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早年虽英明果断,但步入暮年后面对内忧外患再也无力回天

史海撷英 1天前 阅读数 15 #历史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九日,是唐玄宗登基以来最危险的一日。

前线传来战报:潼关失守,哥舒翰带着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安史叛军的兵锋即将抵达长安。

如今的长安既无名将亦无足够的守军,更没有维持长期防御的粮食物资,一旦被围住,只有死路一条,因而杨国忠开始劝唐玄宗快速出逃,至于逃到哪里呢?自然是有天险的蜀地。

只是大唐开国以来,还没有仓皇出逃的天子,离开长安,意味着抛弃了祖宗庙廷,抛弃了黎民百姓,绝不是这个要当圣明天子的唐玄宗应该做的事。

换做年轻时候的唐玄宗,早就带着兵马去前线抗敌了。想当年唐隆政变时,他果断下手,直接将韦后、上官婉儿等人处死:“至六月,中宗暴崩,韦后临朝称制。韦温、宗楚客、纪处讷等谋倾宗社,以睿宗介弟之重,先谋不利。道士冯道力、处士刘承祖皆善于占兆,诣上布诚款。上所居里名隆庆,时人语讹以‘隆’为‘龙’;韦庶人称制,改元又为唐隆,皆符御名。上益自负,乃与太平公主谋之,公主喜,以子崇简从。上乃与崇简、朝邑尉刘幽求、长上折冲麻嗣宗、押万骑果毅葛福顺李仙凫、宝昌寺僧普润等定策诛之。或曰:‘先启大王。’上曰:‘我拯社稷之危,赴君父之急,事成福归于宗社,不成身死于忠孝,安可先请,忧怖大王乎!若请而从,是王与危事;请而不从,则吾计失矣。’遂以庚子夜率幽求等数十人自苑南入,总监钟绍京又率丁匠百余以从。分遣万骑往玄武门杀羽林将军韦播、高嵩,持首而至,众欢叫大集。攻白兽、玄德等门,斩关而进,左万骑自左入,右万骑自右入,合于凌烟阁前。时太极殿前有宿卫梓宫万骑,闻噪声,皆披甲应之。韦庶人惶惑走入飞骑营,为乱兵所害。于是分遣诛韦氏之党,比明,内外讨捕,皆斩之。乃驰谒睿宗,谢不先启请之罪。睿宗遽前抱上而泣曰:‘宗社祸难,由汝安定,神祇万姓,赖汝之力也。’拜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押左右万骑,进封平王。”但这一年,唐玄宗已经七十岁了,这人越大,越惜命,在名声和性命之间,他选择了保全自己性命。

六月十三日凌晨,唐玄宗带着杨贵妃等人从禁苑的西门仓皇出逃,置整个长安于不顾,看着远去的父皇,李亨终于下定了决心:他要夺权。

一直以来,李亨这个太子当得实在是窝囊,前有李林甫口蜜腹剑,后有杨国忠攻讦,加上父亲的冷酷无情,让他每天过着如履薄冰的生活,深怕某天就被废了,因而三十多岁的时候就生出了不少白发。

因为仓皇出逃,后勤自然没法妥善准备,一路舟车劳顿不说,连口热饭都没有,再加上他们家眷都留在了长安,生死难料,而杨国忠和玄宗皇帝又不断催促上路,顿时不满,渐渐地牢骚变成了怨恨,将矛盾直指逼反安禄山的杨国忠。

禁军的怨恨引起了李亨的注意,意识到这是一次逼宫的好机会,就去联络唐玄宗身边的护卫大将军陈玄礼,密谋逼宫。

按计划,先除掉杨国忠、杨玉环安抚禁军,然后逼唐玄宗禅位。此时的陈玄礼也注意到了禁军情绪,如果不能安抚禁军,说不定哗变,一旦哗变,后果不堪设想,就接受了李亨的谋划。

一开始很顺利,陈玄礼召集不满的禁军,当着禁军面处死杨国忠一家,谁知道禁军居然失控,不仅将杨国忠尸体大卸八块,还将其将头颅挂在驿站门外示众,让唐玄宗大为惊恐。这时候陈玄礼站了出来,表示:“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很显然,禁军想要斩草除根,除掉杨贵妃。

