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历史:江南地区已进入全面开发阶段,中国经济重心南移
南北朝经济主要是庄园经济。世族与寺院的庄园大部分都是多方经营,具有自给自足的性质。农田有良好的水利系统供种植稻、麦、粟、桑、麻、蔬菜等作物,还可以种植竹木果树、养鱼、畜牧等等。还有纺织、酿造、生产工具等手工业。世族的庄园生产主要交给佃客、部曲和奴隶,而寺院是一般僧侣与民户。由地主集中开垦,这对于地区的开发起一定的作用。由于世族享有特权,佛教较为盛行,致使地主庄园与寺院庄园膨胀,并且大量隐匿农户。加上战争频繁又使得社会精壮劳动力损失极大,导致国家与地主、寺院间互相争夺土地和劳动力而爆发流血冲突。例如三武灭佛中的北魏太武帝灭佛与北周武帝灭佛。最后,由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并逐渐融合为一体,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这种民族融合中汲入了许多新的发展能量。而江南地区已进入全面开发阶段,使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最后促成隋唐大运河的建立。
农业是庄园经济的重心,深受朝廷与世族关切。北方农业规模较南方为小,且大多生产小麦、小米、高粱及黄豆。由于气候的关系,北方深受饥荒之苦。土地兼并的情形直到南朝仍然十分严重,朝廷难以禁止世族兼并土地,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朝廷干脆承认占领山林川泽的法令以限制世族抢占范围
北朝前期因为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战争使得农业发展滞后于南朝,太和九年(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李安世的建议推动均田制,将战争时遗下的大量荒地按制度分给农民。这个制度日后推行于西魏、东魏、北齐、北周和隋唐,分配农地主要有露田(种谷物之田)和桑田。露田主要为国有地,给于男女奴婢均可,不可买卖,死后须收回国有。桑田为私有地,给予男子,可以买卖。最后地方官吏可按品级授给公田。北魏实行的均田制与三长制、租庸调制互相配合,促进了农民生产。北魏孝文帝推动汉化运动改善了吏治,使得农业能够发展成长。直到神龟三年(520年)政治虽然逐渐腐败,但官府粮仓还是相当充实。北齐的均田制与租调制比北魏限制多,并且增加奴婢的租调。然而东魏、北齐一朝贪污风气极盛,到齐后主高纬时,荒淫腐朽,大量修建宫殿与寺院,穷极奢华。西魏北周方面,宇文泰采用苏绰的建议,建立租赋预算和户籍制度,以保证朝廷收入。由于北周世族的力量不大,加以吏治比较清明,比较容易推行均田制。由于北朝的鲜卑人为游牧民族,其畜牧业原本就很发达,主要产地在漠南地区〔今河套地区〕。在北魏孝文帝时期又在河南设牧扬,养战马十万匹。有名的有尔朱荣的父亲尔朱新兴,他拥有“牛羊驼马,色别为群,谷量而已”。
手工业由于朝廷大力提倡农桑,户调征绢布,当时绢布的地位等同货币,这些都促进纺织业的生产。南朝的纺织业与养蚕业比较发达,产地以荆、扬二州为主。由于丝、绵、绢、布等是南朝调税的主要项目,因此纺织是民间普遍的副业。织锦业则在益州为主,刘裕灭后秦,把关中的织锦户迁到江南,到萧齐和萧梁时期繁荣。当时富豪人家穿绣裙,著锦履,以彩帛作杂花,绫作服饰,锦作屏障。南朝朝廷设有专官管理矿冶,用水排鼓风冶铸。炼钢则使用一种杂炼生铁和熟铁的灌钢法。这种方法可以炼出优质钢,用来制造宝剑和刀。瓷器的烧制技术早在三国、晋朝时期成熟。南朝时以青瓷为主,产地集中在会稽郡(浙江绍兴)。其硬度高,釉料匀,通体青莹。江南其余地区的制瓷技术各有自己的特点。南朝的纸张洁白匀称,完全取代了简牍,藤纸与麻纸都很流行。造船业也十分兴盛,最大可以载重二万斛。
北朝的纺织业主要是丝织业和毛纺织业,是手工业中最发达的一个产业。丝织中心有泾州(今陕西泾川)、雍州(今陕西西安市)、定州(今河北定县)等地。绢布产量增加使得绢价下降。由初期每匹绢千钱,到北魏孝文帝后降到二三百钱。官方的丝织业规模巨大,有宫内或京城内的官方工场、作坊,为朝廷生产绫罗锦绣等丝织品。民间有专业的绫罗户、细茧罗縠户,分散在今河北、山东一带,其产量大且质量精美。有山东的大文绫、连珠孔雀罗,阿县的缟。毛纺织业的产品主要是毡,用途很广,利润颇丰。可用来作襦(短衣)、袴(套裤)、靴垫及帐蓬等。北朝朝廷也设有专官管理矿冶,以冶铁业最为发达。铁产量很高,450年刘宋军队攻克北魏碻磝戍(今山东聊城东)时就缴获大量铁器。资量方面,相州的牵口冶造的刀,为全中国地区之最,皆送入京师武库。北齐綦毋怀文所造的宿铁刀,既有非常强的硬度,又有韧性,斩甲过三十札。
商业南朝农业和手工业发达,加上江河交通便利,使得商业发达。由于政治松弛,币制废弛,质量不精。市场上有普通的生产用品、生活用品与奢侈品。商贾小者坐贩于列肆,大者转运于四方。商税是朝廷收入的大宗,然而世族有免关税权,在任期届满时带着大批货物作为“还资”,然后转贩各地。商业重镇有建康、江陵、成都、广州、广陵等地。建康是三吴的经济中心。南朝梁武帝时建康城内有居民28万,贡使商旅,方舟万计。会稽、吴郡、余杭居次。广州是海上贸易重镇,贸易对象有东南亚各国、天竺、狮子国、波斯等国。江陵是关中、豫州、益州、荆州、交州、梁州的转运站。成都不仅商业繁盛,也是蜀锦的重要产地。
北朝商业在北魏汉化运动后也逐渐成长起来。货币方面,原本以绢布谷物的物物交换作为交换媒介,孝文帝改制后铸五铢钱改善,但仍然难以流通。商业重镇有洛阳、邺和长安。洛阳是北方的贸易中心,西阳门外有大市,周围八里,十分繁荣。当时除了商贩和大商人外,许多贵族、官僚也从事经商。贸易对象有中亚、西亚诸国、高句丽、百济、伽耶、新罗与日本商人。西域商人经营的主要是金银珠玉、珍物器玩,以换回中国的丝织品、工艺品等。尽管南北朝彼此战争不断,停战期的贸易仍然活跃。双方常以谷物、布帛代替货币在市场上流通。贸易方式主要有官方互市与个人走私,其中走私在民间、官员、军队中都有。关于商品的需求,北朝需要甘蔗、荔枝、芒果、香蕉、菠萝、杨梅、橘柚等水果以及北方官员、贵族享用的奢侈品;南朝则需要北朝的马匹、骆驼与毛织品等。总体来说,北朝商业仍然不及南朝活跃。
历史与民族
历史与民族,讲述汉民族及匈奴、慕容鲜卑、拓跋鲜卑、柔然、铁勒(敕勒、高车、丁零)、突厥、回鹘(回纥)、契丹、女真、蒙古、扶余(夫余)、高句丽(高丽)、吐蕃、渤海、乌桓、羌、氐、党项、吐谷浑、薛延陀、满族等古代民族的历史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