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功高盖世,却因外戚身份被苏轼等人诟病,其实他是值得尊敬的

逗逗娱 3天前 阅读数 19 #历史

卫青在西汉时期为国家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官至大将军大司马,地位极高。他与外甥霍去病并称为西汉的“帝国双璧”,是历史上备受赞誉的中华名将。卫青家族中有五人被封侯,显赫一时。

然而,历史上有不少文人似乎对卫青并不买账。司马迁在《史记》里提到他,说他虽然靠柔顺讨好了皇帝,但天下人并不认可他。王维在《老将行》这首诗里也提到卫青,说他能打胜仗全靠运气,而李广没被封侯则是命不好。到了宋朝,苏轼更是毫不客气地批评,直接说汉武帝没什么值得称道的,唯一值得称赞的就是他在厕所里接见卫青,而不戴帽子就不见汲长孺。苏轼甚至说,像卫青这种奴才,舔痔疮都合适,在厕所里见他再合适不过了。

卫青的成功之所以受到质疑,主要是因为他出身卑微,既是奴隶又是外戚。尽管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一些文人仍认为他是靠关系上位的。对某些人来说,承认他人的优秀确实不容易。

卫青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在我看来,即便再过两千年,他依然是一个让人无法超越的标杆,一个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传奇人物。

【起于微末的传奇崛起】

那些总觉得自己命不好、怪罪出身的人,真该了解一下卫青的故事。卫青的起点比咱们绝大多数人都低得多。他出生在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甚至可以说比一般人还要艰难。但他没有因此自暴自弃,反而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一步步走到了人生的巅峰。卫青的经历告诉我们,出身并不能决定一切,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处境,以及你愿意为之付出多少努力。他的故事是对那些只会抱怨命运不公的人最好的反驳。

卫青的母亲卫媪在已有婚姻的情况下,与平阳小吏郑季发生了婚外情,生下了他。在那个年代,私生子的处境比现在更为艰难,社会对他们的接纳程度很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族的支持,而家族通常不愿意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私生子身上。

卫青年轻时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很难从家庭中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由于家境贫寒,他无法像其他贵族子弟那样接受系统的文化培养。这种家庭背景的限制,使得卫青在青少年时期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尽管如此,他凭借自身努力和天赋,最终在军事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这种从底层逆袭的经历,既体现了他的个人才能,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流动的某种可能性。

正如所料,郑季在卫媪生下卫青后,立刻展现了他不负责任的一面,迅速离开了。他原本只是想享受一段短暂的激情,没想到事情变得如此复杂,这种局面让他无法承受。卫青的童年自然也是充满苦难,他的亲生父亲及其家人毫不掩饰地将他视为外人,平日里让他承担繁重的劳动,稍有不顺心,就会对他拳脚相加。

小卫青在郑府的日子过得实在太苦,忍无可忍之下,他悄悄溜出府邸,直奔平阳府找母亲,希望母亲能重新接纳他,给予他温暖与关爱。

卫媪望着自己的儿子,心里五味杂陈。她在平阳府只是个下人,日子过得并不宽裕。虽然想好好照顾孩子,但觉得自己能力有限,无法给他更好的生活。可再怎么说,卫青也是她亲生的,总不能不管不顾。最终,她决定带着卫青在平阳府里谋生,母子俩相依为命。

卫青出身贫寒,不得不在平阳府谋生,担任平阳公主的骑奴。他的主要职责是在公主骑马时提供帮助,比如为她垫背、牵马,同时还要负责日常照料马匹。

卫青早年与马匹打交道的经历为他日后凭借骑兵成就功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开创了汉武帝时期一个独特的现象:为皇帝管理马匹的人往往能获得显赫地位。金日磾和上官桀这两位后来的托孤重臣,最初也都是从为汉武帝养马开始发迹的。

历经重重磨难的考验后,命运终将以幸运的眷顾作为回报。面对逆境而不屈的人,终会迎来应得的转机。生活的艰难时刻往往预示着好运即将到来,只要坚持不懈,最终必能收获命运的回馈。这种因果关系在人生历程中屡见不鲜,印证了"天道酬勤"的真理。