听闻要处死杨贵妃,唐玄宗一百个不乐意,但现在禁军即将到了哗变的边缘,只能选择安抚,不仅大臣韦谔劝说,就连高力士也明白,杨贵妃不死,军心难安:“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

杜鸿渐

“肃宗北幸,至平凉,未知所适。鸿渐与六城水运使魏少游、节度判官崔漪、支度判官卢简金、关内盐池判官李涵谋曰:‘今胡羯乱常,二京陷没,主上南幸于巴蜀,皇太子理兵于平凉。然平凉散地,非聚兵之处,必欲制胜,非朔方不可。若奉殿下,旬日之间,西收河、陇,回纥方强,与国通好,北征劲骑,南集诸城,大兵一举,可复二京。雪社稷之耻,上报明主,下安苍生,亦臣子之用心,国家之大计也。’鸿渐即日草笺具陈兵马招集之势,录军资、器械、仓储、库物之数,令李涵赍赴平凉,肃宗大悦。”

原来杨贵妃死后,百姓见唐玄宗要走,就拦下玄宗车驾,表示:“宫阙,陛下家居;陵寝,陛下祖墓。今舍此,欲何之?”唐玄宗听完沉默不语,下令继续往蜀地前行,而后李亨的车驾也被围住了,也是一番同样的说辞。

李亨“面露难色”,表示身为人子,应当在父亲面前尽孝,儿子广平王李俶和心腹李辅国站出来劝说,希望太子代表朝廷平叛,光复山河,李亨见众人劝说,就不再推辞,派人和唐玄宗说这件事。

太子平叛,有助于自己前往蜀地,唐玄宗想了一下,就表示了同意。“丁酉,至马嵬顿,六军不进,请诛杨氏。于是诛国忠,赐贵妃自尽。车驾将发,留上在后宣谕百姓。众泣而言曰:‘逆胡背恩,主上播越,臣等生于圣代,世为唐民,愿戮力一心,为国讨贼,请从太子收复长安。’玄宗闻之曰:‘此天启也。’乃令高力士与寿王瑁送太子内人及服御等物,留后军厩马从上。令力士口宣曰:‘汝好去!百姓属望,慎勿违之。莫以吾为意。且西戎北狄,吾尝厚之,今国步艰难,必得其用,汝其勉之!’上回至渭北,便桥已断,水暴涨,无舟楫;上号令水滨百姓,归者三千余人。”就这样,李亨顺利来到了朔方军的驻地灵武,在一番劝进下,成功登基,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从事后来看,马嵬坡这段时间内的事情未免也太巧了。禁军哗变,处死了李亨死对头杨国忠,而杨国忠一死,百姓刚好劝一心要逃的唐玄宗留下来,唐玄宗也必然不肯,只有太子能“顺应民心”留下来平叛,而李亨一到灵武就称帝,太多的巧合,必然有串谋。

李隆基

果然没多久,老谋深算的唐玄宗意识到了不对劲,先下一道罪己诏:“伊朕薄德,不能守厥位。贻祸海内,负兹苍生,是用罪己责躬”,试图挽回民心,而后加封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试图阻止他的称帝。

很显然,尽管叛乱已经到了门口,但掌权一辈子的他始终不肯丢了权力,哪怕逃到蜀地,依旧想要掌控天下。

可惜加封诏书到达之前,李亨已经称帝了,而且还派了使者告诉自己已经成了太上皇了,唐玄宗彻底惊呆了。尽管唐玄宗很是不满,但现在也知道,大唐经不起内斗了,只能面无表情地表示“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一番客套话,算是承认了李亨的登基,问题是唐玄宗会轻易交权吗?很明显不会,在这之后,又以太上皇的名义发布诏令:“四海军国事,皆先取皇帝进止,仍奏朕知;俟克复上京,朕不复预事。”这番诏令,其实就是暗示自己还是大唐天子,想要正式交权,必须等长安收复。不仅如此,他还命令永王李璘、盛王李琦、丰王李珙为各地节度使,“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企图让其他皇子与李亨抗衡,好方便自己从中调解,以便继续掌控大权。

