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梗发病率世界第一!提醒:罪魁祸首被揪出,3种蔬菜要少吃
脑梗,即缺血性脑卒中,是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最新统计数据,中国每 12 秒就有一例脑梗发病,40 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高达 2.2%。这一严峻的现实不仅反映了脑梗的高发病率,也凸显了其对社会和家庭带来的沉重负担。
高血压是脑梗发病的核心诱因之一。中国目前有 2.6 亿高血压患者,这一庞大的基数使得高血压成为脑梗的主要风险因素。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发生脑梗的风险是正常血压人群的 6-7 倍。高血压通过持续的高压状态损伤血管内皮,导致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最终引发脑梗。

所以,高盐饮食是高血压的主要成因之一。中国居民日均盐摄入量高达 10.5 克,远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 5 克。高盐饮食导致体内钠离子潴留,增加血容量,进而升高血压。长期的高血压状态会使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最终导致动脉硬化。这一过程不仅加速了高血压的进展,也显著增加了脑梗的发病风险。
3种蔬菜要少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 年发布的《常见蔬菜矿物质含量图谱》显示,茴香、茼蒿、芹菜三类蔬菜的钠含量显著高于普通蔬菜。
每100g茴香含钠186mg,相当于0.47g 食盐;
茼蒿含钠 161mg(折合食盐 0.4g);
芹菜平均钠含量达2g/斤,其茎部钠浓度较叶片高 37%。
这些数值已达到 WHO 建议日摄入量(5g 盐≈2000mg 钠)的 8%-10%,若结合中餐特有的复合调味方式,单日钠摄入极易超标。

罪魁祸首被揪出,三类蔬菜的危害要知道
在日常烹饪中,腌制、油炸和隔夜蔬菜的处理方式,往往在不经意间埋下健康隐患。
1、腌制蔬菜
传统腌制的咸菜,其中的亚硝酸盐生成机制令人担忧。在腌制过程中,蔬菜中的硝酸盐会被微生物还原为亚硝酸盐。一般来说,腌制3-15天是亚硝酸盐含量的峰值期。食品科学实验数据表明,以腌制白菜为例,在温度为20℃左右的环境下,第3天亚硝酸盐含量开始上升,第7-10天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若长期食用处于峰值期的腌制蔬菜,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可能会转化为亚硝胺,这是一种致癌物,增加患癌风险,对脑梗患者而言,还可能加重血管损伤。
2、油炸蔬菜
随着各种炸锅产品的上市,大家在家做油炸食物特别方便,经常会吃些油炸蔬菜。像茄子,吸油率达 15%,经过油炸后,不仅热量大幅增加,还会产生氧化脂肪酸。氧化脂肪酸进入人体后,会影响血脂代谢,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进而增加脑梗发病几率。例如,经常食用油炸茄子的人群,血液中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少吃油炸食品的人群。

3、隔夜蔬菜
隔夜菜同样不容小觑。食品科学研究发现,隔夜菜在储存过程中,微生物会大量增殖。在常温25℃下储存的隔夜青菜,经过12小时后,细菌数量会显著增加。这些微生物分解蔬菜中的营养成分,产生有害物质,食用后可能引发胃肠道不适,还可能导致血压波动,不利于脑梗患者病情稳定。
为了降低这些风险,改良烹饪方式很有必要。蒸煮是一种健康的烹饪方法,能最大程度保留蔬菜营养,减少有害物质产生。例如,将茄子蒸熟后凉拌,吸油少,营养损失小。对于吃不完的蔬菜,急冻也是不错的选择。急冻能抑制微生物生长和酶的活性,延长蔬菜保质期。对比发现,急冻后的蔬菜在解冻烹饪后,口感和营养与新鲜蔬菜相差不大,远优于隔夜菜。因此,我们应摒弃高危烹饪方式,选择更健康的烹饪与保存方法,守护血管健康。

脑梗的发生不仅与饮食因素有关,更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行为干预是脑梗防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1、睡眠管理: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睡眠。睡眠不足会增加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危险因素,进而增加脑梗的风险。
2、情绪调节:采用正念冥想、瑜伽等方法,培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研究表明,冥想可以减少皮质醇的分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3、运动习惯: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运动后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蛋白质,促进身体恢复。
4、饮食习惯:养成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建议每天进行5-10分钟的 Chef 时间(烹饪与休息时间),保证身体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综上所述,中国脑梗的高发病率与高血压密切相关,而高盐高纳的饮食是高血压的主要诱因。通过控制盐摄入量,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压和脑梗的发病风险。
通过系统的防治,为脑梗的防治提供了更全面、有效的策略。若早期识别到预警信号,及时采用现代医学的溶栓治疗,有望降低脑梗的发病率和致残率,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