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万方背后的“科技城算法”:服务做乘法,创新做指数

飞鸟与禾科技言 2周前 (04-30) 阅读数 0 #科技

临安区产业强区大会刚刚落幕,青山湖科技城就马不停蹄地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双响炮”活动。4月27日下午,工业楼宇管理政策宣贯会与一季度产业园“打擂比武”在天目医药港产业孵化园内举行,近200位园区代表济济一堂,共同见证科技城交出的亮眼“季度答卷”。

制度创新:从“管理者”到“陪跑员”

“过去是我们追着政府跑,现在是干部陪着企业跑。”滨河财富工场园区负责人钟琪深有感触地说,她翻开办公桌上的服务台账:“这个月已经有3个部门的负责人主动上门,帮我们对接产业链资源。”

科技城创新推出的“1+1+N”陪跑机制,让每个园区都有专属服务团队。数据显示,这套机制运行以来,企业问题解决时效提升60%,一季度开发区主导产业集聚度攀升至93.8%,规上工业总产值达251.9亿元,园区楼宇总去化面积12.9万㎡,重点楼宇入驻率突破70%。

精准服务:读懂企业的“潜台词”

▲青山湖科技城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力讲话

每周三的院企服务日总是格外热闹。今年以来,科技城已举办助力企业“出海”“天目医享”走进产业园、科技成果双向转化产业“链链看”等20余场特色活动,创新服务收获企业一致好评。

▲青山湖科技城管委会产业发展部副部长俞丽芬宣贯《青山湖科技城工业楼宇(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科技城党工委委员、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潘群良通报产业园一季度各项工作完成情况

科技城建立的“政策宣贯-申报辅导-资金拨付-效果反馈”闭环机制,让企业感受到“被全程呵护”的温暖。特别是“兑得快”服务提升,申报周期压缩了80%,从政策解读到申报辅导,从资金拨付到效果跟踪,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对接。“以前申报政策要跑好几趟,现在线上提交材料,3个工作日内就能完成审核。”一位企业代表高兴地说。

“真正的服务要读懂企业的‘潜台词’。”森湖科创园运营团队深谙此道。每月举办的普惠活动前,他们都会进行三轮需求调研;针对个性化需求,则采取“线上接单+线下跑腿”的模式。这种“最大公约数”的服务理念,让园区工业去化率达到92%。

生态构建:让创新“链”起来

▲产业园代表作交流发言(滑动查看)

“没想到解决问题的专家就在隔壁楼!”一位来自滨河财富工场园区的生物医药企业负责人感叹。在科技城“链链看”活动中,他的团队与一家科学仪器公司碰撞出合作火花。这样的案例在科技城已不鲜见,目前园区企业间技术合作项目达数十个。

青山湖科技城管委会产业发展部俞丽芬手中的“读园手册”,清晰标注着科技城16家产业园特色亮点、产业定位以及园区配套等内容,创新性打造了可视化的“读园手册”作为招商的载体。

▲解读相关政策意见及省级小微园认定申报培训(滑动查看)

目前,科技城入楼企业已集聚241家,其中包括33家规上工业企业。更令人振奋的是,这里培育出了3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3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在园区内,27家拟上规企业正在加速成长,2家首台(套)装备制造企业崭露头角。

人才引育同样成果丰硕。一季度新增7名高层次人才,其中包括2名D类人才。科技城还创造了一个服务佳话:在为入驻企业梳理资质时,发现一位忙于创业的研究生老板早已符合中级职称申报条件却无暇办理。园区立即成立专项小组,不仅帮其顺利获评中级职称,还成功认定为杭州市E类人才。“园区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政策,这样的服务让我们可以心无旁骛搞研发。”该企业家动情地说。

▲会前参观天目医药港·锦创园(滑动查看)

从空间提供商到创新催化剂,从物业管理方到产业合伙人,青山湖科技城正在完成一场深刻的角色蜕变。在这里,每栋楼宇都是创新节点,每次服务都在为产业强区注入新动能。

青山湖科技城建立“双周晾晒+月度会商+季度打擂+年度评优”的完整考评体系,全面且无缝地嵌入园区的运营体系中,确保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地推进,让园区运营单位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增值服务”作用,共建共享各类资源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青山湖科技城正锚定打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先进制造业中心的目标定位,持续完善“政策-服务-生态”三位一体的创新发展体系。青山湖科技城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力表示,下一步将全面实施“一园一策”精准服务机制,重点围绕产业规划定位、空间功能布局、运营质效评估等核心要素,开展系统性分析,量身定制差异化发展方案,同步推进“园区分类管理”和“特色产业定向扶持”双轮驱动,推动产业园成为科技城发展的“关键法宝”。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飞鸟与禾科技言

飞鸟与禾科技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