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儿子指着报纸上的战斗英雄,开口问道:爸,这是不是你?
一九八四年的秋天,与往常一样,柴兵荣在乡农机站工作。“我是一个普通的工人,爸爸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这是柴兵荣一直以来的想法,一家人勤勤恳恳的工作,努力地在这片大地上生存着。但是这一天,柴兵荣多看了两眼今天的报纸,报纸和往常一样,但是一则寻人启事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里登载的是一名军人,寻找的是一名特等功臣志愿军,柴云振。柴荣兵看着这个报纸上的文字,突然想到了什么,飞奔回家,举着手里的报纸,看着地里工作的父亲问道:“爸,这是不是你?”当年的故事新中国刚刚成立,就要面对敌人将炮火立在国门的局面。中国人民志愿军临危受命,远离故土,驻扎在三八线附近。1951年的4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就在战场上激烈地开展了反攻战,双方局势严峻,场面一度焦灼,短短几十天,双方战士战死无数。而一个月后,我军开始出现弹药、粮食供给不足的情况,因此有三个兵团在严重缺乏物资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后撤。然而战争残酷,敌军在我军危急时刻,开始大面积进攻,五月底,美军开始全线跨越三八线,对我军开展了全面进攻。
我国志愿军长途跋涉,远离故土,再加上新中国刚刚成立,本就面临着国内不稳定以及长期战争环境下急需休养生息的境况,因此这次战争是困难重重。人员配备,物资供给都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而美军战争经验丰富,装备齐全,美国在军事方面的发展远超中国,军事人员也接受过系统的训练,因此我们所面临的局面是十分复杂的。5月30日,面对来势汹汹的美军,彭将军亲自下令,需要秦基伟所在的15军坚守阵地,在芝浦地区做到阻隔敌人的追击,至少坚持十天,给大部队争取时间。此时,柴云振所在的部队,即45师134团接到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朴达峰,这是一个见证烽烟与荣光的地方。就在接到命令的当天,炮火声声震天,睡梦中的将士们都不得不立刻反应过来去面对这个残酷的战场。就在这片前一天还算宁静的山地,在这一天里就变成了了一片狼藉。
美军的攻击愈来愈猛烈,最令人绝望的是,美军是利用飞机在这片地区投放炸药和子弹,很多将士在还没看见敌人的样子的时候就失去了生命。美军还发动坦克和炮火对我军进行了攻击,就这样持续攻击了五个日夜,即便我军死伤无数,装备齐全的美国军队愣是没有在这片土地前进一分。美军的攻势越来越猛烈,我军134团两个连队三百多个人就在这种大炮攻击下,仅剩下了二十七个人。敌人的脚步越来越近,就快要达到军队营地,这时,必须要进行新一轮部署。三营营长武尚志在危急时刻对时任班长的柴云振下了个艰巨的命令:必须夺回刚刚失去的两个阵地。柴云振带着包括他在内的九名士兵走向敌人的炮火,准备去堵住敌人进攻的缺口。柴云振留下了五个士兵进行炮火掩护,自己带着三名士兵前进。他们趴在烟火与硝烟中,悄然向敌人的火力点靠近。
在敌人缺少戒备的时候,柴云振带着三名士兵快速冲向敌军的掩体,在混乱中利用枪炮与手榴弹抢夺了阵地。随即安排防御,巧妙地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和掩护,死死守着这片冒死抢夺过来的土地。敌人眼看阵地被夺走,强攻不下,就派出了敢死队,一轮一轮的向柴云振发起攻击,但是柴云振和战士们分毫不让。于是美军又开始用飞机进行大面积轰炸,双方就这么进行战斗,这场轰炸又持续了两个日夜,柴云振班里的士兵已经剩下不到一半。同时,柴云振的装备供给和粮食储备也已经严重不足,但是美军的攻势却丝毫没有减弱。在这种情况下,柴云振以及战士们已经忘记生死,在与美军直面对战的情境下,双方不断进行扫射,三名战士也壮烈牺牲。这个英雄组成的小队,也只剩下柴云振和另一名战士孙鸿法。柴云振在悲怆与愤怒中拿起冲锋枪,对着强大的敌人进行扫射,另一名战士用手榴弹消灭敌人。
