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出轨后,关系僵持还在死磕?不懂这一点,越努力越走不下去!
婚姻里的背叛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把你们原本的家吹了个底朝天。
现在风停了,人也回来了,你们俩都精疲力竭,在废墟上面面相觑。
现实中更多的夫妻没有马上分开,选择了先过着看看。
男人可能试过下跪发誓,向你道歉,用尽了所有他能想到的方式承诺永不再犯;而你也尝试过放下,试着去相信那些听起来似乎真诚的忏悔……可日复一日,你们发现彼此之间依然僵持在原地,所有努力都像在原地打转,那道因背叛而产生的裂痕不仅没有痊愈,反而因为每一次不成功的修复尝试,变得更加醒目。
你们俩之间就像隔着一层冰冷的玻璃,看得见彼此的存在,却触不到曾经的亲密联结。
你不禁想问:老公出轨回归后,夫妻俩关系僵持,走不下去,到底该做什么才能改变?
困住你们的不是背叛事件本身,而是你们所固守的身份标签。
作为受害方的你在等待被看见和被理解,你不断回顾伤害,才能证明自己的痛不是无理取闹;作为过错方的他下意识展开防御,避免过量的悔恨与羞耻吞没自我,不断赎罪,却永远得不到赎清。
于是,你们就都活在了无法做自己的身份困局里。
角色的固化与僵化,令你们的亲密关系失去流动性,才变成一潭死水。
原谅与疗愈不是情绪上的“放下”,也不只是心灰意冷的“算了”,而是对彼此身份的重新书写。
只有当你们夫妻俩从“对与错”的角色结构中走出来,重建自己作为人、作为另一半的身份时,你们之间关系才能从僵硬变得柔软。
疗愈不在于外部的行动,而在于对内在身份的重构。
1为何你们越努力越僵持?
你们肯定努力找了很多方法,想要恢复彼此间的关系,可为什么还是没用?
因为你们忽略了一个深刻影响双方心理状态的事实:遭遇背叛后,你们不是以真实的自我来面对彼此,而是以受害者与过错方的“身份”在进行对峙。
一旦被困在这种天敌一样的角色结构里,亲密关系就丧失了变化与活力,只能被圈定在既有的框架里。你们不是缺乏修复意愿,只是因为这样的身份本身就像带有强大斥力的磁铁,使得你们任何靠近的努力都变得异常艰难,甚至加剧彼此的疏离。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要质疑:可我们就是受害者和过错方的身份呀,又不是我冤枉了男人,他做错事,凭什么不承受代价?要是不想变成如今这样,当初就别伤害我!
你说的没错,我当然无意为背叛者的错误辩解,但关系不是法庭,亲密关系中最微妙也最复杂的部分正在于它从来不仅是对错的问题,而是两个“我”之间持续流动的互动系统。身份固化的危险之处在于,即便一开始这样的分配完全基于事实,最终却会迅速升级为心理上的认同,成为了个体看待自己和对方的方式。这时,你们就不再是处理情感创伤,只是在扮演被赋予的角色。
由此,受害者必须证明自己受了伤:“我是那个遭受背叛的人,所以我必须保持自身的痛苦,才能证明你有错,你辜负了我,让你一直关注我,弥补我。”
出轨者必须负荆请罪:“我铸成大错的人,所以我必须不断进行道歉和弥补,才能让关系延续下去。”
这样的身份标签预设了审判与被审判、施害者与受害者的二元对立格局,就像加上了一层滤镜,扭曲了你们对彼此行为和意图的解读。
你的潜意识里种下了“背叛者不可信”的信念来审视对方的一切,他的道歉会被解读为虚情假意,企图蒙混过关;他的示好被视为勉强可以接受,但动机不纯;他的沉默则被理解为心如铁石,对你的冷暴力……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你心中的警报,因为你是受害者,所以你感到自己怎样怀疑应该都是合情合理的,毕竟,你受的伤害不是假的呀。
作为受害者,你牢牢抓住自己的痛苦难以放手,你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补偿。“受害者”身份赋予了你道德上的制高点,如果轻易原谅或翻篇,似乎就意味着对自身痛苦的否定,对对方错误的纵容。
你无意识固守着这个身份,因为这是你此刻唯一能抓住、能确认自身遭遇不公的“凭据”,任何试图让你释然的努力,都会被识别为对你的感受的漠视。
而另一方面,当一个人被贴上出轨者的标签,他也背负起了沉重的道德枷锁和羞耻感。这种羞耻感如此具有腐蚀性,以至于会驱动个体采取一系列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