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在平阳府接待汉武帝时,引起了皇帝的注意。随着卫子夫地位的提升,卫青也因此受益,从奴隶身份中解脱出来,被汉武帝安排到建章宫任职。

命运总是福祸相依,就在卫青以为人生即将一帆风顺时,他险些在宫廷斗争中丧命。当时,皇后陈阿娇因汉武帝宠爱卫子夫而心生嫉妒,频频向母亲长公主刘嫖抱怨。刘嫖认为汉武帝的皇位是她争取来的,岂能容忍女儿受委屈?然而,她不敢直接顶撞皇帝,于是决定通过除掉卫青来震慑卫子夫。

卫青命不该绝,关键时刻公孙敖赶到,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卫青在汉武帝的引导下参与朝政事务,逐渐积累经验,这一过程持续了将近十年。在此期间,他不仅熟悉了朝廷运作,还掌握了治国理政的各项技能。

这九年在卫青的生命里至关重要。正是这段时期的积累和磨练,让他在后来的七次征讨匈奴中表现得得心应手,并顺利晋升为“大司马大将军”这一最高军职。同时,这段经历也使他能够在性情多变的汉武帝身边保持稳定和信任。

【七征匈奴的热血沸腾】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决定不再继续容忍匈奴的侵扰,下令发动一场试探性的军事行动。他派遣四支军队分别出击,旨在评估将领们的实战能力,同时探索有效的对匈作战策略。这一行动标志着汉朝对匈奴政策的重大转变,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出击,为后续的全面对抗积累经验。

卫青带领骑兵从上谷出发,公孙敖从代郡进军,公孙贺从云中启程,李广则从雁门出发。每位将领都指挥着一万骑兵,信心满满地执行汉武帝下达的军事任务。

这次考试,卫青表现最为突出,成绩远超其他人。另外三位考生要么没完成任务,要么彻底失败。唯独卫青勇往直前,冒险深入匈奴的祭天圣地龙城,成功斩杀了700多名敌军首领。

汉军在与匈奴的首次交锋中取得了胜利,这一战果让卫青在汉武帝面前站稳了脚跟。作为皇帝的小舅子,卫青的表现确实为家族增光添彩。汉武帝对此大为满意,决定给予重赏,于是封卫青为关内侯。这一战功直接封侯,无疑是个了不起的成就。相比之下,李广若是得知此事,恐怕会气得够呛。

公元前128年秋天,汉武帝再次委任卫青为车骑将军,率领三万精锐骑兵从雁门关出发,直击匈奴。此前一年,卫青的表现已证明其能力非凡,因此汉武帝决定再次启用他,以期在对抗匈奴的战役中展现汉朝的强大与威严。此次出征,旨在彻底打击匈奴的嚣张气焰,巩固汉朝的边疆安全。

卫青又一次不负众望,带领军队直插敌境,迅速斩获数千匈奴士兵的头颅,最终凯旋而归。

公元前128年,匈奴在卫青手中连吃两次败仗后,心有不甘。他们调集大批人马,从上谷和渔阳一带发动进攻。匈奴军首先攻陷了辽西,杀害了当地太守;接着又击败了驻守渔阳的韩安国,掳走了两千多名平民。这次行动给汉朝带来了不小的打击。

侵犯大汉的敌人,无论多远都要消灭!匈奴人偷袭后就想溜?想得美!汉武帝立即下令反击,命令李息从代郡出发,卫青则率领主力部队攻打匈奴占据的河南地(黄河河套地区)。

卫青在这场战役中再次展现了他对付匈奴的娴熟技巧。他巧妙地运用了“迂回侧击”的策略,首先从西侧绕到匈奴军队的后方,迅速占领了高阙(现内蒙古杭锦后旗),切断了驻守在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和楼烦王与单于王庭之间的联系。随后,他派出精锐部队,将敌人团团围住,最终成功俘虏了数千名敌军,并缴获了数百万头牲畜,完全掌控了河套地区。

