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两尊佛,万事莫蹉跎

猫逛街 4年前 (2021-01-30) 阅读数 100 #推荐

年少不知父母恩,半生糊涂半生人。

门前有车不算富,家中有娘才是福。万爱千恩都在唱,有谁知道父母苦。父母健在多行孝,莫待归去空伤悲。父母本是在世佛,何须千里拜灵山。

父母才是应敬的佛!千里去烧香,不如在家侍爹娘!

很久就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伙子特别信佛,放弃了与之相依为命的母亲,远走他乡去求佛。他经历了千辛万苦,经过了千山万水,一直没有找到他心中真正的佛。有一天,小伙子来到一座宏伟庄严的庙宇,庙里的方丈是个得道的高僧。小伙子虔诚地在大师面前一跪不起,苦苦哀求大师给他指点一条见佛的道路。大师见小伙子如此痴迷,长叹了一口气,对他说:“你从哪里来,还回哪里去。当你在回去的路上走到深夜,你敲门投宿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人给你开门时赤着脚,那个人就是你要寻找的佛。”小伙子欣喜若狂,多年的心愿终于有了实现的希望。他告别了大师,踏上了回家找佛的道路。小伙子走了好几个月的时间,中间有许多次是半夜才看到路边有亮灯的人家。他一次次满怀希望地敲门,却一次次失望地发现,那些给他开门的人没有一个是赤着脚的。越往家里走,小伙子越失望,眼看着就快要到自己的家了,那个赤脚的佛依然没有踪影。当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后半夜终于走到自己家的门前时,他甚至沮丧得连门都没有劲儿去敲了。他觉得自己是个大傻瓜,世界上哪里有什么佛啊!他又累又饿,无奈地敲响了家门。“谁呀?”那是母亲苍老的声音。他心头一酸:“妈,是我,我回来了。”只听屋里一阵劈啪乱响,不一会儿,母亲衣衫不整地开了家门,哽咽着说:“儿啊,你可回来了!”母亲一边说着,一边把他拉进屋里。灯光下,憔悴的母亲流着泪,用无限爱怜的双手在他的脸上抚摸,泪光中分明是满足的笑容。小伙子一低头,蓦地看到母亲竟赤脚站在冰冷的地上!他突然想起了高僧的话,“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的脚下,泪如泉涌:“母亲……”这一刻,儿子顿时大彻大悟——亲情是佛,母爱是佛,父母是应敬的佛。

“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初闻不知其意,细思深感悲凉。父母在,不管你是30岁还是60岁,都觉得死亡太过遥远。但父母一旦离去,你一下子就明白了生命的短暂,一下子成了没有父母兜底的孤儿。正如老舍先生所言: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

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国学大师季羡林在谈及家庭时说到:离开母亲是我一生的悔。在他十一二岁时父亲就离世了,他与母亲共同生活的日子并不比父亲的多,但他却始终心怀依恋之情:“我一生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母亲去世以后,季羡林曾在极度痛苦中写了一幅挽联表达悲切的心情:一别竟八载,多少次倚闾怅望,眼泪和血流,迢迢玉宇,高处寒否?为母子一场,只留得面影迷离,入梦浑难辨,茫茫苍天,此恨曷极!

《孝心无价》里讲: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在人的一生中,对自己恩情最深的莫过于父母,是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是父母辛勤地养育着我们,我们的成长凝结着父母的心血,我们能长大成人离不开父母的悉心关怀、百般爱护。在父母的眼里,儿女永远是个小孩子。“百岁老人常忧八十岁的儿子”,只要子女活得健康、活泼、快乐和幸福,做父母的就心满意足了。父母,总是会为自己的孩子默默的做着很多事。尽管,他的儿女们有时不理会他们的爱,甚至有些会做一些让他们伤心的事,但父母们总是包容,包容着儿女们所作的一切。羔羊尚知跪乳,乌鸦亦求反哺。一个人如果对赋予自己生命和辛勤哺育自己长大的恩重如山的父母都不知孝敬,那就丧失了作为人该有的良心,丧失了最基本的道德品质。试想一下,一个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爱,怎么能指望他去爱别人呢?俗语说,天下没有不是的爹娘,只有不孝的子女。父母的亲子之爱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无私、伟大。他们可以为子女付出一切,也甘愿付出一切,而且是不求回报,只求儿女平安,只盼儿女早有出头之日;父母对儿女的爱,最真诚,最无私,最直接,没有表白,没有犹豫,没有吝惜,只有心中无限的牵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时,儿到底愁没愁?“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孝敬父母并不单单指的是金钱,更多是陪伴!莫要到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刻而空留惆怅与遗憾。

谨以此文献给天下的父母:祝愿他们平安吉祥!幸福安康!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猫逛街

猫逛街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为坤,君子以厚德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