他会急于获得你口头上的原谅,希望自己的错误尽快翻篇,不再翻旧账让生活恢复正常;他还会或明或暗地将责任部分或全部推给第三者、婚姻本身乃至于妻子身上,以图减轻内心的罪恶感;他的悔意逐渐转变成无力感,因为自己是处于观察期的罪人,一举一动仿佛都别有深意,哪怕说了实话,也很难被信任,做了好事,也会被觉得是装模作样……你很可能会觉得他的努力虚浮、不真诚,因为这些举动的主要动机是摆脱出轨者这个负面身份,并非源于对你的深刻共情,或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在“过错方”的身份标签紧紧贴在脑门上的时候,他只能机械履行“被改造”的任务,没有喘息的空间。
他故意把手机放在你面前,表明自己的一切对你透明,你却不屑一顾,觉得他既然给你看,那肯定是把不该有的都清理干净了;
你克制自己不提旧事,伪装成背叛暴露之前的模样,故作其实,实则内里的心弦就没松下来过。
你们对视的眼神变得小心翼翼,说话前先判断对方的情绪,无法自然地亲密触碰,就连一个简单的“今天怎么样”的寒暄都可能引发防御性回应,曾经自然流淌的情感已被身份固化的脚本所取代。
在身份固化的前提下,你们的努力尽管都费了很大劲,结果上却是错位的,如同在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上奔跑,自然没有效果,甚至越努力越僵持。
撕下身份标签,走出自我禁锢
夫妻要走出僵持的困境,就需要从身份固化的陷阱中退出来,撕下贴在彼此身上的标签。
真正的疗愈与原谅,在于遭受背叛者在痛苦中重新找到自己作为值得被爱的人的完整感,也在于出轨者在悔恨中重新建立可以被信任、被尊重的人格基础。
不必急着和好,更不用急着原谅,也不需要急着惩罚对方。
诚实地问一问自己:这个关系中,我是不是太努力扮演某个概念里应该有的样子,而忽略了自己和另一半的真实感受?
卸下身份固化的盔甲,才能重新作为人,彼此相遇。
对于出轨者来说,做到这一点相对容易,毕竟大部分情况下,撕掉犯错的负面标签是他们求之不得的事情。
可对于在背叛中承受了巨大伤痛的女性而言绝非易事,你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感,因为放下受害者的身份标签这一举措太像是对你的痛苦的轻视,对过错方的纵容。你觉得这是在替出轨的男人开脱,是在让自己吞下屈辱,是在否定“你受了很深的伤”这个事实。
“受害者”的身份有一种特别的诱惑力,它像是有魔法,能赋予你道德资本,让你拥有决定关系走向和审判另一半的权力。你可以审视他、质疑他、拒绝原谅他,这是你的伤痛给予你的力量,你很难下定决心舍弃这种魔力。
但你必须意识到,“受害者”的身份牌看上去很威风,实质上却也是一道枷锁——它的确可以捆住那个男人,任凭你处置,却也把你困在了原告席上的方寸之地,不得脱身。
你将自己完全等同于“受害者”时,你的整个世界观、自我认知和行为模式都将被这个身份所主导。
你把自己长久定义为“被狠狠伤害的女人”,你也就无法再把自己当作一个完整、有活力、能再去爱与被爱的人。你生命的其他可能性被剥夺了,你的人生停滞在被伤害的瞬间。
你的所有行为都会被解释为“还没走出来”,你的每一次情绪都会被归类为“又被刺激到了”,你开始不敢露出笑容、不敢主动靠近伴侣,因为一旦你看起来“没那么痛”了,你就感到自己仿佛失去了身为受害者的正当性。
这便是“受害者”身份里最残忍的部分:你不被允许痊愈,因为你把自己困在了必须持续流血、展露伤口的位置上。
因此,当我说“你可以不再做受害者”,不是在要求你做圣母,是邀请你回到自己的生命里。你有权愤怒,也有宁静;你可以离开,也可以尝试留下。
所有选择的前提,是你以完整的自我做决定,而不是被固化的身份所定义。
不做受害者,不意味着让他的背叛变得轻描淡写,只是意味着你不再需要伤口来证明自己。
你的痛苦不需要再通过男人来被看见,你的愤怒不需要通过男人受到惩罚来获得正当性。你可以为自己痛,也可以为自己走出伤痛。放下身份标签后,你将重新找回自我的力量。
当然,这个过程也许轻松,因为你必须从熟悉的舒适区里走出来,去面对很多以前未被触碰的情感领域——可能不只是这一次的背叛,还有你从小到大的人生经历里积攒下来的“我不被爱”的恐惧、“我不够好”的羞耻感,以及“我必须展示伤口才能被怜爱”的潜意识信念。
当你真正看清,你会发现最深层的自己其实早已准备好放手——不是放过男人,而是放过自己。
你不再需要当男人悔罪的监工,而是可以成为你自己。
你的表达、你的情绪、你的渴望,都不再以“我被害了”为核心,而是以“我是谁,我想要什么”为基点。
这样的你,才具备重新定义这段关系、打破僵局的力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