这片区域水草丰茂,向来是匈奴人的经济重镇;同时地势险峻,也是他们的军事要塞。如此重要的地盘被卫青攻占后,自然得牢牢控制。为此,汉武帝下令修建朔方城,设立朔方郡和五原郡,并迁移十万民众到此定居。此外,他还修复了秦朝时期蒙恬建造的边境要塞和河岸防御设施。

通过这一部署,匈奴骑兵试图突袭长安的计划几乎不可能实现,因为他们的行动范围被大幅压缩,难以有效展开攻势。与此同时,汉军依托这一战略据点,进一步扩大了打击匈奴的覆盖区域,掌握了更大的主动权。

卫青因立下大功,获封长平侯,享有3800户的封地。与此同时,追随卫青低调建功的苏建和张次公也分别被封为平陵侯和岸头侯。

匈奴的战斗力确实顽强,就像打不垮的蟑螂一样。公元前126年夏天,他们派出几万大军进攻代郡,不仅杀了太守共友,还抓走了上千人。到了秋天,他们又跑到雁门去闹事,同样杀了不少人,还抢走了一批百姓。第二年,也就是前125年,匈奴又来了,这次他们分成几路,每路都有三万骑兵,分别攻打了代郡、定襄和上郡。

汉武帝异常愤怒,决定彻底解决那些烦人的苍蝇。公元前124年春天,他再次派遣卫青带领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发。同时,卫尉苏建担任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代国国相李蔡为轻车将军,他们一同从朔方出兵。此外,大行李息和岸头侯张次公则率军从右北平出发。汉武帝下令,必须彻底击败敌人,直到他们屈服为止。

卫青又一次展现了他独特的战术才能。他带领部队悄悄潜入匈奴右贤王的驻地,而右贤王压根没想到汉军能深入敌境这么远,正毫无防备地饮酒作乐。没想到,汉军突然出现,将其团团围住。右贤王惊慌失措,仓皇逃窜。

尽管右贤王成功脱身,但汉军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了显著胜利。他们捕获了右贤王麾下的十多位小王,以及超过一万五千名男女俘虏。此外,汉军还缴获了数以百万计的牲畜。这场战斗的成果可谓丰硕,极大地削弱了敌人的力量。

汉武帝接到前线传来的捷报,脸上乐开了花,心里暗自琢磨:这样的得力干将怎么不多来几个?要是再多几个像他这样能干的人才,对付匈奴哪还用得着这么费劲?

汉武帝得知消息后,立即派遣使者带着大将军的印信前往军营,向卫青表示祝贺。他不仅任命卫青为大将军,还额外赏赐了6000户的封地,并赋予他统领全国军队的权力。此外,卫青的三个年幼的儿子也都被封为列侯:长子卫伉获封宜春侯,次子卫不疑为阴安侯,幼子卫登为发干侯,每人各得1300户的封地。

这次跟着卫青打仗的将领们,包括公孙敖、韩说、公孙贺、李蔡、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李沮、李息、豆如意等人,全都得到了丰厚的奖赏。

公元前123年,汉武帝抓住时机,在春季和夏季先后两次派遣大将军卫青率领十万骑兵进攻匈奴。和以往一样,卫青再次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两次战役共歼灭敌军超过万人。

在夏季的军事行动中,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崭露头角。他主动请缨,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独立作战。这次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果,霍去病不仅俘获了匈奴单于的叔父和国相,还斩杀了单于的祖父等2028名敌人。由于这一卓越战功,他被封为冠军侯。

卫青当时已经升到了大将军的位置,职位已经到顶了,没法再往上升了。汉武帝看他功劳不小,但实在没法再提拔,就干脆赏了他一千两黄金,没再给他升官。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天,汉武帝决定对匈奴发动全面进攻。他派遣卫青和霍去病两位大将,各自率领五万骑兵,分两路深入大漠,目标是将隐藏的匈奴军队彻底击溃。为了确保战役的顺利进行,汉武帝还调动了十四万匹战马和五十万步兵作为后勤支援部队。

