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海运博弈升级,中国反制精准打击美企命脉
2025年3月,美国海运管理局一纸草案掀起全球航运风暴,对中国建造的商用货轮征收单次最高350万美元的港口附加费。然而这一剑指中国造船业的制裁,却在24小时内触发中方强力反制,贝莱德等美企在华资产遭冻结,美国煤炭出口商痛呼“损失远超预期”。
根据《华尔街日报》披露的草案细则,美国以船舶“中国制造”比例划分收费层级:船队中中国船占比超50%,单次停靠收费100万美元;若船东有中国船厂未交付订单,费用飙升至350万美元。
这一政策表面针对造船业,实则瞄准航运金融链,中国造船订单通常挂钩伦敦保险、新加坡租赁和纽约债券业务,美国企图通过抬高成本阻断国际资本流向中国船厂。
地中海航运与达飞轮船紧急调整航线,计划将中国建造的船舶转至加拿大、墨西哥港口停靠;马士基更威胁削减美国东海岸航线30%运力。路透社称,美国60%的煤炭出口依赖中国船舶运输,草案若实施,美国能源商每日损失或超1800万美元。
3月24日,中国国务院发布《反外国制裁法》实施细则,贝莱德集团首当其冲。该集团通过子公司持有上海洋山港物流公司30%股权,若被认定为“港口关联企业”,其在华价值12亿美元的资产可能遭冻结。更致命的是,中国同步收紧船舶融资,中投公司收购全球70%船舶租赁公司,拒绝使用中国船舶的船东融资利率将翻倍。
中船澄西为希腊建造的8艘8万吨级散货船交付推迟20天,导致2.4亿美元融资滞留。不过中国造船业凭借技术优势化解危机:卡塔尔“百船计划”中,中国拿下18艘27万立方米LNG运输船订单,采用AR布线技术将工期缩短40%,打破韩国垄断。
怀俄明州煤炭商称,绕道好望角将使运输成本增加45%,澳洲竞争对手正虎视眈眈;爱荷华州农民警告,大豆出口利润将因运费吞噬殆尽。摩根士丹利测算,此政策或导致美国GDP季度环比下降0.7%,通胀率再攀升1.2个百分点。
其民用船建造成本高达中国的3倍,交付周期长达8年,90%产能集中于军舰制造。《琼斯法案》庇护下的内河航运效率低下,夏威夷至本土运费竟比上海到洛杉矶贵3倍。相比之下,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在全球布局140个港口,数字人民币结算系统已处理46%的航运交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
这场博弈揭示现代贸易战的残酷逻辑:当美国试图用行政手段扭曲市场时,中国以金融、技术和全球基建的组合拳破解困局。正如新加坡海事经济学家陈兴利所言:“制裁大棒挥向中国,却砸碎了美国供应链的根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