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寺院华严寺,建筑奇迹再现,等你来探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如巍峨的丰碑,承载着往昔的记忆与文明的脉络,大同华严寺便是这样一处令人肃然起敬的所在。它坐落于大同这片被岁月深深眷顾的土地之上,自辽金时期起,便开始书写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作为三大辽代寺院之首,华严寺在辽代享有无上的皇家尊荣。彼时,它必定是金碧辉煌、庄严肃穆,见证着辽国的昌盛与威严。岁月流转,它又历经金、明、清等朝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接纳并融合了各朝的建筑风格,犹如一位博古通今的智者,将不同时代的建筑智慧汇聚一身,最终成为我们今日所见的国宝级建筑瑰宝。
回溯到 1933 年,梁思成先生踏上大同这片土地探寻古建筑的奥秘,华严寺自然成为他瞩目的焦点,被其誉为“海内孤品”,这一赞誉足以彰显华严寺在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其建筑布局依东西轴线展开,上、下两寺如两颗明珠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这一宏大的建筑群落。
先看上华严寺,这里以大雄宝殿为核心,构建起一片充满古韵的建筑群。大雄宝殿的身世可谓波澜壮阔,始建于辽代 1062 年,本应是辽国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却不幸在 1122 年金军的铁骑下毁于战火。然而,就如同浴火重生的凤凰,金天眷三年(公元 1140 年)它又在原址上重新崛起。此后的岁月里,它又经历了无数次的修缮,每一次修缮都是对历史的敬重与传承,如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大雄宝殿,是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结晶。它那单檐庑殿顶,面阔 9 间、进深 5 间的宏伟规模,彰显出非凡的气度。屋面坡度平缓,垂脊笔直,仿佛一位沉稳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其斗栱硕大,出檐深远,带着鲜明的唐代建筑风格烙印,这无疑是对“辽金建筑上承唐代,下启元明”论断的有力佐证。站在大雄宝殿之前,人们不禁会遥想当年它初建时的盛景,以及在战火纷飞中遭受重创的悲痛,更会为它一次次重生的坚韧而赞叹。
山门殿,虽为 2008 年新建的仿古建筑,却也毫不逊色。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的配置,使其在众多山门外独树一帜。尽管外侧未设门户,却因其独特的建筑美感成为摄影爱好者的打卡圣地。它像是一位忠诚的卫士,静静地守护着华严寺这片古老的圣地,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四方来客。
普光明殿则有着不同的命运轨迹,原殿已在岁月中损毁,2009 年得以重建。重建后的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的样式显得庄重而典雅。殿内供奉的华严三圣,更是为这座大殿增添了浓郁的宗教文化氛围。当人们踏入殿内,在香烟袅袅中瞻仰圣像,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华严宗的深邃教义在空气中弥漫,体会到古代信众们在此虔诚礼拜的场景。
如今的华严寺,因与爆火的《黑神话悟空》有所关联而备受瞩目,每日游人如织。但抛开这一时的热度,它本身所蕴含的建筑艺术魅力与深厚文化底蕴,才是真正吸引人们前来的核心所在。当年营造学社的前辈们在此揭开辽金建筑的神秘面纱,那是对历史文化探索的伟大成就。而如今我们站在这片土地上,依然能被它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所打动。每一处建筑细节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跨越了漫长的时代,将古人的智慧与精神传递到今天,让我们在触摸这些古老建筑的同时,也触摸到了永恒。
从辽代的皇家寺院到如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严寺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变迁,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使命。它不仅仅是一座寺庙,更是一部活着的建筑史书,用无声的语言向后人讲述着大同这座城市的兴衰荣辱,讲述着辽金文化的灿烂辉煌,以及在历史长河中各个朝代文化交融碰撞的精彩故事。它等待着更多的人前来解读,前来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震撼与感动,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在这片古老的建筑群落中,找到与历史对话的窗口,领悟到岁月沉淀的无尽魅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