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40亿,70后理工女要去港股IPO了

融资中国 2天前 阅读数 38 #财经

风光的背后有着不可轻视的隐忧

近期,朱啸虎对人形机器人赛道提出质疑,引发了创投圈的一番激烈讨论。不过,这一质疑似乎并未对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热度产生明显影响。就在前几天,多家人形机器人创业公司纷纷宣布完成融资,更有企业正在筹备上市。

北京云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冲击“机器人服务智能体第一股”的宝座。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是第六家依据18C上市章程赴港上市的特专科技企业。

公开资料显示,云迹科技成立于2014年,其核心业务和产品涵盖机器人及其功能套件,这些硬件和模块产品构成了公司机器人服务智能体的基础。其产品主要应用于酒店行业,能够完成引领客人、送物、解答咨询以及收集垃圾等多项任务。

在成立的11年时间里,云迹科技已经完成了8轮融资,背后的投资方阵容强大,包括腾讯、联想、科大讯飞、携程等行业巨头,以及启明创投、海银资本、沸点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目前,云迹科技的估值达到了40.8亿元。

招股书显示,云迹科技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酒店场景,在2022年、2023年及2024年,酒店业务收入分别占公司总收入的70.1%、95.1%和83.0%。这一比例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按2023年酒店场景的收入计算,云迹科技在全球排名第一。截至目前,云迹科技已经为超过30000家酒店提供服务。

然而,在光鲜亮丽的背后,云迹科技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挑战。

根据招股书,云迹科技已经连续亏损了三年。这与朱啸虎此前关于“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路径不明朗”的观点不谋而合。

云迹科技在招股书中也坦诚地表示:“我们可能无法在短期内实现盈利,或在未来保持盈利能力。”

从创业板到港股,在当前机器人概念备受追捧的背景下,云迹科技能否成功说服投资者,顺利登陆资本市场?这仍需时间来验证。

估值40亿的人形机器人

被3万家酒店捧上IPO

如今,越来越多的酒店客人听到房门被敲响,打开门后发现是送餐或送水的机器人,这背后的企业也正朝着资本市场迈进。

云迹科技的创始人支涛今年53岁,她拥有超过10年的传感器和自动化领域经验,曾担任北京英维思科技的CEO以及上海埃蒙特公司的创始人兼董事长。她所带领的团队在工业机器人、室内定位导航等技术领域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市场运营经验。

云迹科技的总裁胡泉则拥有20多年的企业管理和战略发展经验,曾任职于RI国际中国区担任业务总监,还在尼尔森互联网中国区担任VP以及秒针系统的首席运营官。

在支涛和胡泉的领导下,云迹科技汇聚了来自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涵盖人工智能(AI)、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控制系统、人机交互、微电子以及传感器技术等。公司内部的研发团队专注于拓展产品的功能和服务的应用场景,为不同行业量身定制解决方案。

2015年,云迹科技的第一台酒店机器人问世,并迅速投入商业化运营。一年后,支涛带领团队推出了首款“润”系列机器人(英文名“Run”)。支涛解释说:“Run在英文中有奔跑的含义,我们希望这款机器人充满活力,像一个奔跑者一样。”

然而,在最初进入市场时,酒店机器人还属于小众产品。支涛在一次演讲中回忆,当时她和团队带着机器人敲开了无数酒店的门,但得到的大多是“不需要”的答复。

转折点出现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让酒店机器人的需求激增。云迹科技的订单量开始大幅增长。那一年,云迹科技的机器人已经与全球1300多家酒店达成合作,并开始尝试拓展酒店之外的场景,例如2020年冬奥会的展厅。

截至目前,云迹科技的机器人产品已经在全球3万家酒店完成部署,其中包括与锦江、如家、汉庭、亚朵等头部酒店集团的合作。这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市场覆盖规模。基于这样的硬件铺设基础,云迹科技已经具备了从“卖硬件”向“卖服务”转型的坚实条件,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2024年,在机器人智能体市场中,能够适应三维多层空间的机器人参与者里,云迹科技的在线机器人数量和服务消费者数量均位居全球首位,单日高峰时在线机器人数量超过36000台。

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作为支撑,云迹科技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十分出色。截至当前,云迹科技已经完成了多轮融资。具体来看,云迹科技已经完成了8轮融资,累计获得资金12亿元,吸引了包括阿里巴巴、腾讯控股、联想、科大讯飞、携程等在内的众多行业巨头纷纷投资,目前公司估值已达到40.8亿元,成为酒店机器人领域的龙头企业。

2021年8月,云迹科技完成了C轮融资,金额为2.65亿元,投资方包括启明创投、腾讯、联想基金等。其中,每股成本分别为38.86元和43.15元,投前估值为18亿元,投后估值为22.89亿元。

仅仅4个月后,云迹科技又完成了5.8亿元的D轮融资,这也是公司最近一次的融资。投资方包括阿里巴巴、河南科投、启明创投等,每股成本为66元,投前估值为35亿元,投后估值为40.8亿元。

目前,云迹科技的股权结构如下:创始人支涛本人直接持有公司9.73%的股份,并通过相关安排控制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约36.52%的投票权。此外,三位联合创始人及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持有公司20.6%的股份,其余股份则分散在各投资方手中。

其中,多次参与公司融资的沸点资本持有公司10.70%的股份,是公司最大的外部股东;科大讯飞持股12.54%的安徽人工智能公司持有9.57%的股份;林芝腾讯持有9.09%的股份;启明创投旗下的QM165持有4.04%的股份,北京启明持有1.35%的股份,两者合计持有约5.39%的股份;联想基金持有4.22%的股份;阿里旗下的杭州灏月持有2.94%的股份;早期个人投资者持有1.12%的股份。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22年2月,云迹科技就启动了科创板上市辅导,原本期望能够顺利进入资本市场。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到了2025年3月,公司却突然终止了相关协议。时隔三年,云迹科技再次踏上IPO征程,其背后的迫切性实际上是多种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能否克服难题,扶摇直上?