此次战役,汉军最初的部署是让年轻将领霍去病挑选五万精锐部队对抗匈奴单于的主力,同时卫青则率领余下的五万骑兵去对付左贤王。

在这场战役中,卫青亲自带领主要部队,直接与匈奴的主力部队展开正面交锋。与此同时,前将军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的部队联合行动,负责从敌军的右侧进行包围和攻击。

卫青带领主力部队与匈奴单于的主力展开了激烈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然而,由于李广在行军过程中迷失方向,未能及时赶到战场,导致匈奴单于趁机突破包围圈,顺利逃脱。

汉军派遣轻骑部队连夜追击匈奴单于,但行进超过两百里后,仍未发现其踪迹,最终不得不放弃追击。

这场战役中,我军共消灭和俘虏敌军约一万九千人,成功推进至阗颜山赵信城,并缴获了匈奴储备的大量粮草。然而,由于部队深入敌境,局势不利,卫青在完成补给后,果断下令焚毁城中剩余粮食,随即率军撤回。

这场战役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漠北之战",打完之后,整个漠南地区再也没有匈奴王庭的存在了。说到这场战役,还有一件事特别让人印象深刻,那就是一直没能封侯的李广,就是在打完这场仗之后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卫青在与匈奴作战中立下赫赫战功,汉武帝为嘉奖他的贡献,特别任命他为大司马,负责处理军务行政,实际上取代了之前太尉的职责。大司马这一职位在权力和影响力上远超韩信担任的大将军,成为当时军界的最高权威。

卫青的爵位在多次晋升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根据《史记》的记载,他获得的封地总计为一万六千七百户,而《汉书》中则提到有二万二百户和三万户的不同说法。值得一提的是,汉朝建立之初,刘邦册封的众多侯爵中,仅有张良、萧何和曹参三人达到了“万户侯”的级别。

公元前106年,卫青去世,汉武帝为了表彰他的显赫军功,在茂陵的东北方向建造了一座形似阴山的陵墓,象征庐山。他被追封为“烈”,这一谥号源自《谥法》中“凭借武力建功,秉持德行尊崇事业者称为烈”的含义。

【大巧若拙的人生智慧】

不少人看完卫青的生平,会觉得他的成功没啥特别之处。不就是按部就班地过日子,碰巧有个当皇帝的姐夫汉武帝,顺势而上,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吗?

成功真的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吗?其实并非如此。虽然我们常常认为别人的成功是运气使然,但实际上,每一次看似幸运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付出。成功的代价早已暗中标好,只不过我们往往只看到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每一次命运的馈赠,都需要相应的努力来换取。

卫青的早年生活远比常人艰辛,面对如此困境,能保持内心平静实属不易。人生最怕追问初心,也最难坚守初心。那些历经风雨却依然保持纯真的人,始终值得我们敬佩和效仿。

卫青职业生涯的起点确实得益于其姐卫子夫的提携,然而,我们应当认识到,即便给予某些人优越的条件,他们也可能无法有效利用,甚至将机会白白浪费。相较之下,卫青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机遇,展现出其非凡的能力和智慧,这一点尤为值得称道。

卫青刚踏入仕途不久,就遭遇了刘嫖母女的陷害,险些丧命。换作一般人,可能会怀恨在心,想着等自己实力壮大后报仇雪恨。然而,卫青即便后来权势显赫,也从未对刘嫖和陈阿娇采取任何报复行动。这种克制和宽容,展现了他非凡的胸怀和气度。

化解矛盾、摒弃敌意,听起来简单,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纵观历史,多少人因琐碎小事与他人结下深仇大恨?又有多少人因过往恩怨一生难以解脱?

卫青在汉武帝身旁默默观察、潜心修炼了整整九个春秋。这段时光在史册中虽被轻描淡写,却是卫青人生中最重要、最辉煌的岁月。这九年间,他不断汲取经验、锤炼能力,为日后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段看似平淡无奇的经历,实则是卫青成长历程中的黄金时期,为其后来的卓越表现埋下了伏笔。

按照现在一些人的调侃,如果一个人能享受优渥的生活,谁还会去钻研那些乏味的知识?当时的卫青已经身居高位,既是皇帝的亲信又是皇亲国戚,完全可以安享富贵,何必费心积累学识?然而,当汉武帝提倡儒学时,他主动学习儒家典籍;当汉武帝决定与匈奴开战时,他又深入研究骑兵战术和马匹训练。这种主动适应、未雨绸缪的态度,体现了他深远的战略眼光。

