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委宣传部认定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
【一、南阳官方出版物的明确表述:从《诸葛亮小传》看隆中定位】
《诸葛亮小传》(1976年,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编)是南阳官方早期明确承认“隆中躬耕说”的核心文本。该书第二章“躬耕南阳”中,多次以现代地理坐标界定历史地名,明确指出:
1. “隆中位于襄阳西北二十里”,并解释汉末行政区划中隆中属南阳郡邓县辖区,与今南阳市(汉宛县)无关;
2. “隆中十年”的表述直接关联诸葛亮耕读实践的具体地点,且全书未提诸葛亮与宛城(今南阳)的关联;
3. “隆中对策”章节标题及8次提及“隆中”的细节,均以地理实体指向襄阳隆中,与《三国志》《汉晋春秋》等史籍记载一致。
该书附录“诸葛亮主要活动年表”更明确记载:“诸葛亮17岁移居隆中,27岁于隆中提出对策”。这一表述与襄阳隆中文物遗址(如三顾堂、草庐亭)及《襄阳记》等地方文献高度契合,印证南阳官方对历史原址的客观态度。
【 二、史料支撑:多维度佐证“隆中属襄阳”的学术共识】
(一)历代南阳地方文献的延续性承认
1. 明代碑刻与方志
李东阳《重建诸葛武侯祠堂记》(1501年)载:“汉史称侯躬耕南阳,又曰寓居襄阳隆中。盖秦南阳郡即今邓州,而襄阳实在其界故也”。此碑现存南阳武侯祠碑廊,直接否定宛城为躬耕地。 嘉靖《南阳府志》(1550年)称“秦以襄阳隆中为南阳郡也”,确认隆中隶属关系。
2. 清代至民国的官方修订
光绪《新修南阳县志》(1904年)直言:“侯实家襄阳……南阳之祠非是”,否定本地“躬耕说”。民国学者张嘉谋校注《南阳府志》时亦强调“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
3. 现代出版物与政策文件
国务院1986年历史文化名城名录将襄阳定位为“隆中诸葛亮故居”,南阳为“武侯祠”,从国家层面区分历史原址与纪念属性。南阳博物馆《武侯祠简介》(1979年)更明确标注“南阳郡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
(二)地理与行政区划的客观辨析
汉末南阳郡涵盖今湖北襄阳部分地区,郡治宛城(今南阳)与隆中相距逾200里。据《汉晋春秋》《水经注》记载,隆中属南阳郡邓县,而邓县辖区主体位于今襄阳境内。唐代至近代,行政区划调整使邓县部分区域划归襄阳,但历史归属的学术结论始终未变。
【三、对质疑的反驳:基于史料与逻辑的澄清】
(一)“特殊时期不可信论”的谬误
1. 时间线矛盾:南阳官方对隆中的承认并非局限于1976年。1985年《南阳文史资料》、1986年《中州风物志》、1994年《南阳地区志》均延续“隆中属襄阳”的表述,与特殊时期无必然关联。
2. 内容可信度:特殊时期的政治倾向可能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但不会篡改地理与行政区划的基本事实。如山东未因批孔否定孔子籍贯,同理南阳亦无动机虚构诸葛亮行迹。
(二)“非官方编写论”的失实
《诸葛亮小传》封面明确标注“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编写组”,且召开审稿会通过内容。1987年南阳宣传部出版的《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同样承认武侯祠景观为“赝品”,与历史原址无关,进一步佐证官方立场的连贯性。
(三)“法家批判论”的逻辑悖论
若按质疑者逻辑,推崇法家应更突出诸葛亮(被视为法家实践者)的贡献,而非否定其躬耕地。该书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如“隆中对策展现雄才大略”)恰与批判地主阶级的叙事相悖,反证其客观性。
【四、学术与政策的双重定论:争议终结的必然性】
1. 学术界共识:谭其骧、唐长孺等学者基于《中国历史地图集》及文献考据,认定躬耕地为襄阳隆中,南阳卧龙岗系元以后纪念性建筑。
2. 官方政策转向:2024年南阳市广电和文化旅游局明确“卧龙岗为纪念地”,默认襄阳隆中的历史定位,推动两地文化协作。
【五、结论:历史为真,文化为公】
南阳市委宣传部《诸葛亮小传》的表述,是官方尊重史料、回归学术理性的体现。从明代碑刻到现代政策,南阳历代文献与国家级文件均指向同一结论:诸葛亮躬耕地位于汉末南阳郡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境内),而南阳武侯祠承载千年文化纪念功能。两地争议的平息,标志着历史考据与文化传承的辩证统一,为区域协作提供范本。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