从2022年到2024年,云迹科技的净亏损分别为3.65亿元、2.65亿元和1.85亿元。在这三年间,公司累计亏损为8.15亿元。即便到了2024年,公司仍未摆脱亏损局面,亏损额仍高达1.85亿元。

与此同时,云迹科技还面临着高额的研发、制造和维护成本。这就好比一家工厂,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产品售价却难以覆盖成本,导致公司陷入了“销量越大,亏损越严重”的困境。

与酒店行业的深度绑定对云迹科技来说,既有利也有弊。近年来,我国中高端酒店的连锁化率不断提升,智能运维逐渐成为行业趋势。然而,酒店是否真正需要机器人仍存在争议。疫情期间,酒店采购机器人更多是出于刚需;疫情结束后,酒店更多是将机器人作为差异化服务的体现。

事实上,盈利难这颗“绊脚石”不仅仅针对云迹,整个机器人赛道都在直面这个难题。

投资大佬朱啸虎关于人形机器人存在泡沫化的言论引发了广泛争议。实际上,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虽然热度极高,但商业化落地始终是一大难题。

虽然是最早入局的头部企业,但是随着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火热,大量涌入的竞争对手迅速将赛道变成一片红海,优势正在慢慢缩减。

云迹科技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外部竞争压力。近年来,优地、普渡、远鲸、穿山甲、九号等多家企业纷纷加大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布局。这些企业背后都有强大的资本支持,使得云迹科技在酒店场景中的市场影响力逐渐受到冲击。

例如,2023年高仙机器人与汉庭酒店在智能清洁管理方面达成深度合作;另一家服务机器人公司擎朗智能也先后赢得了东呈、华住、温德姆等多家酒店客户。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云迹科技也在积极寻找新的竞争方式。比如在被众人诟病的人形机器人价格高昂问题,云迹正在积极调整成本,进行降价。

2024年,其格格、UP、润三大系列机器人的平均售价分别为2.09万元、2.23万元和1.31万元,相较于2023年,降价幅度分别达到了16%、58.8%和36.4%。尤其是UP系列,推出仅一年时间,价格便直接减半。

回顾任何一家优秀企业来时的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但优秀企业往往能客服困难,扶摇直上。

云迹科技目前似乎正处于发展的关键十字路口,能否成功实现IPO对其未来至关重要。

人形机器人是泡沫还是盛宴?

今年,机器人行业可谓是炙手可热的领域之一。与此同时,国内众多创业公司纷纷涌入这一赛道,成为一级市场融资的热门焦点。

但是,近期,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公开表示“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这一言论在投资圈和科技界引发了广泛讨论。

目前,一级市场的投资机构都在全力进军机器人行业,国内人形机器人赛道更是被彻底点燃。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3月29日,今年以来机器人赛道的融资事件数已达到102起,远超去年同期的75起;其中涉及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融资事件超过20起,而去年同期仅有不到10起。

在资本热潮的推动下,备受追捧的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的股权转让在市场上出现了溢价抢购现象。部分投资者以100亿元的估值竞相争夺其股权,这一估值较2024年C轮融资时的80亿元有了显著提升。更有甚者,大湾区某人形机器人公司传出在短短两周内估值上涨10亿元,而投资机构的热情依旧高涨。

朱啸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近期正在退出一些人形机器人项目,并对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前景提出了质疑。这一言论犹如一盆冷水,浇在了当前火热的机器人赛道投资热潮上,同时也引发了整个行业是否存在泡沫的热烈讨论。

根据相关资料,目前包括北京、广东等地在内的多个地区已经设立了千亿级产业基金,并明确提出了到2030年实现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商用的目标。与此同时,人形机器人产品正逐渐从实验室和企业级(To B)应用场景走向大众视野,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在一级市场,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硬科技项目已经成为行业内的热门话题,频繁被提及。

在行业一片喧嚣之际,朱啸虎的质疑显得尤为尖锐,直指行业痛点:以当前人形机器人的市场价格来看,普通消费者难以承受,而企业所设想的市场需求也尚未真正有效落地。商业化应用场景尚不清晰,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但这些却吸引了资本的高度关注。

在众说纷纭的时刻,有声音提出不同观点,对行业泡沫发出预警,这对于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实际上,与其争论人形机器人赛道是否存在泡沫,不如探讨泡沫发展到了何种程度。回顾近年来的科技发展轨迹,从早期的互联网,到后来的智能手机、团购网站、共享经济,再到新能源汽车,这些领域都经历了泡沫狂欢和大浪淘沙的周期性洗礼。

同样,近两年备受关注的无人机及其衍生的低空经济,在发展初期也曾被质疑为“成年人的玩具”。

对于投资而言,有时候“纸上谈兵”也并非全然无益。泡沫背后往往蕴含着机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下的所有行动都可以被视为对未来的一种“赌注”,是对那个逐渐清晰的“新质生产力”未来的押注。

技术革命的浪潮永不停歇,过度担忧泡沫反而可能阻碍前行的步伐。在产业洗牌期,只有那些坚守技术本质、深耕应用场景落地的企业,才能够成功穿越周期,实现长远发展。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融资中国

融资中国

股权投资与产业投资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