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瑶:爱国与立身——论2021 西北红色校园戏剧的正面人物形象
从 1921 年到 2021 年,百余年历史,如今回望只觉峥嵘数载,艰难困苦亦为砺剑之石。百年以前,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艰苦奋斗,最终取得国家解放、民族独立的胜利目标。2021 年正值我党建党百年之际,为歌颂党百年以来的伟大成就,西北地区各个学校都结合自身校园文化创作、编排了红色校园戏剧,塑造出了众多富有神韵的人物形象,讴歌了革命与发展的年代,身在“国”中,作为“国”之一份子的国人用最质朴的方式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发展富强所做出的贡献,将国家作为精神情感的寄托,将立身作为一个个人身处一定身份所追寻和坚守的事物和信念。情感与坚守相融,成了在历史湍流之上一个个搭建桥梁的光荣形象。
一、进取青年形象:人在星河繁闹处
西安音乐学院实验剧团的《战火青春》(编剧:宋文宪、冯勇、张凌,导演:俸俊喜、王小生,时间:6 月 23 日,地点:西安音乐学院歌舞剧厅)讲述了留洋归国的李薇和康易之等一些积极进步的青年,心怀对于延安、对于抗大的梦想“一路小跑奔延安”的故事。
在故事的开头,有两位同学因为家中琐事无法抽身离开,跟随同学们的脚步前往延安学习先进的革命思想,为国家的抗日救亡事业做出奋斗和努力。然而在故事的中间部分,他们仍然因为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而赶上其他四位同学的脚步,与他们会合一起前往延安。一路上他们遇到了乡民、遇到了八路军,也遇到了国民党的军官。国民党军官声色犬马的生活使李薇更加坚定了向往共产党的理想,也更加坚定了“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信念,在经过特殊条件下的淬炼和考验后,最终奔赴延安投身革命。
戏剧中最具人物弧光的人物形象我认为当数康易之,这一人物的因为故事情节所设置的一系列艰难险阻而不断成长。在戏剧开始之初,康易之的形象在同学们眼中是“胆小鬼”“娘娘腔”,他除却对于李薇的爱慕,在最原始的形象状态上并没有凸显出非常明显的英雄人物的形象。他前往延安最初的目的也是为了在路上照顾李薇,是角色出于爱慕所采取的行动。但是在跟随李薇前往延安的一路上康易之见证了根据地中人民群众的淳朴善良、八路军的信念坚定、日本军队的残酷暴行和国民党军队的软弱怕事。他们曾经一道练就“铁脚板”,厚葬“异乡人”,他们见证了人民群众对于党的爱戴和用户,共产党人对于力量信念的坚定和对威逼利诱的誓死不屈,这对于一个戏剧人物而言是绝佳的成长和蜕变的方式。
也是出于对革命形势的判断,也是出于对李薇的爱慕,也是出于对牺牲的数人坚定信仰的敬仰,康易之最终选择了牺牲自己,而换取其他人的继续前行。跳崖的那一刻,康易之角色的人物弧光达到了顶点,也是在这一刻,一个“胆小鬼”终于蜕变成为能够舍生取义、能够牺牲自我的革命英雄形象。他虽然没有成为历史上成千上万画地为隅的枭雄,但也最终成了一片蛋壳,向摇摇欲坠的巨石发动拼尽全力的一击。
二、民间义士形象:忽惊春到小桃枝
咸阳师院剧社的话剧《国茯》(编剧:董新祥、杨勇、毛龙灿,导演:杨勇、赵敏晶、童潇,时间:11 月 24 日,地点:咸阳师院艺术演播厅)是咸阳师院剧社作为参与陕西省第八届校园艺术节的展演剧目。讲述了茶商崔再冰回到父亲古叔多年奋斗的地方——从泾阳伊始,与穆建堂三代两家人三十年的旧事恩怨,逐步解开多年的误会的故事。同时又将这样一个故事放置于红军长征与抗战爆发的时代背景中,赋予了故事以家国情怀的另一层韵味,使得“小人物”与“大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彰显了革命年代小人物掀动大风浪的时代特征与我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号召力,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
戏剧中所呈现的人物,往往是时代背景下的人物,他们总是承担着反映社会反映时代的终极任务,将自身的命运与历史的洪流紧密相连。《国茯》讲述的故事所发生的时代背景是红军转战陕北,杨虎城逼蒋抗日,中华民族民族意识觉醒的特殊时代。崔再冰看到了国民党所领导下的官府腐败无能,于是心向共产党,在安化时就与丈夫为红军提供帮助,在女儿返乡之后与穆建堂一起牵头响应共产党的感召为红军筹集物资,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提供自己的力量。
