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摄像头月销增长210%,地铁偷拍设备藏在鞋尖?女性安全感为何总被忽视!
成都地铁2号线上,一位女乘客,发现对面男子的鞋尖,闪着一丝不寻常的光——那是改装后的微型摄像头;就在不久前的上海地铁1号线列车车厢内,姚某对一名女乘客实施猥亵行为尚还在网上热议中,就又出现了这么一档子事。
这些场景,并非是悬疑剧;而且它是在2025年春天,实实在在地发生着的都市日常。
当女性在公共空间,不得不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我们其实该反思:城市的现代化,为何竟总是在安全感的门槛前,原地踏步?
根据成都警方的通报,今年4月查获的偷拍设备,可藏进鞋尖,而且可藏进纽扣,甚至可藏进背包拉链;从某地法院公开的数据显示,在2024年的地铁猥亵案中,竟然有87%的施害者利用早晚高峰的拥挤来实施违法行为。
更值得警惕的是,偷拍受害者群体,正从穿短裙的女性,向普通乘客扩散——某电商平台下架的“隐形摄像头”商品页面显示,近三年该类设备,月均销量增长210%。其实这种情况居然在悄然发生,并且增长速度如此之快,如果说这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反倒令人担忧。
"发现摄像头时,我浑身发冷,连质问的勇气都没有。
"成都林女士事后回忆,她最终选择拍下视频发到网上警示他人
"社交平台上一条"地铁生存指南"的帖子获得23万次转发,评论区里挤满了相似经历:有人用背包挡住裙摆,有人故意穿宽松衣服,甚至有人随身携带防狼警报器
东京地铁在高峰时段安排了,没穿警服的警察,专门用以处理“痴汉”方面的事宜。车厢内贴了诸多提示语,像“看到的人,请按紧急按钮”这般提醒的话语。其实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新加坡尝试采用了人工智能摄像头,此设备能够轻易察觉异常的身体接触行为,而且可以及时展开行动。
反观国内,成都地铁的应对措施仍是"加强巡逻"(据2025年5月成都轨道集团公告),上海部分线路的监控摄像头尚未实现全覆盖。
当技术对抗成为偷拍与反偷拍的"军备竞赛",仅靠"提高警惕"的温馨提示,难以形成有效防护。
一是违法成本与维权代价失衡:现行《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偷拍者通常处以5-10日拘留,而且据《中国妇女报》统计受害者平均需要耗费4个月,来收集证据。2023年成都“被诬偷拍案”中何先生经历6次调解,仍然未获道歉,维权成本,远超实际收益。
二是安全责任的转嫁逻辑:每当事件曝光时,“女性别穿短裙”,“学会识别摄像头”等建议频频出现,不过却鲜少去追问“为何总有人管不住自己的手和镜头”。这种把公共安全私有化的思维,本质上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管理责任。
三是旁观者效应的连锁反应:在上海警方通报的猥亵案中,仅12%的案件有目击者主动报警;在成都偷拍视频的评论区里,仍有“拍得清不清楚”这样的戏谑留言。沉默与调侃相互交织,进而形成了纵容违法的灰色空间。
公共安全不该是女性的"特种兵训练营"。与其让受害者学习"反偷拍十八式",更需要系统化解决方案:
技术防御前置化:参考广州地铁的试点经验,在安检这个环节中,加入了电磁检测仪来筛查微型摄像头;
法律威慑精准化:参考杭州“地铁违法行为黑名单”这一制度,对于那些屡次犯罪的人,开展轨迹方面的追踪;
旁观者干预机制:上海开展的“安全车厢”项目显示,在设置了扫码匿名报警装置之后,猥亵案的报案率提高了41%。这些实践其实验证了“制度防护与个体警觉相比,前者更为重要”这样一个道理。
当身为一位母亲时,需要教导女儿先用外套将裙摆裹好,接下来再进入地铁;当年轻的男孩因为穿着破洞裤,竟然被怀疑暗中藏有摄像头。所谓的“安全感”,已经破碎得在各个地方都能看到。城市文明的刻度,并不是由玻璃幕墙的高度来决定的,而是在于每一个普通的人,是否能够放心地站在地铁扶梯上——既不用回过头去四处张望,也不需要时时刻刻都保持警惕,仿佛周围的一切都是危险的迹象。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