地方上有人,灵武小朝廷也必须有自己人。为此唐玄宗还派韦见素、房琯、崔涣、崔圆前往灵武,名义是帮助年轻的天子处理政务,实际上是安插自己人马,施加影响力。

李亨一眼看出这些小伎俩,不动声色将他们赶出了权力核心。

李泽

至于地方上的兄弟皇子?也很好办,自己安排亲信担任节度使来牵制他们,比如永王李璘。

李璘在江陵站稳脚跟后,隐隐约约要和李亨抗衡,李亨直接下诏让他回蜀地,李璘自然不肯,正好给李亨收拾他的机会,一顶“谋反”的帽子压下来,带兵讨伐李璘,李璘不敌被俘。事后,唐玄宗表示将李璘贬为庶人保全性命,但李亨却坚持要处死,最终李璘被杀。

这件事也是李亨和唐玄宗皇权的一次交锋,有兵权,有人望的李亨占据了上风,不仅让唐玄宗制衡李亨的希望破灭,也让唐玄宗明白了自己的处境。

至德二载(757年)十月,长安得以收复,李亨立即上表,请玄宗回京,还表示叛军已平,自己继续当太子,玄宗继续当皇帝,疑心病很重的唐玄宗自然一百个不乐意,表示继续在蜀地养老。

一请不成,李亨继续上表:“自马嵬请留,灵武劝进,及今成功,圣上思恋晨昏,请速还京以就孝养。”

短短二十七个字,意思可就多了。李亨先给自己解释,当初不是自己要留下来的,是百姓强行留下来的,自己不得已为之。而到达灵武后,被群臣裹挟称帝,实属无奈,如今长安已经拿下,天下太平了,作为人子,要尽孝道,请求父亲回京养老。

先解释称帝原因,后打亲情牌,唐玄宗也找不到理由,就表示了同意。

当然,李亨是为了尽孝吗?当然不是,主要就是怕老父亲在蜀地搞事,一来唐玄宗还有皇帝头衔,二来唐玄宗执掌天下几十年,威望还在,要是存心要夺权,自己怕是要一番功夫了,但只要玄宗来长安,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一切都好办。

十一月,唐玄宗终于来到了长安城外。

在回京的路上,李亨早就安排了百姓夹道欢迎,算是给足了唐玄宗的面子,而在长安城外,李亨更是亲率百官出迎,迎接唐玄宗是假,让天下人知道,谁丢了长安,谁收复了长安,他才是大唐合格的天子。

而看到唐玄宗后,李亨脱下龙袍,换上了代表臣子身份的紫袍,而后“捧上皇足,呜咽不自胜”,而唐玄宗呢?则“索黄袍,自为上著之”,一出父慈子孝的场面,感动了所有人。

唐玄宗回京,安排住在曾经住的兴庆宫,对于李亨而言,只要唐玄宗真的肯放权,自己绝对会给他一个体面的晚年。陈玄礼继续当护卫,高力士继续服侍他,什么梨园弟子、玉真公主,也都陪伴在唐玄宗身边,甚至还允许自由活动,可以说远比李渊软禁时期要好很多。

李隆基

问题是唐玄宗肯吗?掌握一辈子权力的人,始终不甘心丢权,在父慈子孝一段时间后,唐玄宗就开始行动了。

雄狮虽老,余威犹在,他就想利用自己的余威拿回属于自己的权力。

一开始,唐玄宗只是在长庆楼下露脸,让大唐百姓看看自己,回想一下当年的开元盛世,而后又命人赐酒食给百姓,长此以往,一旦唐玄宗出来,来往百姓必跪拜山呼万岁。而后就是以叙旧为名,召见一些心腹旧将,比如郭英乂,以及剑南的官员。

郭英乂是唐玄宗时期的诸卫将军,如今已经是御史大夫兼神策军节度使,唐初政变里,禁军占据重要的角色,不宴请别人而宴请禁军头子,目的不言而喻。而剑南的官员凭借天高皇帝远,自然和在蜀地的唐玄宗亲近。

