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用“智驾”宣传,连小米都改名了?
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最近小米汽车官网和APP里的“自动”“智驾”等字眼通通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辅助驾驶”“需驾驶员监控”“遵守交通法规”等。
从“小米智驾Pro”到“小米辅助驾驶Pro”,从“小米智驾Max”到“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这场更名风波不只涉及小米一家,几乎整个行业都被卷进来了。
就连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都表示,现在谈辅助驾驶,就像是黎明前的黑暗。
毫无疑问,“智驾”宣传已经踩下急刹车。
近期发生的一些“智驾”相关的事故,让“智驾”被推上风口浪尖。
这也让整个汽车行业认识到:即便辅助驾驶系统已经提示接管,但是用户仍可能因为信任过度而反应迟缓。
上头对此反应迅速,工信部在4月16日的一场会议就对“智驾”重拳出击,明确要求车企禁用“自动驾驶”“智能驾驶”等表述,必须采用“智驾等级+辅助驾驶”这种清晰的表述,比如“L2级辅助驾驶”。
这样的规定完全可以理解,据不完全统计,此前有超五成的车主误以为“智驾”就是“自动驾驶”,这也导致社交平台上,不少人发布在高速上脱手玩手机、睡觉的视频,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误导更多人。
另外,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也发文称,如果车企通过广告或宣传材料虚构夸大辅助驾驶功能的,将会面临广告费用的5-10倍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若虚假宣传造成严重后果,相关责任人还将面临有期徒刑。
虽然具体细则还在进一步细化当中,但大方向现在已经很明确了,就是不让车企拿“智驾”当幌子,搞那些不切实际的宣传。
在上头规定发出后,车企迅速响应。
鸿蒙智行在工信部规定发出前夕,率先发起“全民出行安全倡议”,要求媒体禁用“自动驾驶”“零接管”等词汇。
此外,国内新能源龙头老大比亚迪,也把原来的“天神之眼”改为“驾驶辅助系统”;“天神之眼A”“天神之眼B”和“天神之眼C”,分别改名为驾驶辅助三激光版、驾驶辅助激光版和驾驶辅助三目版;“代客泊车”改名为“下车泊入”等。
说实话,改名之后能直观看出不同版本辅助驾驶系统之间的差异,也更方便消费者买车。
理想同样跟进了。就在4月21日时,理想L6改款车型还用的是“智驾焕新版”,两天后就更改为了“智能焕新版”。
随着车企接连改名,“智驾”也逐渐淡出产品宣传的核心话术,在前段时间举行的上海车展上尤为明显。
比如“高阶智驾”“脱手驾驶”等词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安全”“人机共驾”等词汇。华为余承东也强调:“要让每一匹马力都在安全中释放”。
现在车展过去了,整个行业宣传更加克制,比如华为车BU CEO靳玉志近期强调:“我们的智驾现在都是辅助驾驶,手不能离开方向盘,眼睛也不能离开驾驶方向。”
“智驾”降温还体现在销售终端,据了解,包括理想、小鹏、小米、蔚来等在内的多个品牌,大部分门店在宣传产品时,不再强调“脱手驾驶”之类的词汇。
即使有部分品牌的宣传语仍包含“智驾”,但是大多会在下面标注“高阶智能驾驶仅为辅助功能,不可替代驾驶员操作”之类的标语。
对于我们普通用户而言,车企宣传回归理性是个好事。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2024年全国因辅助驾驶误操作导致的事故同比激增45%,其中62%的事故是因为用户对功能的理解错误。
大家以前看车企宣传“全场景智驾”,可能觉得自己买的车能“自动开”,但是现在明白了,辅助驾驶就是个“副驾”,关键时刻生命还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辅助驾驶才能称之为“智驾”呢?
根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驾驶自动化分为L0至L5级共计六个级别,L3级以下为辅助驾驶,以上为自动驾驶。
而现阶段国内车企量产的辅助驾驶系统为L2级,不属于自动驾驶范畴,该等级要求驾驶员全程监控并随时接管。
真正能称之为“智驾”的系统需要达到L4级及其以上,该级别系统在绝大部分场景下,车辆可实现自动驾驶,只是在极端情况下需要驾驶员干预。
目前虽有不少厂商跟进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但是仍处于测试阶段,跟我们生活最接近的应该是百度萝卜快跑无人出租车。
L4级自动驾驶何时能大规模落地?业内普遍预计要在2030年后。所以要想体验真正的“智驾”功能,我们还要等等技术的发展。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