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儿女不婚不育,而是父母有三种认同
作家王尔德说:“老年的悲剧不在于一个人已经衰老,而在于他依旧年轻。”
一开始,我是不理解这句话的,一个人永远年轻,不好吗?
后来我理解了,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还把自己当成年轻人,就是不愿意面对现实的表现。
如果有一天,老人卧病在床,什么都干不了,就彻底把“年轻的思维”打碎了,并且此刻已经没有了挽回的余地。
因此,聪明的人,总是未雨绸缪,在不同的年纪,说符合年纪的话,做符合年纪的事情。
作为父母,一旦儿女成年了,就意味着家庭开始换代,如果停滞不前,一直在“当下”,就会被社会和未来毒打。
当下,很多负能量的消息,充斥我们的生活,一旦父母无法辨别,还认可了,就带着家庭走向极端,毁掉了儿女的福气。
01
父母认同儿女不婚不育的决定,毫无远见。
有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明天的大雨,淋不湿今天的自己。”
有些事情,已经过去了,还纠缠不放;有的事情,注定要来,还无动于衷。这是很可怕的。
很多父母,因为曾经结婚的时候,遭受了各种磨难,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也跟着社会上的一些人,瞎嚷嚷,结婚有什么用,是要找一个人欺负自己吗?是要被离婚吗?
尤其是父母感情不和的家庭,争吵的时候,心都凉了;要是离婚,这天都塌下来了。对婚姻一次次失望,就一次次把类似的痛苦,传递给儿女。
父母也会看手机,通过小视频,小信息,发现一些丑陋的婚姻。同样,转身就把看到的,告诉儿女。
至于生孩子的问题,很多父母认同一句“如果生下孩子来继承我的穷,不生也是一种善良”。
不知不觉,一个家里的人,都认为“丁克”,就好。以后存钱,老了就请人伺候。
明显,丁克家庭是没有远见的。他们很老的时候,会因为没有子孙,财产被人惦记。万一老人都糊涂了,什么都可以被骗走。
金钱不是万能的,可以买到服务,但是买不到人情味,买不到血脉带来的温暖。
控制孩子的数量,不带来巨大负担,是可以理解的,一个孩子都不要,显然是愚昧的。
孤独终老,不是忽然冒出来的,而是错误的婚姻观带来的结果。
父母们,要看几十年之后,自己过世了,儿女是孤独好,还是有伴侣、儿女照顾好。
02
父母认同读书无用论,让儿女早早去打工。
“本科生,也去送外卖了;博士生,都应聘环卫工......初中生也能当老板”,不知从哪一天开始,大家都在议论文凭贬值,都在嘲讽那些读书多,却收入低,工作不好的人。
也不知为什么,看到一个初中生发大财了,我们就认为天下初中生,都发大财了;也不看看,在工厂流水线上,有多少初中生。
读书和职业,收入是成正比的,只是很多高学历的人,暂时困顿。
作为70后,我就非常明白,读书和不读书的人,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人生大不一样。
我上初中的时候,很多村里人都说:“读书不行,去东莞打工啊。”
上世纪九十年代,确实有一大批打工人,赚钱了,也在老家盖了新房子。
那时候,能够考上中专的,是凤毛麟角;能够考上大学的,离不开父母的托举,更是幸运儿。
我们这一代人,在社会上打磨了二三十年。回头看,通过读书,进入体制内的人,生活轻松多了,也能够安然退休。很多同龄的大学生,就是去打工,也能混到管理层。
打工的人,如果不稳定,也许养老保险都没有,以后老了,都不知怎么办。一些五十多的人,在工厂流水线,累得不行。
没有读书,一个人改变命运的方法,是非常有限的。读书多,也许不会发大财,但是路会宽一些,机遇也多。
父母们,认同读书无用,就是让儿女的路,越来越窄。若干年之后,儿女发现自己被边缘化了,再去读书,太晚了。
03
父母认同养老是社会的责任,习惯了等、靠、要。
在上世纪,很多父母看了这样的标语:只生一个好,政府帮养老。
很多人就抓住这一点不放手:我老了,就应该政府管。如果没有享受低保、社保、住房,就去村里闹。
也有一些愚昧的儿女,把老父母送到村委会,或者民政大厅,就再也不管了。
还有一些年轻人,因为父母取消了低保,愤愤不平,非要讨个说法。
亳州广播电视台《政风行风热线》栏目中,民政工作人员,就说了一个大家热议的观点:自己是盲人,身患多种疾病,原本是低保户,今年被告知由于女儿是教师,低保资格被取消了。
有人认为,女儿不要给父母养老,凭什么父母不被社会、国家善待?
“百善孝为先”,为什么家庭的孝道,被大家分成三六九等,被封建思维限制。
作为父母,不要认同儿女不孝是应该的,不要认同社会会管你的余生。应该传承好家风,儿女是晚年的养老力量。
当然,父母也可以借助社会的好政策,促进晚年的幸福。比方说,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申请公租房等。
学会依靠家庭、自己,依靠当下的好政策,几代人都顺顺利利。
04
每一个人,都有认知偏差。
作为父母,是家里的领头人,要想办法提升认知,而不是人云亦云,自私自利。
鼓励儿女结婚生育,从二十岁就考虑六七十岁的生活。
支持儿女多读书,取得更多技能,学历,在社会上轻轻松松工作。
传递好家风,带头孝顺老人,谋划自己养老。
做一个有远见的人,带着子孙,穿过风雨,就有彩虹。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