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天后或载入史册,特朗普将代表美国,对全球打响第一枪?

面包飞满天 3天前 阅读数 12 #推荐

本周三的新闻发布会上,特朗普一口气抛出了两个重磅炸弹。

第一,美国将对所有进口汽车征收高达25%的关税,这无疑会引发全球汽车市场的大地震。

第二,他高调宣布,6天后的4月2日将成为美国的“解放日”,届时,美国将正式启动“对等关税”政策,向全球开出第一枪!

特朗普的“解放日”?

2025年3月26日,特朗普宣布所有进口汽车,无论来自哪个国家,都将面临25%的关税!

更劲爆的是,他还宣布将4月2日定为“解放日”,届时美国将实施全球范围的“对等关税”政策,掀起一场贸易风暴。

听起来似乎非常震撼,但仔细想想,这个“对等关税”到底是美国的“解放良方”,还是一次冒险的豪赌呢?

特朗普政府把这项政策包装成是“公平贸易”,声称要让美国和贸易伙伴的关税税率一致,看似是在推动平等的贸易条件。

可实际上,这个所谓的“对等”更像是特朗普自己设定的游戏规则。

换句话说,这并不是在追求真正的公平,而是在通过强硬手段强迫其他国家遵守美国的条款。

这种做法是否会引发全球经济的连锁反应,仍然是个巨大的疑问。

特朗普这次的“对等关税”看似是个公平的交易,但背后隐藏的却是一个充满偏见的算盘。

别人要是敢对美国商品加关税,那美国立马报复,甚至加码50%以上来施压。

可反过来,如果别人主动降低对美国商品的关税,美国可不会跟着降。

特朗普嘴上说着要“解放美国”,其实骨子里还是想在国际贸易中占个大便宜,捞点好处。

特朗普自己也曾经明言:“中国、印度要是对美国产品征100%的关税,美国也照样征‘以牙还牙’。”

这话听起来真是威风凛凛,霸气十足,但细想一下,大家心里都清楚,这话其实有点自说自话。

如果对方的关税是低的,特朗普会自己跟着降吗?答案显然是“绝对不会”。

他的“对等”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公平,反而更像是只许美国做游戏规则,其他国家只能按照美国的标准玩。

这种“对等”不过是为美国定制的单边规则罢了。

“解放日”:解放了谁的钱包?

特朗普所谓的“解放日”真能给美国带来经济解放吗?恐怕难以实现。

与政府的高调宣传不同,许多分析指出,这种所谓的“对等关税”最终的成本会被转嫁给美国的消费者。

想想看,所有进口商品因为加税涨价,最终的买单者还是美国的老百姓。

据数据显示,长期实施这种政策,每年美国消费者可能得多花1340亿美元。

这算什么解放?说白了不过是加重普通民众的经济负担罢了。

任何关税成本,最终都得由消费者来承担,特朗普政府的所谓“解放”,实际上只是给美国民众带来了更多的经济压力。

说到美国本土产业的影响,我们拿汽车产业来举例。

特朗普加征25%的进口汽车关税,表面上是为了保护底特律的老牌车企,但实际上,美国车企也离不开全球供应链。

许多汽车零部件都是从海外进口的,关税一增加,生产成本就随之上涨,最终结果还是不得不提高售价,最后买单的还是消费者。

2018年对钢铝加税就已经是个警示,虽然看似保护了美国的钢铁产业,但其实下游的建筑、家电等行业的成本暴涨,产品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最终损害的还是普通消费者的利益。

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虽然短期有些许保护,但长期来看,消费者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通胀风险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美国经济刚刚从疫情的阴影中缓过来,通胀压力稍有缓解。

但要是“对等关税”全面实施,进口商品价格全面上涨,通胀很可能会再次抬头,给美国经济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这时,美联储可就头疼了。

如果加息来压制通胀,可能会拖慢经济复苏的步伐。

但如果不加息,物价可能再次失控,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大幅上升,日子会更难过。

这种进退两难的局面,显然是特朗普的“解放日”政策带来的隐忧之一。

全球贸易战:损人不利己

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政策,实际上像是向全球发起了一场贸易“宣战”。

首当其冲的目标是那些对美国有较大贸易顺差的15个国家,这些国家包括中国、欧盟、印度、越南、日本、韩国、巴西、加拿大、墨西哥和澳大利亚等。

特朗普的做法把他们视作美国经济的“敌人”,通过大幅加征关税来平衡贸易。

尽管特朗普曾暗示可能会给某些国家关税豁免,但这种所谓的豁免更像是谈判中的一个筹码,并非真正的让步。

他不仅计划对所有进口汽车征收25%的关税,还可能进一步对钢铁、铝、药品、半导体、木材、铜等关键商品加税。

这一系列举措展现了特朗普政府在贸易方面的强硬态度,似乎在试图通过激进手段来保护美国本土产业。

而这种强硬姿态背后隐藏着巨大风险,它很可能会引发其他国家的强烈反应,甚至可能掀起一场全球范围的贸易报复战。

其实,最终受到冲击的还是普通消费者和全球经济的稳定。

尽管加拿大和墨西哥与美国达成了《美墨加协定》,可面对特朗普的关税威胁,两国高层依然明确表示将采取反制措施。

而在欧洲,尤其是德国,许多车企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地考虑在美国以外的地区建立新生产基地,目的是避开美国即将施行的高额关税。

这种全球性的反应,最终可能对美国经济带来反噬,伤害的依旧是美国自己的企业和消费者。

根据大型金融机构的分析,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可能会让税率平均达到9%到15%,对于某些国家来说,甚至可能面临50%以上的高关税。

这些高额关税被视为谈判的筹码,特朗普可能用它们威胁各国,让对方在贸易中做出让步。

眼看着4月2日即将来临,但“对等关税”究竟如何制定、如何执行,依旧是个谜。

美国财长贝森特曾表示,到时每个国家都会收到一个“关税数字”,这个数字不仅会参考该国对美国的平均税率,还会考虑增值税、汇率操控等多重因素。

这些复杂的计算方法,可能意味着各国面临的关税压力将不尽相同,全球贸易格局也有可能因此发生变化。

特朗普把4月2日定为“解放日”,大肆宣传要搞个“重大事件”,这招其实跟他之前的行事风格也很吻合。

想回想一下3月4日那次国会演讲,提前在社交媒体上放话:“明晚有大新闻!”结果大家纷纷猜测,“美国是不是要退出北约?”或者“美乌矿产协议是不是要签了?”

可最后演讲内容出乎所有人预料,平淡无奇,完全没有“重磅新闻”。

这不禁让人怀疑,这次的“解放日”会不会也只是一次噱头呢?

有分析人士认为,4月2日当天,各国可能会收到一个象征性的“关税数字”,而真正的关税实施时间可能会被推迟,为的是在接下来的谈判中留下余地。

这也许就是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政策的真正目的:通过制造时间压力和紧迫感,逼迫其他国家赶紧和美国达成协议。

换句话说,特朗普可能并没有打算在4月2日真的采取行动,而是利用这个时间节点作为谈判筹码,创造一种“悬而未决”的气氛,来为自己争取更大的谈判空间和优势。

如今,特朗普政府却偏要走回头路,推行保护主义政策,这一转变让人不禁担心。

接下来的日子里,特朗普的政策究竟会给美国经济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呢?

信息来源:

Cryptopolitan报道:《特朗普宣布 4 月 2 日为新目标关税的“解放日”》

第一财经:《特朗普关税政策反复,欧洲如何应对?》

CNN:《特朗普宣布新汽车关税,贸易战升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