几十名美军就这么在柴云振以及那名战士面前倒下,同时,柴云振以及孙鸿法也受了重伤,身上已经多处中弹,但是杀红了眼的柴云振和孙鸿法已经感觉不到身上的衣服已经被自己的鲜血染红了。直到晚上,营长才给柴云振继续补充了几个战士,但是在寡不敌众和物资极度缺乏的背景下,阵地还是失守了。敌军在高地上架起武器,向我军再次展开大面积扫射。在整个战斗的过程中,柴云振以及他的班消灭了有两百个敌人,光柴云振一个人就消灭了近一半。这一个晚上度过之后,这场战争已经经历了七天。新补充的几个战士,也相继牺牲,整个阵地上,又只剩下柴云振和孙鸿法。柴云振看着满地的自己人都死于美军的轰击,一阵一阵的绝望之情涌现在柴云振的心中,阵地光靠这两个人也无法夺回,更无法镇守,他甚至在想着与敌人同归于尽。于是,柴云振留下重伤的孙鸿法,自己一个人向着敌人的营地进发。
他紧紧握着手榴弹,看准时机,将手榴弹向敌人的指挥所用力扔去。在轰然倒塌的指挥所面前,柴云振举起手中的枪,对着敌人不断进行扫射,即便如此,仍然还剩下一个敌人没有消灭。柴云振只能扑过去,徒手与敌人缠斗在一起,试图用血肉之躯消灭这最后一个敌人。在这样的缠斗过程中,美军的体型与中国人的体型本就有所悬殊,柴云振在拼死搏斗中,失去了他的手指,柴云振的食指被敌军生生咬断。除此之外,柴云振还被对方砸伤,已经不知道身上到底有几处伤口,但在千钧一发之际,柴云振抓住时机,在敌方以为柴云振已经死去的时候,拼尽全力给了对方致命一击。
随后赶来的孙鸿法在尸山血海中凭着我军制服认出了班长,哭着将不省人事的柴云振带回了营地……隐姓埋名柴云振在医院接受治疗时,身上已经有多处负伤,除了已经断掉的手指之外,他的身上有两三处枪伤,头顶也被敌军砸了很多次,身上还有很多根本就说不出来历的伤口,刺刀、流弹、烧伤……当时的医生和围在柴云振身边的战士已经快泣不成声。柴云振的英勇事迹在整个军队传遍后,很多不同级别的战士都来医院里看望柴云振,他的经历也鼓舞了很多战场上的士兵。同时,他也获得了一级战斗英雄和特等功臣的荣誉。但是这些事情,昏迷地不省人事的柴云振却不得而知,他被直接转移到国内的部队医院接受治疗。柴云振在医院里睁开眼睛的时候,所能看到的只有一片一片的白色墙壁。感受着浑身上下无数的伤以及手指断裂的疼痛,柴云振当即就知道了,作为一名战士,他再也不能扣动扳机,再也不能像以往一样与战友们一起面对敌人,保家卫国。如同事情过去很多年之后,柴云振被问到为什么远离军队隐姓埋名的原因时回答的一样:“当时的中国还不是很稳定,当时的部队正在打仗,我留在部队里,只会成为部队的拖累而不能再为国家效力。”
这是柴云振的选择,当时柴云振看着断掉的手指,带着这样一个想法,复原回到了家乡,离开了这个为之奋斗过的部队。柴云振悄悄走了,本来属于柴云振的荣誉和特等功功勋却无人认领,因此这两份荣誉一直留在志愿军部队里,直到志愿军守土成功,为抗美援朝战争划下了句号,回到中国之后,部队组织就开始不断地寻找这个为国家和部队立下战功的特等功英雄。但是工作人员根据柴云振留下的基本特征以及姓名籍贯,去往柴云振可能到达的地方寻找柴云振,却始终没有他的下落。当年的15军军长秦基伟上将一直坚持寻找柴云振的下落,除此之外,朝鲜领导人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快三十年之时来访中国,仍然不忘询问柴云振的情况,秦基伟上将承诺一旦找到柴云振的下落就会及时向其传递相应的信息。
邓小平同志也非常看重寻找柴云振的工作,曾下命令说,要尽快派人查找柴云振的下落,只要柴云振还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想尽办法找到。柴云振不只是一个士兵那样简单,他代表着无数为了这个国家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们。我们当下的和平与辉煌都是曾经的将士们用血汗拼搏而来的,柴云振在这样艰辛的环境下为国家和军队立下了战功,但是不愿意拖累国家和军队,毅然选择隐姓埋名离开自己所热爱的军队。我们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给我们的战士们正名,给他们应有的尊重和他们应当得到的回报,他们为后世立下榜样,我们也要将过去的荣光还给这些最可爱的人。回到部队茫茫人海,寻找一个隐姓埋名的人,谈何容易。接受这个任务的工作人员按照军队花名册开始寻找柴云振。但是工作人员寻遍了可能出现的地方,都没有找到柴云振的下落,即便找到曾经认识柴云振的老兵也没有发现蛛丝马迹。当年立下赫赫战功但是身负重伤的柴云振就这么一直杳无音讯,也许柴云振已经在医院不治身亡,又或者柴云振头部受伤想不起他的部队生活了,就在工作人员被这些问题所困扰的时候,调查终于迎来了一点曙光。
