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的“虚假繁荣”,各地人山人海消费却降低了,百姓咋不花钱了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全国迎来了一场史诗级的人潮涌动。
从泰山之巅的摩肩接踵到西湖岸边的水泄不通,从重庆洪崖洞的灯光秀下的密集人墙到西安大唐不夜城的拥挤人潮。
社交媒体上满是 “人人人人我人人人人” 的调侃。

官方数据显示,四天假期内全国出游人次达 3亿,较 2024 年增长 12%,远超疫情前水平。旅游总收入突破 1800 亿元,同比增长 8%。
可当人们将目光聚焦到人均消费数据时,却发现了令人意外的反差。
这个五一,游客人均消费不足 600 元,别说和2024 年比较,甚至低于2019年购买力水平。

虽然出游人数创纪录,疲软的却是消费数据,这场人山人海的热闹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消费密码。
在西安工作的白领李女士向记者展示了她的五一账单,往返成都的高铁票 466 元,五一期间民宿三晚 1200 元,景区门票 300 元,四天下来仅交通住宿门票就花了近 2000 元。
夸张的是餐饮和购物消费加起来不到 500 元。

原本想在成都好好吃几顿火锅,再买些特产,结果光住和行就花了大半预算,只能在美食街买份冰粉意思一下。
李女士的经历就是众多游客的典范,这个五一,交通和住宿的刚需支出大幅上涨,成为挤压消费的首要因素。

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全国热门航线机票价格同比上涨 45%,北京到三亚、上海到广州等航线经济舱全价票早早售罄,不少游客不得不选择高价机票或转机出行。
高铁票同样一票难求,五一前一周售票量突破 6000 万张。
部分热门线路如西安到重庆、武汉到长沙的高铁票在开票后 10 分钟内即售罄,催生了大量 抢票软件付费用户。

住宿市场更是迎来报复性涨价,热门景区周边民宿均价较平时上涨两倍多,大理双廊古镇的普通民宿从每晚300元飙升至1200元,结果仍一房难求。
如此高昂的出行成本,让游客的消费预算被严重压缩。
六成的游客表示五一期间交通住宿支出占总预算的一半以上。

在青岛栈桥景区,卖了十年贝壳纪念品的王大姐明显感觉到生意变差,以前游客买纪念品一出手就是几百元,今年大多只买个十块二十块的小挂件,还有不少人说住一晚够买一车纪念品了。
凌晨三点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清晨五点在长沙嗦粉,上午十点在武汉登黄鹤楼,下午三点在重庆洪崖洞打卡。
日行三万步,打卡十景点的特种兵式旅游,成为今年五一的主流玩法。

社交媒体上,3天5城和24小时玩转西安的攻略帖阅读量破百万,年轻游客们用精准到分钟的行程表,完成了最有效率的旅行。
在南京读大二的学生小陈便是特种兵一员,他和室友制定了48 小时华东五市游计划。

第一天清晨坐硬座从南京到上海,逛完外滩和豫园后连夜乘火车到杭州。第二天游西湖、登雷峰塔,晚上再坐高铁到苏州,第三天上午逛园林,下午返程。全程交通住宿花费 800 元。
餐饮消费仅 200 元。
他们带了一箱泡面,实际上是嫌景区里的饭太贵,一碗面要 30 元,不如留着钱买高铁票。小陈的话道出了特种兵们的消费逻辑,压缩一切非必要支出,将有限的预算集中在打卡本身。
这种旅游模式的兴起,归根结底是年轻人对高成本旅游的被动应对。

19.9元的景区小吃套餐、99元的快捷酒店特价房成为热门选择。在深圳工作的 95 后白领小张说。不是不想住星级酒店,而是住一晚相当于三天工资,实在舍不得。
如果说交通住宿的刚性支出是不得不花,那么消费理念的转变则是不想多花。

在成都春熙路,某奶茶店店员发现,单价超过 20 元的奶茶销量几乎没人买,而 10元左右的平价产品成为主流。
以前觉得出来玩就要尽兴,现在更想着把钱花在刀刃上。北京游客刘先生的话,反映了普遍的消费心态变化。
这种保守情绪在五一消费市场体现为精准克制的支付策略,游客们熟练使用各大平台的满减券,将单笔消费拆分成多个小额订单。
景区餐饮区自带食品的游客比例迅速攀升,某连锁便利店保温杯销量暴涨。

在杭州湖滨银泰的化妆品专柜,28岁的白领张晓雯用手机比价十分钟后,最终在免税店小程序下单。
专柜试用后进行线上购买成为新的购买趋势。
线上转线下的渠道迁移背后,是消费者对每一分钱效能的极致追求,既要享受线下体验,又不愿支付品牌溢价。

五一的勒紧裤腰带旅行暴露出我国消费市场的深层问题,一方面是旺盛的出行意愿,另一方面是疲软的消费能力。
如何打破这种人来了钱没到的困境,成为摆在政府和企业面前的课题。
从政策层面看,需进一步加大促消费力度,尤其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只有切实增加老百姓的钱袋子,才能让消费真正热起来。

企业则需调整策略,迎合性价比消费趋势。如景区推出门票、交通结合住宿的套餐优惠,旅行社设计慢游线路降低行程密度,酒店推出平价家庭房等。
在苏州拙政园,景区联合周边民宿推出199 元夜游园就能住上特色民宿的套餐,五一期间销量增长 300%,便是成功案例。
对于消费者而言,穷游并非贬义,而是理性消费的体现。

旅行的意义就是,背着双肩包坐绿皮火车,在青旅和陌生人分享故事。用有限的预算看最美的风景,这才是属于我们的诗和远方。
五一的人潮退去,留下的不仅是消费数据的反差,更是对中国消费市场的深度拷问。

当说走就走的旅行遇上捂住钱包的现实,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表面的热闹,更要构建让老百姓敢消费、愿消费的长效机制。
实现居民收入跑赢生活成本,让消费环境更加友好,才能让人山人海真正转化为真金白银,让每一次出行都成为充满幸福感的体验。
参考文献
北青网 2025.5.6——微信发五一数据:旅游爆、交通爆、餐饮 爆..拉动内需进一步增长

环球网 2025.5.6——五一“假期数据盘点丨“公铁空运力加码 民众假期出行平安有序

金融界 2023.5.5——刚刚曝光,五一人均消费远低于4年前,43%年轻人花费甚至不超过500元,钱都去哪里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