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能成为千古一帝,他的这些经历才是重要因素!

史海闲谈 6天前 阅读数 0 #历史

在华夏历史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秦始皇嬴政仿若一颗夺目巨星,其波澜壮阔的人生轨迹,深刻扭转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此刻,让我们一同拨开历史的重重帷幕,探寻这位 “千古一帝” 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

幼时经历磨难终成龙

一、坎坷少年登王位

公元前 259 年,嬴政降生于赵国邯郸。彼时,他的父亲子楚以秦国质子的身份被困赵国,处境艰难,危机四伏。嬴政的童年便在这异国他乡的动荡与不安中度过,饱受寄人篱下之苦。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在吕不韦的精心谋划与全力运作下,子楚成功返回秦国并登上王位,即秦庄襄王。嬴政也终于结束了在赵国的艰难岁月,踏上秦国的土地。然而,好景不长,秦庄襄王在位仅仅三年便溘然长逝,年仅 13 岁的嬴政不得不仓促接过王位的重担。因嬴政年幼,秦国朝政大权落入相国吕不韦之手,朝堂之上暗流涌动,各方势力勾心斗角。但嬴政展现出远超年龄的睿智与隐忍,默默蛰伏,暗中积攒力量,只为等待亲政的那一刻。

二、亲政平乱集权

公元前 238 年,嬴政年满 22 岁,举行了盛大而庄重的加冠礼,这标志着他正式亲政,开始掌控秦国的命运。就在此时,他惊悉母亲赵姬与嫪毐的不伦私情,嫪毐不仅与赵姬生下两个儿子,还妄图发动叛乱,夺取秦国政权。嬴政勃然大怒,当机立断,迅速调兵遣将,以雷霆手段平定了嫪毐之乱,将嫪毐车裂处死,严惩了相关乱党。随后,因吕不韦曾举荐嫪毐,嬴政对其心生嫌隙,于公元前 237 年果断罢免了吕不韦的相国之位,令其迁居洛邑。后来,担心吕不韦再生事端,嬴政又令其迁居蜀地,吕不韦最终无奈饮毒酒自尽。嬴政凭借这一系列果敢而强硬的举措,成功铲除了嫪毐和吕不韦两大势力,将秦国的军政大权牢牢握在手中,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为秦国的进一步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灭六国统一华夏

一、十年灭六国统一天下

稳固国内局势后,嬴政心怀壮志,立志结束自春秋以来长达数百年的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实现天下大一统。他慧眼识才,重用李斯、尉缭等一众贤能之士,制定了一系列精妙绝伦、高瞻远瞩的战略战术。嬴政采取 “先取韩,以恐他国” 的战略方针,率先拉开了统一六国的宏大序幕。

公元前 230 年,秦国派遣内史腾率军攻打韩国,秦军如猛虎下山,迅速攻克韩国都城新郑,韩王被俘,韩国宣告灭亡,秦国在此设立颍川郡。紧接着,赵国连遭地震、大旱等严重自然灾害,国力急剧衰弱。嬴政敏锐地抓住这一绝佳战机,于公元前 229 年派王翦等将领挥师进攻赵国。赵国名将李牧、司马尚率军顽强抵抗,秦军一时难以取胜。关键时刻,秦国巧用反间计,重金贿赂赵王宠臣郭开,让其诬告李牧、司马尚谋反。昏庸的赵王中计,竟处死李牧,改派赵葱及颜聚为将。秦军趁势发起猛攻,大破赵军,于公元前 228 年顺利攻占赵国都城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公子嘉逃至代郡,自立为代王。

公元前 227 年,燕国太子丹为阻止秦国的凌厉攻势,孤注一掷,派荆轲前往秦国刺杀嬴政。然而,荆轲刺秦功败垂成,嬴政怒不可遏,立即派王翦、辛胜率军攻打燕国。燕王喜惊恐万分,无奈献出太子丹首级求和,并匆忙北迁至辽东郡。公元前 226 年,原韩国贵族在新郑发动叛乱,嬴政迅速派兵平定叛乱,并处死韩王安。

公元前 225 年,嬴政派王贲率军进攻魏国,大军将魏国都城大梁团团包围。魏国凭借坚固的城墙顽强抵抗,王贲则巧妙引黄河水灌城。三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被杀,魏国灭亡。同年,嬴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南下伐楚,由于李信轻敌冒进,遭遇惨败。公元前 224 年,嬴政起用老将王翦,凑齐六十万大军再次攻打楚国。王翦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与楚军相持良久。待楚军松懈向东撤退时,王翦抓住战机,挥军出击,大败楚军,俘虏楚王负刍。随后,秦军乘胜追击,相继平定了长江以南的楚地,楚国彻底覆灭。

公元前 222 年,王贲奉命挥师辽东,燕国根本无力抵挡秦军的强大攻势,辽东迅速沦陷,燕王喜被俘,燕国灭亡。紧接着,王贲又马不停蹄西进,一举伐灭代国,俘虏代王嘉,赵国残余势力也被彻底消灭。公元前 221 年,王贲从燕地出兵,南下攻齐。齐国毫无防备,王贲轻松诱降齐王建,顺利攻克齐国都城临淄,齐国灭亡。就这样,嬴政仅用短短十年时间,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成功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 秦朝。