一个曾经采访过孙鸿法的军人突然想到,孙鸿法是柴云振的亲密战友,正是孙鸿法把受伤的柴云振从战场上带下来。但是只知道孙鸿法是陕西运城人,也没有除此之外其他的有用信息。虽然调查小组找机会来到了孙鸿法的家乡,顺利找到了他,孙鸿法对于调查小组的调查也非常配合,尽量把他所知道的事实都尽数告诉了工作人员,但是对于柴云振当前的下落却也是知之甚少。不过调查小组仍然在孙鸿法口中得知了一个重要的线索,即柴云振是一个四川人。而寻找柴云振的最大的难题,是因为口音问题使得记录柴云振家乡的时候,将岳池县听成了乐池县,并且没有记录省份。调查小组立刻去往四川,在四川历史记录册中找到了一个名字“柴云正”。虽然大家并不能确定这个柴云正是不是部队需要寻找的柴云振,但仍然抱着一线希望在四川省层层寻找,但是仍然没有找到,军队不得已在《四川日报》中登载了寻人启事。在寻人启事中描写了柴云振的基本经历和背景,期待有知道柴云振下落的居民或者柴云振本人可以联系部队。工作人员在四川等待许久,寻人仍然没有进展,因此只能返回北京,从头寻找新的线索。但是正在这个时候,柴云振的儿子柴荣兵无意中看到了这则寻人启事。
“爸爸这是不是你?”柴荣兵指着报纸上的特等功臣问道。柴云振手握报纸,看了良久,对自己的儿子说:“这上面刊登的是柴云正,虽然经历很相似,但是最后一个字和我的确实不一样。”儿子低头思考了一瞬,对柴云振说道:“也许真的是你,即便不是,我们也可以趁这个机会去探望一下你过去的老战友。”柴云振同意了。当年迫不得已,满身是伤的身体、以及无法扣动扳机的手不得不让柴云振离开奋斗多年的部队,隐姓埋名回到这里。但是在这过去的三十年,柴云振多少次午夜梦回,部队的经历和场景、战场上的厮杀和炮火,都历历在目。他曾在战场上与兄弟们同生共死,也曾经与祖国和部队的荣辱共存亡。他的身上背负着死去的兄弟们的荣光与希望,也承载着历史长河中的坚持与奋斗。之后,柴云振和他的儿子柴荣兵停下了手中的工作,卖掉了家里的猪,凑够了路费,踏上了去往湖北的绿皮火车。就这样,在1984年,阔别已久的部队重新向柴云振张开了大门。柴云振重新回到了15军后,15军的军将们激动万分,毕竟他们只在传闻中听说过的英雄,现在真真切切出现在了他们面前。不断寻找他们的李天恩更是意外,但此时只看得到,柴云振失去一根手指的手以及摘下帽子之后的伤痕累累的头。
在询问柴云振身上的伤痕的时候,柴云振云淡风轻一笔带过,但是听着的人却忍不住潸然泪下。在确认柴云振身份的时候,15军的战士们通知了柴云振曾经的战友们,互相确认。在柴云振再一次见到他们的时候,就立刻叫出了对方的名字,并且可以清晰地说出当年的经历。在这些年间,部队一直在寻找柴云振的下落,朝鲜领导人对于柴云振的下落也非常关心,专门在朝鲜战争纪念馆中纪念柴云振为中朝两国所做的贡献,柴云振的英雄事迹也是朝鲜课本中代代相传的英雄史诗。柴云振不只是一个不畏生死,勇敢战斗的战士,更是一个不慕荣华,不图虚名的英雄。活着的英雄柴云振回到部队之后,很多中央领导人接见了柴云振,朝鲜领导人也如愿在“赴朝作战纪念周年”活动中看到了赴朝而来的柴云振,并且为他颁发了纪念勋章。
那天,晴空万里,新世界的曙光照耀在这片宁静祥和大地上,许多为朝鲜以及中国贡献力量和青春的参战老兵们聚集在朝鲜军事博物馆中,在美丽的朝鲜姑娘的带领下,观看博物馆中的展品。此时柴云振发现了一张有关自己的特殊照片,此时他才知道,当年自己不辞而别后,战场上的朝鲜兄弟们为他立了坟,为他的灵魂找了个归宿,同时用一个假的“遗像”聊表心意,纪念战场上生命的脆弱不堪。但战场上的灵魂永垂不朽,柴云振笑着要求将博物馆上的这张特殊的展品带回家,朝鲜方面也同意了柴云振的要求。柴云振回到祖国之后,当时的首长秦基伟不断重复地问道:“你还有什么要求吗?”
柴云振朴实地笑了,拒绝了首长的帮助,只是说道:“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初在战场上失去生命的战友们才是英雄。”柴云振和多年前受伤回家一样,只是想见一见曾经为之奋斗过的部队,以及共同出生入死过的战友,然后踏上回家的路,继续过自己恬静的生活。也许很多人问过柴云振为什么放弃荣耀放弃前程,明明一句话的事儿,柴云振就可以得到很多别人梦寐以求的财富和机会,但是柴云振仍然和他的儿子挥手踏上了回老家的路。英雄不图名利,我们却应当铭记。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