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典故,学成语知识: 这两个词恐怕有 80%的人会读错!

无南诗书 2天前 阅读数 1 #历史

饮鸩自尽‌”这个词比较常见,特别是在一些史书上会经常出现,在一些宫廷剧中也会经常出现:比如赐鸩酒一杯,当堂而饮,毒发身亡。但是鸩这个词的读音大多数人都会读错,特别是认字认半边的。

鸩:音zhèn ,传说中的一种毒鸟。把它的羽毛放在酒里,可以毒杀人。既然是鸟,肯定是无法“饮”的,所以在这个词里就是指放了鸩羽毛的毒酒,可以简单的看作毒酒即可。

饮鸩自尽‌是一个历史典故,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政治家吕不韦的故事。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解除了吕不韦的相国职务,并将其赶出咸阳,到河南就封。尽管吕不韦不再担任相国,但他的势力仍然很大,许多诸侯宾客仍然前来拜见他。为了防止意外发生,嬴政给吕不韦写了一封信,信中威胁吕不韦,并命令他和家属迁到蜀地。吕不韦意识到大难将至,便饮毒酒自杀了。

饮鸩止渴也是一个历史典故,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饮鸩止渴”。

霍谞是东汉人,他自幼发奋读书,从小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才华,年纪轻轻便精通四书五经,并通过了明经科的考试。他在当地是有名的“小才子”,长大以后,曾为河南尹,后做过廷尉。

霍谞有个在郡里当官的舅舅,叫宋光。由于他为人正直、秉公执法,所以成了一些权贵的眼中钉。后来,权贵们联合起来诬告宋光篡改诏书,皇帝信以为真,就把宋光逮捕,押到京都洛阳,关进了监狱。

这时,霍谞才十五岁。 霍谞不相信舅舅会篡改诏书。宋光入狱以后,霍谞十分着急,日夜思考解救舅舅的方法。最后,他决定给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大将军梁商写一封信,为舅舅申冤。

他在信中说:宋光出身官宦之家,仕途平稳顺利,现已位居地方首长的高位。他为人正直、秉公守法,从而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这样的一个人,即使对于皇上的诏书有所疑虑,也会采用一种稳当的方式来解决,怎么可能冒着死罪私下更改诏书?这样的行为好比是一个人为了充饥而去吃附子,为了解渴而去饮毒酒。这样的话,食物还没进到肠胃里,刚到咽喉人就已经断气了,怎么可能会有人这样做呢?

梁商读了这封信,觉得霍谞说得很有道理,又听说他只有十五岁,对他的胆识颇为赞赏。后来,梁商不仅重审此案,还亲自到皇帝那里替宋光辩白。案件终于真相大白,宋光也被无罪释放。从此以后,霍谞的名声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很多时候人们头脑发热时就像喝毒酒解渴一样,对行为不加思考,直冲直撞,不顾后果,于是吃亏的人很多,严重的还会搭上性命。这则成语故事说明不管如何,都不能为所欲为做事不顾后果,否则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只能让自己吃尽苦头。遇事应像霍谞一样先平静下来。找出事情的关键,然后想办法解决。

“饮鸩止渴”寓意:比喻采取极其有害的方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这种方法会带来的严重后果。

使用示例:

1,唐玄宗晚年沉迷享乐,过度宠信安禄山等藩镇势力,试图以藩镇制衡中央的方式来维持统治,却未料到这无异于饮鸩止渴,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使大唐盛世急转直下,陷入了长达八年的战乱与动荡之中。

2,朱元璋为了确保朱家能长久稳固地掌控明朝江山,对开国功臣痛下杀手,而这一举措在后续发展中显现出了诸多负面效应,就如饮鸩止渴一样。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无南诗书

无南诗书

有关于历史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