作为个人,崔再冰初遇穆建堂时尽管与其存在误会,但也没有因一时的利益驱使或者被压抑许久的愤懑蒙蔽自己的双眼,将个人恩怨与国仇家恨混为一谈。她的眼中有小家的恩恩怨怨,更有民族的大义大利。面对威逼利诱,她毅然拒绝与国民党联手对抗穆建堂,不愿成为国民党政府的帮凶和傀儡,积极维护商会对物资与资金的主动权。待到与穆建堂误会解除之时,两人更是团结一致,积极牵头为红军筹措物资,为中国的革命和抗战事业默默付出。正如二人在斗茶最后喊出的振聋发聩的口号一般——茯茶人能够“行大道、担大义”。
作为母亲,崔再冰对可儿所从事的“正义的事”全力支持。她的思想进步,具有革命性和前瞻性。“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崔可儿选择从事革命事业也很有可能受到了其父母的影响。崔再冰鼓励女儿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支持和保护女儿跟随着共产党的领导,从事解放民族解放国家的事业。在剧作中,她对女儿的一段嘱咐,也尽显母亲的智慧和对女儿的关心。作为商人,崔再冰是具有号召力的,也是具有敏锐洞察力的。“在社会和家庭压力之下存在的中国女性,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回避的主题。”她“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她心向共产党,联合其他茶商筹措物质为红军提供补给。在民族大义面前不计较自己利益的得失,甘于奉献,响应号召。从她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在抗战时期众多为民族事业捐资捐物的贤达的镜像。
崔再冰在自己所承担的任何一个社会角色之中都为革命事业付诸行动,成为革命事业之中星星之火的一颗。“时间的长河里,总有波涛汹涌的时刻;岁月的流淌中,也会铭记静水深流。”崔再冰是时代中的平凡人,也做着独属于那个时代的普通事。但她在关键的时候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荣耀时刻,葆有了崇尚正义、激扬时代的坚定信仰。这些有关“国事”的故事虽然在整部话剧之中着墨不多,没有大量的细节描写,但我们也能通过其不同社会身份的烙印,其为人处世、品格秉性的角度进行体味。
最初观看这部话剧之时,就对女主角“再冰”的名字十分感兴趣。民国时期著名的学者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的女儿,也叫“再冰”。其涵义取自于梁启超先生“饮冰室主人”的自称。“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欤。”“十年饮冰,难凉热血。”梁启超先生曾以过人之姿担起了救国之责,他热烈澎湃的一生亦是中国近代风云变幻的回响。这样的名字置于崔再冰的形象之上,再合适不过:热血在三十年的技艺精进,热血在三十年的为父考量,热血在敢于打破传统的规训,热血在为中国革命事业而贡献力量。“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眼中是不远黎明的霞光,肩上是中国民族崛起的担当,可谓是该剧最好的点题。
崔再冰的形象在语言、人物着装、客厅陈设方面的塑造也很成功。出自她口的语言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只有夹杂俚语的平实质朴的表达,但呈现出的是一个个浅显而富有哲理的道理,平实但极富力量。着装上采用了符合历史背景的旗袍,汇聚了中国自古以来的美与气质,更凸显了中国的民族韵味。在客厅陈设方面,崔再冰客厅的陈设中有一副对联:“竹雨松风梧月,书声琴韵茶香”。描绘的是中国传统意识形态下最为理想的诗意栖居的模样,醇正、醇厚又醇和。如同剧中的表述:“茶品如人品,人品定茶品。”茯茶的气质意蕴与崔再冰的形象不谋而合。
三、知识分子形象:为君谈笑静胡沙
青海师范大学“我们”戏剧社的《永怀之歌》(编剧:卢道宏、路世玉;时间:5 月 21 日)讲述的是建国以后的知识分子郭永怀先生不顾一切携妻女回国参与研制“两弹一星”,为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故事,生动展现了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郭永怀的学研之旅、情感之旅和奋斗之旅。郭永怀先生的形象是热烈地热爱自己的祖国的。郭永怀先生虽然已经在美国拥有众多科研成果,拥有名誉拥有良好的经济条件和科研环境,在钱学森先生的邀请下,他明知美国政府会对他的回国造成阻挠甚至对他造成威胁,但是他依旧毅然选择放弃继续留在美国,甚至为了回到祖国的怀抱里,不惜将自己日夜辛劳得来的实验数据一把火化为灰烬。
在实验数据被扔入火堆化为灰烬的那一刻,我想在他的心中定是万分惋惜的,科研人将自己的成果视为孩子,为了故土的情怀、为了国家的建设,他隐隐地掩埋自己的苦痛。回到祖国之后,他面临着的是破旧的实验器材,简陋的实验环境,偏远的研究位置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但是他却并没有放弃:实验器材破旧那就自己组织维修和维护,实验环境简陋也并没有阻挡住他坚定为国家建设而付出的决心。
