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官接受地方官孝敬是常态,但也非来者不拒,有三种礼就不能收

莺歌绿柳楼前 1周前 (04-12) 阅读数 17 #历史

在清朝道光时期,官员张集馨著有《道咸宦海见闻录》。此著作以深刻笔触,揭示晚清官场诸多隐匿规则。其中,对于官场送礼这一关键现象,书中着墨颇丰,为后世深入了解晚清官场生态提供了重要素材。

在封建官场环境下,欲求仕途顺遂,难以绕开“礼尚往来”这一潜规则。彼时,官场中维系人情世故,多借助炭敬、冰敬、别敬、节敬等诸多名目的馈赠。以清代为例,地方官员对进京陛见之事尤为忌惮。这一过程不仅耗费巨大,且事务繁杂,令人疲惫不堪。即便如曾国藩这般位高权重的官员,于入京之际,亦为筹备此类官场馈赠而深感力有不逮。

然而,面临困扰的并非仅为送礼之人,收礼者亦深陷其中。常见情形为,收礼者仅接受部分礼物,诸如“受其半”“受其二”之类,以此彰显情谊重于利益之态度。

此外,依据《道咸宦海见闻录》与《翁同龢日记》记载,晚清时期的京官,于收受礼品方面并非毫无原则、一概接纳。彼时,在京任职的各级官员间存在一项约定俗成之准则,明确规定了几类礼品是绝不可收受的。

【其一、有所求的礼不能收】

在传统官场生态中,地方官员向京官进行供奉,此乃既定的官场准则,且这种供奉并无额外附加条件。其背后深层次原因在于,地方官员因掌控地方资源等因素,经济收入颇为可观,而京官虽身处中枢,却大多俸禄微薄、生活清苦。基于此,为维系官场的利益均衡,形形色色以“敬”为名目的财物输送,便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

从官场运作逻辑而言,地方官员向京官进献礼品,旨在谋求后者助力。理想状况下,京官接受馈赠后,能在政务上为地方官员建言献策、提供便利;即便未能实际推动事务,地方官员亦不会有所苛责。对地方官员来说,京官在行政事务中不刻意刁难,那么此番礼品的馈赠便具有价值。

因此,在地方官员对京官进行馈赠这一行为中,通常不会存在明确的诉求,而是以“情谊”为名义展开。倘若地方官员的送礼意图并非单纯出于情谊,存有其他目的,那么京官们大多会予以婉拒。

以翁同龢与李鸿章为例,二人之间不仅存在个人私怨,在政治见解方面亦大相径庭。然而,每当李鸿章入京,总会向翁同龢呈递数额可观的馈赠。翁同龢对此并无推辞,悉数接纳。究其缘由,李鸿章深谙为人处世之道,即便双方矛盾广为人知,仍坚持以礼相待。而翁同龢之所以坦然接受,是因李鸿章此举并无额外所求。

同治九年,翁同龢门下弟子贺培桢,于中秋佳节之际,依例向其师敬呈节仪五十两。此举循于常规,合乎礼数,翁同龢遂纳之。

数日后,贺培桢再度前来,献上白银百两。翁同龢对此举颇感诧异,在与之交谈过程中,敏锐察觉到其尽显功利世俗之态。由此,翁同龢当即判断,此次贺培桢送礼之举,必然暗藏所求。

翁同龢极具敏锐洞察力。彼时,身为国子监贡生的贺培桢,为谋得一官半职,于京城多方奔走、疏通关系。翁同龢经旁途获悉此情形后,进一步坚定心中判断,旋即婉拒了与之相关的各类馈赠。

除翁同龢外,众多京官皆谨守此一政治原则。其缘由在于,陋规乃朝廷默许的灰色收入形式,而若收受礼品并为他人谋取事务便利,则涉嫌受贿,此行为显然触及法律红线。

【其二、上不了台面的礼不能收】

以翁同龢为典型事例。光绪七年,新任台湾道刘傲入京,专程前往拜谒翁同龢。在此之前,二人素未谋面,亦无交往。此次刘傲的拜会,遵循官场礼节,仅为形式上的致意,并按惯例送上别敬。然而,翁同龢却并未接受。

从翁同龢的视角审视,对于平素并无交集之人无端馈赠礼品,此乃有失体统之举。时隔两载,刘傲遣其子刘浤往见翁同龢。彼时,刘浤身为秀才,仪表堂堂,故而翁同龢对其初始观感颇佳。

然而,在后续的交谈过程中,刘浤谈及父亲刘傲于台湾处境颇为艰难。刘傲在当地时常遭受上级的掣肘,发展受限。鉴于此,刘浤殷切期望翁同龢能够施以援手,助刘傲摆脱困境。言毕,刘浤郑重地拿出500两银子,以别敬之名赠予翁同龢。

此类行径,无疑是明目张胆的政治利益交换。对此,翁同龢义愤填膺,认为此等暗中操弄的行径,绝非他身为堂堂一品大员所应涉足。故而,其当即言辞峻厉地予以回绝。

此后,刘傲仍意图竭力维系与翁同龢的关系。然而,自此次事件发生后,翁同龢对刘傲态度渐趋疏离,即便如冰敬、炭敬这类官场惯常的礼敬往来,亦一概婉拒。

【其三、位高权重者要避免接受馈赠】

在清朝历史进程中,雍正朝的张廷玉与乾隆朝的傅恒,堪称极具代表性的例证。此二人于各自所处时代,均荣登保和殿大学士之位,并执掌首席军机大臣要职,在朝廷权力架构中,地位尊崇,仅亚于帝王,位极人臣。

彼时,向他们献礼之人不计其数。然而,凭借自身高尚且坚定的个人操守,面对所有送礼者,他们均予以严词斥责。正是这一秉持清正廉洁的行为,使其深受雍正、乾隆二帝的高度赞许。须知,于封建王朝,为人臣子,特别是位居高位者,最为避讳的便是私下收受他人的馈赠。即便某些馈赠看似合乎常情、并无不妥,在帝王眼中,亦极易被视作结党营私之举。

于官场生态之中,馈赠行为普遍存在,然而,这背后隐匿着不可小觑的政治风险。在收受与辞却的抉择间,一套繁杂且微妙的规则暗自运行,非置身其中者,实难洞悉其全貌。

在晚清的历史语境中,毫无原则地收受馈赠之现象屡见不鲜。以和珅与庆亲王奕劻为例,此二人虽身处高位、权重一时,却因其行径遭受同僚乃至社会舆论的严厉指摘。即便他们在官场居于显要之位,然而在同僚眼中,其行为实难获得认可与尊重。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莺歌绿柳楼前

莺歌绿柳楼前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