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黄多糖改写抗炎规则——院士揭示表观遗传学抗癌机制

桑耳 1周前 (04-14) 阅读数 3 #健康

当传统药材遇上现代表观遗传学在西湖论坛的聚光灯下,陈栋梁院士团队发布的桑黄表观遗传学研究,开创了中药活性成分机制研究的新范式。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三大调控网络,系统阐释了桑黄"消炎-散结-抗癌"的分子逻辑。

炎症因子精准打击

关键实验数据显示,12mg/mL桑黄多糖可使炎症因子IL-6水平从47.10pg/mL骤降至18.27pg/mL,对COX-2的抑制率更高达78%。在RAW264.7巨噬细胞模型中,研究团队首次捕捉到桑黄多糖通过mTOR/AMPK双通路调控炎症级联反应的全过程。

表观遗传学的"基因开关"

研究突破性发现桑黄多糖具有表观基因组编辑特性:

· DNA去甲基化:激活p16等抑癌基因,沉默c-myc等致癌基因

· 组蛋白重塑:通过H3K27ac修饰增强抑癌信号通路

· miRNA调控:上调miR-146a表达300%,切断NF-κB炎症通路

肠道菌群协同效应

在微生物-宿主互作研究中,桑黄多糖展现出独特的"益生元+"特性。动物实验表明,连续给药14天可使肠道艾森伯格菌增殖500%,厚壁菌/拟杆菌比值下降60%,这种菌群结构的改变与肿瘤微环境调控存在显著相关性。

从结节防治到慢病管理

研究团队特别展示了桑黄在结节防治中的独特价值。通过调节LAT1氨基酸转运体,可使结节细胞增殖速度降低75%。正在进行的6项多中心临床研究初步显示,桑黄联合方案可使肺结节缩小率提升至68%,甲状腺结节回声改善率达82%。

产业转化加速度

陈栋梁院士强调,其团队建立的三大技术体系——高通量活性筛选平台、表观遗传调控数据库、临床转化评价模型,将推动桑黄研究进入标准化时代。随着农业部三大标准(菌种库、种植规程、等级规格)的落地,预计3年内桑黄制剂将覆盖全国90%的三甲医院肿瘤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桑耳

桑耳

桑黄,别名桑耳,是一种长在桑树上的食药用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