郭永怀先生的形象是牺牲了小家的温暖的。 在取得了一番成果之后,郭永怀先生又被钱三强先生邀请前往青海高原进行原子弹的研究发明。因为行程保密,他告别家人只身来到青海高原的深处,那里昼夜温差极大,他常常不眠不休,警卫员说想为他铺上一床褥子,这样他能睡得更安逸些,可郭永怀先生却觉得不必这么做因为他怕自己睡过了头。他带领着其他的科研人员,一起为我国研究出了第一枚原子弹,为我国国防科研事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戏剧之外的现实中,郭永怀先生在前往青海高原进行原子弹的研究后,他的妻子李佩因为常年见不到丈夫,再加上要赡养女儿变得焦虑担忧,严重时,甚至将一家三口的合照剪烂。郭永怀先生在听闻之后,即使心中忧虑思念,却依旧无法做出任何行动,因为他无法撇下青海的研究工作。科研事业是伟大的,它的伟大就在于科研人员们要做出的牺牲,他必须舍弃小家的生活,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对国家和国防事业的建设中去。其实郭永怀先生做出的牺牲远远不仅如此,在他身处青海高原进行原子弹的研究工作时,他的妻子李佩被扣上特务的帽子,而他的女儿郭芹也被发配至内蒙古的呼伦贝尔进行改造。女儿生平第一次给父亲写信,原因是想请求父亲为自己买一双过冬用的棉鞋,可是最终这棉鞋也没有买到,因为郭永怀先生并不晓得女儿的鞋码。
郭永怀先生对待科学是严谨求实的。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后在研究核弹的实验当中,郭永怀先生发现了一个关键数据的错误。他立即就向中央申请要前往汇报,组织的同志们都劝他说让他天亮后再启程,可是他却说:“来不及了!”便登机前往北京。飞机经过一夜的飞行,在距离地面 400 米的时候出现了事故。郭永怀先生第一想到的并不是死亡,而是那些实验数据,他声嘶力竭、拼尽全力:“数据!数据!”他与警卫员用身体保护了数据,留下了一个英雄般的结局——一生致力爱国,一生致力科研,一生艰苦奋斗,一生光荣。
四、结语
从古至今,无论何时何地,中华民族都始终保持着一种高度的认同感。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这样的认同感,在和平盛世时表现为包容兼蓄,在外敌入侵时表现为救亡图存,大到整个民族的情怀气魄、小到每个个体的举手投足,凝练成为一个词,就可称为爱国情。宋代诗人黄公度有诗曰:“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正如桃花与涧水的关系,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都带着自己早已熔铸进血脉的历史的认同,一直潜移默化地接受着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滋养,沐浴着家国情怀的清风阳光,为了承担历史之责,将家国情怀落入实干与生活之中。
人们常说,时间之残酷,让繁华覆灭、历史成烟。但总有一股中流砥柱屹立不变,那就是努力承担使命、薪火相传精神的人本身。若是还有什么比人本身更加坚韧的事物,那就是先辈夙愿,后人踏着前人的脚印一步步实现的信念。“‘每一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故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从而广泛地反映出社会面貌。” 话剧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如此,不同的人物关系、复杂的社会身份、激荡的时代背景,都在这些人的身上集合、交融,并通过其言谈举止、动作神态体现出来——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话剧对于我们的影响莫不是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它为我们造出了一个美妙的梦境:我们从一个个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中窥探着历史、思考着生活,如同沉寂的、磅礴的、斑斓的人性在舞台上翩翩起舞。最后借用何其芳先生的诗句作为最后的话:“今宵准有银色的梦了,如白鸽展开沐浴的双翅,如素莲从水影里坠下的花瓣,如从琉璃似的梧桐叶流到积霜的瓦上的秋声。”梦醒时分,时代日新月异,车轮依旧向前,川流仍旧不息。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