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市场温度计帮你拿捏大盘涨跌
文 喜胖不胖(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两年关注博格温度计的人越来越多了,不少人都记住了:

【30度以下买入,50度以上卖出】的slogan,感觉很准!





但是很多新老朋友还是对温度计有些疑问,今天喜胖给大家再录个视频把温度计的逻辑和使用方法做一个梳理和答疑解惑,顺便再挖个坑~
首先,市面上的温度计大多是根据一个指数为锚点,比如中证全指、沪深300等等。
但这样就没有考虑市场板块之间冷热不均的结构问题,而博格的市场温度计是基于申万31个行业+6个宽基结合而来。

具体来说,是根据以上所有数据的近10年的历史PE百分位的算数平均数计算而来的,基本覆盖了宽基+所有行业。
所以:如果对市场整体长期看好
那就可以在20度以下加倍买入,30度以下正常买入,30度-50度之间正常定投,50度以上停止定投或者逐步减仓。
注意:
(1)50度以上是逐步减仓,不是一键清仓。至于减仓什么,大家可以参考博格的发文,当然也可以把自己盈利较多的仓位减一减。
(2)市场温度计是代表市场的整体状态,而市场内部行业之间是冷热不均的,所以大家可以根据估值表中31个行业来去加/减仓仓位。
另外,很多朋友会问:温度计历史最低多少度?最高多少度?
我们看纵向看市场温度:

历史最高触及过将近90度,最低触及过7度,目前最新4月24日的市场温度44度左右。
很多朋友又会问:那看起来现在44度可挺高了啊。
但这里面其实有一定的迷惑性,因为温度计是根据近十年的数据计算得来的。
首先说,为什么是近10年呢?因为过长或者过短的参考意义都不是很大,毕竟股票的池子一直是在更替的。其次,近10年的意思是:每天的温度都是根据【当天的温度】往前推10年。所以,如果在某一个区间里有一个极高或者极低的温度,就会【显得】当前的温度较高或者较低。比如,2018年底温度触及7.02度,也是因为在2018年底往前推的10年里,有2015年和2008年两个极高的温度。有心的朋友也会发现,最近市场变化并不大,但是温度好像悄悄上涨了一些。
这里面其实有两个原因:
数据迷惑性第一个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数据迷惑性,当前2025年4月往前推10年,是2015年4月,那个时候市场可是处于极高的位置,所以最近随着时间前进,也就不断剔除掉2015年的极值,就会显得现在的温度比较高。企业盈利下滑其次,最近不少公司都披露了2025年一季报,确实有很多上市公司的盈利在下滑。而温度计也是根据历史市盈率计算的。市盈率=股价/盈利。哪怕股价不变,盈利减少,温度也会升高。所以,大家也不要简单的去总结,是不是3000点以下对应温度就是30度,3400点以上对应温度就是50度,因为数据会因为各种原因在变化。
大家只要记住,如果你对市场整体还有希望:
那就可以在30度以下加倍买入,30度-50度之间正常定投,50度以上停止定投或者逐步减仓。
当然,咱没有希望也不要买,别买了之后亏钱又难受。
再强调一个最重要的事情:静态的“越跌越买”不是一个好策略,因为
如果赚钱这么容易,谁还上班呢?
决定股价的2个主要因素是:估值、预期的企业盈利
单纯的“越跌越买”,根本填不完坑的...
所以,我们的决策是:在低估值的/市场行业里,通过自己判断预期的市场/行业盈利,再决定买入。
大家也可以根据我们的买卖分享来做投资参考(不保证赚钱,仅供参考)
最后,喜胖再挖个坑~最近很多朋友问,温度计是不是也可以对应到港股的买卖上?

答案是:不可以。因为这只是根据A股来计算的温度计。
不过,港股的温度计正在研发中~马上也快上线了~大家可以点赞收藏转发评论,一键4连支持一下~

风险提示:以上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也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