“代步车”之死:一个产业的兴衰与启示
你能想象吗?曾经在县域里随处可见、风靡一时的“代步车”,如今却几乎销声匿迹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和深刻教训呢?
网红李信伯夫妇在无牌“代步车”倒车时被货车掉落物件砸中遇难的事件,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那刺耳的刹车声和破碎的玻璃,仿佛还在耳边回响,这真的是一个无比惨痛的悲剧。而这个悲剧,就像是一个沉重的注脚,预示着“代步车”时代的终结。
回想起2020年的时候,全国那可是有数以千万计的“代步车”在街头巷尾穿梭呢。就拿山东德州的老张来说吧,2018年的一个清晨,他拿着卖玉米攒下的16800元现金,在城郊的汽车市场买了辆“雷丁牌”代步车。那时候的车,车身铁皮看着就廉价,方向盘转起来还会嘎吱嘎吱响,可老张不在乎啊,开着它载着孙子在省道上跑,在乡亲们羡慕的目光里,那也是一种满足。在当时的山东,有好多作坊工厂都在加班加点生产这些“代步车”呢,工人们就跟组装玩具似的,把电池往铁皮壳子里一装,既没有严格的安全检测,也不需要啥生产许可。雷丁、御捷这些品牌靠着8000到20000元的亲民价格,在五菱、奇瑞这些大品牌的包围圈里硬是闯出了一片天。那些“三无”产品,没牌照、没保险、没安全标准,但是却正好对上了县域市场的需求——价格实惠、不用驾照、灵活便捷。乡镇的家长接送孩子、小贩运送货物、空巢老人跨省探亲,都靠它。
可是啊,“代步车”这东西,看着方便,背后可藏着大问题呢。公安部2019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到2018年这几年间,因为老年代步车引发的交通事故足足有83万起啊,这平均下来,差不多每3分钟就有一个人因为这个受伤或者丢了性命。清华大学的研究也表明,这种车时速超过40公里的时候,车身软得就像纸盒,驾乘人员死亡率是正规电动车的11倍,所以网友们就调侃它是“移动的危险箱”。
于是呢,政策就开始出手整治了。2021年工信部出台规定,把低速电动车纳入机动车管理,这就要求必须得通过严格的碰撞测试,还得配备ABS系统这些安全装置。这对于那些作坊式的小厂来说,简直就是灭顶之灾啊。山东有个生产基地,300家企业里就只有2%能达到标准成功转型。到2023年公安部又规定,到2024年底之前,所有的违规“代步车”都得退出市场。这一下子,“代步车”的生存空间就全没了。
这还不算完,“代步车”还面临着新能源车企的挑战。2020年7月五菱宏光MINI以3万元的售价进入了微型车市场。这车子全封闭车身、智能电池管理系统还有ABS防抱死系统,都是按照正规军的标准来的,一下子就把“代步车”给比下去了。到2024年,五菱宏光MINI年销量达到了50万辆,而“代步车”的销量暴跌了70%。曾经年销30万辆的雷丁汽车也在2024年破产了,你看它潍坊工厂流水线现在杂草丛生,和隔壁五菱生产基地的热闹景象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车间主任老赵也无奈啊,他说正规军做一次碰撞测试就得投入3000万元,“代步车”哪有这个钱啊。
再加上社会治理数字革命这股浪潮,“代步车”就更没法混了。中部某个县城引入智能交通系统,北斗定位加上AI摄像头,无牌的“代步车”根本就无处遁形。有个交警就说,以前靠人管,肯定会疏忽,现在靠数据,胡同口的违停都能自动抓拍。
这一系列的变故,反映出啥呢?这其实就是中国基层管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的体现啊。以前的“民生便利”在“生命安全”这个大原则面前,得让步。就像雷丁汽车集团破产审查案件的新增,这个曾经的“代步车”巨头倒下了,这就告诉咱们,靠着政策漏洞和低价竞争的商业模式,肯定没法在市场升级的浪潮里站稳脚跟。
社会学周岚教授在鲁西南做了三年调研,发现个有趣的事儿。那些习惯“代步车”的老人一开始对新规很抵触,可坐了子女的智能电车后,就开始嫌弃“代步车”简陋了。这可不单是代际差异的事儿,更是整个社会安全意识提高的表现。
现在啊,再看那些县域里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得比一线城市都快。这说明啥?在基层市场,消费者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已经超过了对“价格”的关注了。
“代步车”的故事虽然落幕了,但是带给我们的启示可不少。这就像是一个国家告别草莽发展的标志,以前是简单仿制,现在是技术创新;以前靠低价竞争,现在讲究品牌价值。只有这样,中国制造才能真正走向世界。而且这也体现了一个社会对生命尊严的尊重,任何发展都不能以牺牲普通人的生命安全为代价。那些曾经被默许的“灰色便利”,终究是要被文明进程给淘汰的。
咱们得感谢那些曾经陪伴过我们的“代步车”,它们的退场,就像是见证了一个国家向着现代文明前进的脚步。这就像那句老话说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代步车”就是那被拍在沙滩上的前浪,虽然不在了,但是留下的痕迹和带给我们的思考,却是值得我们好好品味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