种种举动让李亨意识到,自己这个老父亲似乎有点不甘寂寞了。

唐玄宗是老了,但想想他当初的经历?唐中宗驾崩后,果断发动唐隆政变,扶持李旦上位,李旦在位期间,和姑姑太平公主夺权,发动先天政变。唐初几个著名的政变,唐玄宗一人就参与了两个。而成为皇帝的唐玄宗又把权力抓得死死的,任何有逾越的人,哪怕是亲生儿子,都能处死,想想父亲政变的战绩和能力,想想父亲的冷酷和无情,李亨也明白,父亲这头雄狮,是不甘寂寞的。

只是自己以尽孝的名义劝父亲回来的,自己不好动手,只能靠别人了。“玄宗为太上皇,在兴庆宫居。久雨初晴,幸勤政楼。楼下市人及街中往来者,喜且泫然曰:‘不期今日再得见太平天子。’传呼万岁,声动天地。时肃宗不豫,李辅国诬奏云:‘此皆九仙媛、高力士、陈玄礼之异谋也。’下矫诏迁太上皇于西内,给其扈从部曲,不过老弱三二十人。及中逵,攒刃曜日,辅国统之。太上皇惊,欲坠马数四,赖左右扶持乃上。高力士跃马而前,厉声曰:‘五十年太平天子,李辅国汝旧臣,不宜无礼,李辅国下马!’辅国不觉失辔而下。宣太上皇诰曰:‘将士各得好生。’于是辅国令兵士咸韬刃于鞘中,齐声云:‘太上皇万福。’一时拜舞。力士又曰:‘李辅国拢马!’辅国遂著靴,出行拢马,与兵士等护侍太上皇,平安到西内。辅国领众既退,太上皇泣持力士手曰:‘微将军,阿瞒已为兵死鬼矣。’既而九仙媛、力士、玄礼。长流远恶处,此皆辅国之矫诏也。时肃宗大渐,辅国专朝,意西内之复有变故也。”

李嗣升

李辅国进言:“上皇居兴庆宫,日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谋不利于陛下。今六军将士尽灵武勋臣,皆反仄不安,臣晓谕不能解,不敢不以闻。”李亨假装没听到,而后李辅国又进言:“陛下为天下主,当为社稷大计,消乱于未萌,岂得徇匹夫之孝”,这次,李亨勉为其难进行了一些举措。

上元元年(760年)初,李辅国矫诏迁走兴庆宫的三百匹马,只留下十匹马日常使用,算是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唐玄宗政变的可能。

不过迁马只是一个折中的行为,唐玄宗的待遇可是没有一点下降,但没几个月,李辅国又再次行动了,原来这段时间内,李亨的身体出了问题,而唐玄宗身体则看着倍儿棒,这让李亨开始恐惧,万一驾崩在老父亲面前,以父亲的能力,会不会有所行动呢?

上元元年(760年)七月,还是李辅国的矫诏。

一开始李辅国要请太上皇去西内游玩,但半路上,就将其逼到甘露殿居住,唐玄宗自然百般不乐意,希望去见见儿子,但李亨却以“两日来疹病”避而不见,李辅国更是一刀砍死高力士身边的宦官,让唐玄宗大为恐惧,也明白自己这头雄狮终究老了,再也无力回天。

迁居后的唐玄宗不仅住的地方变小了,就连身边的人也被一个一个赶走了,这下子,唐玄宗身边真的成为孤家寡人,茕茕独处,形影相吊,好不凄惨。

李隆基

这时候,唐玄宗才是真正的认命了,玩了一辈子权谋,自然明白儿子此举是何意。

宝应元年四月甲寅日(762年5月3日),在甘露殿凄凄惨惨过了两年后,唐玄宗驾崩,时年七十八岁,驾崩后十三天,李亨也驾崩,父子驾崩的间隔如此之短,让人怀疑是不是有人背后动了手脚。

唐玄宗的驾崩,意味着他的时代彻底结束了,也意味着盛唐的荣光不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史海撷英

史海撷英

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