卫青七次与匈奴交战都取得了胜利,难道这仅仅是靠运气吗?难道匈奴就像他自家种的韭菜,想割就割?显然不是这样。他的成功背后必然有深层次的原因和策略,绝非偶然。

卫青的成功虽然最初得益于家族背景,但他真正值得借鉴的地方在于能够保持冷静,通过持续努力提升自身实力。很多人即便拥有优越的起点,却因缺乏自控力,在得意时傲慢、失意时抱怨,最终导致失败。卫青的例子告诉我们,成功的关键不在于起点,而在于如何脚踏实地地积累实力。

让我们探讨一下卫青在获得权势后的行为方式。通过几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一点。首先,卫青在朝廷中始终保持谦逊态度,即便身居高位也不曾傲慢自大。他对待同僚和下属一视同仁,从不因身份差异而区别对待。其次,在处理政务时,卫青展现出卓越的判断力和执行力。他能够迅速分析复杂局势,并作出明智决策。此外,卫青在军事指挥方面表现出色,善于运筹帷幄,带领军队取得多次胜利。值得一提的是,卫青始终保持着对皇帝的忠诚,从未滥用职权或谋取私利。这些事例充分展示了卫青在得势后依然保持的优良品格和处事原则。

卫青晋升为大将军后,朝中许多官员都试图讨好他,但他始终以谦逊的态度对待同僚,从不摆架子。他积极举荐了主父偃等知名学者,同时也对汲黯这类直言不讳的臣子表现出极大的宽容与敬意。即便汲黯偶尔在他面前表现得有些自大,卫青也从不计较,依然保持尊重,并在各种事务上虚心向其请教。

随着卫子夫逐渐年老,汉武帝的注意力转向了王夫人。尽管王夫人与卫家本应势不两立,但卫青却在王夫人母亲寿辰时,慷慨解囊,从汉武帝赏赐的金银中拿出500金作为贺礼。这种不计前嫌、宽宏大度的行为,自然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好感,谁会对他心生怨恨?

在平定漠南的战役中,苏建率领的部队遭遇失利,众多幕僚向卫青提议处决苏建以树立威信。然而,卫青明确表示,真正的威信应通过自身的能力赢得,而非依靠惩罚他人来震慑。他强调,依赖这种手段提升威望并非正直之人所为。卫青的观点充分展现了他正直的品格。

李广自尽后,他的小儿子李敢认为父亲死得冤枉,认定是大将军卫青从中作梗,于是情绪失控,直接冲进卫青的府邸,对卫青大打出手。换作一般人,可能会觉得:你觉得你父亲冤,我还觉得自己冤!你以下犯上,我就该彻底解决你!然而,卫青却选择将这件事压了下来。后来,平阳公主心里过不去,把这事告诉了卫子夫和霍去病。可见,卫青的胸怀确实宽广。

卫青尽管深受汉武帝宠信,位居高位,却从不结党营私,也不蓄养门客。汉武帝多次赏赐他金银财宝,他大多捐出,甚至在国库紧张时,将自己大半家产充作军费。跟随他征战的将领中,许多人因他的提拔而封侯。淮南王刘安在卫青在世时始终不敢轻举妄动,而太子刘据也无人敢诬陷,这不仅出于畏惧,更因为人们对卫青发自内心的敬重和认可。

卫青才华出众,对待文官彬彬有礼,对待士兵关怀备至,在战场上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共同面对艰难。尽管司马迁因为对外戚的不满而指责卫青过于温和,但作为七次出征七次胜利的汉朝军事天才,卫青的才能和品德无可挑剔。

总的来说,卫青光的一生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应该选择稳步前进,而不是冒险行事。生活中很少有捷径可走,重要的是接受自己的不足,平静地提升自己,并在成功后保持善良的本心。这才是真正的英雄所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逗逗娱

逗逗娱

逗逗娱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