对未来华夏走向的建设

一、创制称帝构建帝国

统一六国后,嬴政自认为其功绩震古烁今,远超古代的三皇五帝,“王” 的称号已无法彰显他的至高无上与尊贵威严。于是,他诏令群臣共同商议帝号。在李斯等大臣的精心建议下,嬴政决定称 “皇帝”,并明确规定皇帝自称为 “朕”,皇帝的命令称 “制” 和 “诏”,皇上所用的玉质大印称作 “玺”,还要求在所有文书中避讳皇帝名字。他废除谥号制度,将自己称为 “始皇帝”,满心期许秦朝能够千秋万代,子孙后世永远传承下去。

为了巩固新生的大一统帝国,秦始皇精心构建了一套完备而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度。他设立 “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分左右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大权;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转承诏令制书。九卿则分管朝廷的各项具体行政事务,人数不止九人,包括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等重要职位,另有侍中、给侍中等内朝官负责内宫事务。在地方治理方面,秦始皇果断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延续已久的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他将全国划分为 36 个郡,郡下设县,县下设乡、亭、里,里之下十户成一什,五户成一伍,并改称平民为 “黔首”。通过这一系列制度创新,秦始皇成功构建起一个以皇帝为绝对核心,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庞大帝国体系。

二、开疆拓土威服四方

秦始皇有着广阔的视野和宏大的抱负,并不满足于现有的疆土版图。他志在开疆拓土,让秦朝的声威远扬四方。公元前 222 年,秦军在灭楚之后继续挥师东进,远征东越,一路势如破竹,顺利在该地设立会稽郡。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六国旧地的残余势力对他心怀仇恨,多次试图刺杀他。公元前 218 年,韩国贵族张良雇佣刺客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虽未成功,却也让秦始皇心有余悸。公元前 216 年,秦始皇在咸阳微服出访时再次遭遇刺客袭击。面对这些威胁,秦始皇毫不退缩,一方面加强自身安保措施,另一方面继续坚定地推进对外扩张战略。

公元前 219 年秋,秦始皇诏令屠睢率领五十万大军南下攻打百越。次年,秦军成功夺取闽越之地,建立闽中郡,并继续向西南方向的西越、南越进军。为解决粮饷转运的难题,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灵渠的开通,极大地便利了秦军的后勤补给,为征服百越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公元前 214 年,秦军终于成功占领南越、西越,在此设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但百越之民英勇不屈,他们退入山林,与秦军展开长期的游击战。与此同时,秦始皇派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成功收复河套地区。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频繁侵扰,秦始皇下令将秦、赵、燕三国的旧长城连接起来,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长城宛如一条蜿蜒巨龙,横卧在北方边境,成为保卫中原地区的坚固屏障。

三、统一举措影响深远

秦始皇深知,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仅仅依靠武力征服远远不够,还必须在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统一。在经济领域,他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积极鼓励农业生产,以确保国家的粮食供应稳定。同时,秦始皇统一货币,将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全国通用货币,极大地促进了各地的贸易往来与经济交流;统一度量衡,明确规定了统一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方便了商品交换和国家税收征管。在文化方面,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后来又推广更为简便实用的隶书。文字的统一,让文化交流更加顺畅无阻,对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秦始皇还统一了车轨,规定车辆两轮间的距离为六尺,使交通更加便捷高效,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然而,秦始皇在统一思想方面的举措却饱受争议。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除秦国的史书、医药、卜筮、种树等实用性书籍外,其他各国的史书以及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等都被焚毁。这一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思想统一,但却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后来,又发生了 “坑儒” 事件。秦始皇因方士非议他寻求长生之道的行为而大发雷霆,下令坑杀了 460 多名儒生。“焚书坑儒” 这一极端行为,成为秦始皇统治时期的一大历史污点,引发了后世无尽的争议。

千古一帝的遗憾陨落

一、巡游天下病逝沙丘

秦始皇在位期间,多次巡游天下。他先后五次出巡,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秦始皇巡游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向天下百姓宣扬秦朝的强大国威,展示大一统帝国的繁荣昌盛;二是实地视察各地情况,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在巡游过程中,秦始皇在各地刻石立碑,详细记述自己的丰功伟绩。这些刻石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也是研究秦朝政治、经济、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途中,不幸病逝于沙丘平台(今河北省广宗县西北)。秦始皇的离世十分突然,他生前并未明确指定继承人。于是,少子胡亥在丞相李斯和宦官赵高的合谋扶持下,发动沙丘政变,篡改遗诏,得以继承皇帝位,史称秦二世。秦二世即位后,昏庸无道,继续推行严苛的法律和繁重的徭役,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发动起义,拉开了秦末农民战争的序幕。随后,各地反秦势力纷纷响应,秦朝统治摇摇欲坠。公元前 207 年,刘邦率领的起义军率先攻入咸阳,秦王子婴出城投降,曾经辉煌无比的秦朝宣告灭亡,仅仅存在了 15 年便如流星般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

总结: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关键人物,其一生的功过是非,后世评价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观点,褒贬不一。近代史学家吕思勉认为秦始皇为人严苛,施法过于严酷,对他的统治方式多有批判。而唐代思想家柳宗元则对秦始皇的施政举措给予了肯定评价,认为他所建立的政治制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对后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明代思想家李贽更是将秦始皇誉为 “千古一帝”,高度赞扬了他的历史功绩。不可否认,秦始皇的功绩是伟大而卓越的,他结束了长期的战乱纷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崭新纪元;但他的一些行为,如 “焚书坑儒”、繁重的徭役等,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充满争议的传奇人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影响,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历史的丰碑之上,成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永恒的话题。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史海闲谈

史海闲谈

历史是风化的碑文,读得越深,裂痕越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