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兵有多艰苦?吃喝都受罪,厕所不能随便上!
在大众的认知里,军队中各兵种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有着天壤之别。而潜艇兵,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活鲜少被外界深入了解。在绝大多数国家,潜艇兵享受着顶级的待遇和伙食标准,可当我们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就会发现,这些待遇与他们所承受的艰辛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潜艇兵生活中,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难题就是上厕所。潜艇的厕所分为水上和水下两种。水上厕所构造简单,位于潜艇外部,当潜艇上浮时,艇员可以在此方便,排泄物直接排入大海,无需复杂处理。但上水上厕所也有严格流程,艇员需在值班处登记领取铜牌,使用完毕后归还,防止潜艇下沉时有人还在甲板上如厕。
水下厕所则复杂得多,它安装在潜艇内部。使用时,先将排泄物冲入粪便箱,关闭马桶与粪便箱连接通道,再通过高压气体排出。这一过程需要拧动多次阀门,稍有操作不当,比如次序颠倒,脏物就会在气压作用下逆向喷出,那场面简直不堪设想,弄不好就会成为全艇的笑柄。而且在紧急情况下,水下厕所禁止使用,以防暴露潜艇位置。在二战时期,潜艇技术不够成熟,把排泄物排出潜艇的操作一般只能在浅水区进行。深海区域压强极大,若不能完全隔离排泄物,海水极易倒灌进舱内,严重威胁潜艇安全。盟军通常先将排泄物存进粪便箱,找合适时机再排出,虽安全但占用大量宝贵空间和重量,毕竟潜艇内部空间寸土寸金。德国工程师曾发明高科技深水高压马桶,通过一系列装置把排泄物送入加压气闸,再利用压缩空气喷入海中,如同发射粪便鱼雷。每艘配备这种马桶的潜艇上都有经过培训的专家操作,即便如此,风险依旧很大。德国U1206潜艇就是因为艇长使用高科技马桶操作失误,导致污水和海水倒灌进潜艇,电池与海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氯气,最终潜艇被英军轰炸,3名艇员丧生,其余人被俘。上厕所难只是潜艇兵艰苦生活的一个缩影。二战时期,即使是物资充裕、海军实力强大的美国,潜艇兵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当时美国海军使用的甲托级和巴劳级潜艇排水量仅为如今弗吉尼亚级潜艇的三分之一,却要容纳60 - 80名艇员。每个艇员的个人储物空间只有约30立方厘米,床铺狭小且分散在各个舱室。仅在前部鱼雷舱,就挤着14名船员和16枚鱼雷。潜艇每次出航约75天,内部空间难以容纳这么长时间的补给,艇员们只能把食物箱等物品藏在淋浴间、发动机室甚至甲板各处,有限的空间变得更加拥挤不堪,他们只能蜷缩着身体工作和生活,压抑感扑面而来。
战时,美军潜艇为躲避空中侦察和攻击,规定白天在距离日本机场800公里以内不能浮出水面。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控制着大片领土和海洋,美军潜艇白天在任何地方都不能上浮。为适应这种情况,许多船员改变作息,晚上工作,以便利用潜艇在水面的时间。潜艇晚上浮出水面启动柴油发动机为电池充电,由于要保证能快速潜水,每次只允许少数人上甲板,艇员们轮流上去,错过一次可能几天都看不到天空。潜艇下潜后,发动机舱温度飙升至100度以上,热气传遍全艇,如同蒸笼一般。再加上80名艇员的工作和呼吸,内部空气迅速变得污浊。淡水供应紧张,洗澡成了奢望,10天能洗一次澡就算不错,洗衣服更是不可能,所以潜艇上着装标准宽松,大多数潜艇员留着胡子,因为刮胡子也会消耗稀缺的水资源。恶劣的卫生条件和严苛的工作模式,让潜艇内弥漫着柴油、汗水、烟味、烹饪和污水混合的独特气味。一战时老式潜艇通风条件差,气味更浓烈,艇内长满霉菌,蟑螂横行,有洁癖的人根本无法忍受。鉴于潜艇兵工作的艰苦与危险,各国都给予他们较高的待遇。德国海军规定,连续参战3个月的潜艇兵可享受一个月带薪休假,期间可免费入住基地附近军用招待所,尽情享用美食和香槟,宪兵纠察队都不敢轻易招惹他们。美军潜艇兵返港时也会受到高规格招待,能在珍珠港基地著名的皇家夏威夷酒店休息娱乐,还能根据军衔和任务时间领取额外危险津贴。
但这些待遇依旧难以匹配他们的付出。潜艇兵执行的任务极其危险,他们常常独自深入敌方水域搜集情报或发动攻击,以运输船为目标,有时还会与敌方水面舰艇遭遇。一旦被反潜舰发现和攻击,潜艇只能下潜逃命。艇员们在水下屏住呼吸,听着深水炸弹在耳边爆炸,内心充满恐惧,只能祈祷潜艇不被击中,自己能逃过一劫。二战期间,美军263艘潜艇参与巡逻,41艘被敌军击沉,61艘因事故或其他原因损失,损失率达20%,堪称二战中最危险的职业之一。即便如此,美国潜艇在太平洋战场表现出色,击沉近1400艘日本舰船,总重量超550万吨,还营救了504名被击落的飞行员,撤离了包括菲律宾总统奎松在内的重要人物。尽管如今潜艇上的生活条件比二战时期有了很大改善,但与其他兵种相比仍处于劣势。除了苏联的台风级核潜艇外,大部分潜艇内部空间依旧拥挤,日常用水受限,艇员很少见到阳光,上厕所也需小心翼翼。潜艇兵,他们在深海的隐秘角落默默坚守,忍受着艰苦的生活环境,承担着巨大的风险。他们值得我们尊敬,也配得上最好的待遇和条件,因为他们的付出,远超我们的想象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