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旱厕咖啡” 看食品造假暗流
本文作者:食戟社
近日,“咖啡制作黑作坊在旱厕旁堆放咖啡豆” 的新闻令人触目惊心。北京警方成功捣毁的这一生产假冒知名品牌咖啡的犯罪团伙,其恶劣的生产环境、隐蔽的售假手段,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食品造假的汹涌暗流。
在电商平台上,假咖啡常打着 “厂家直销”“特供规格” 的幌子。商家编造 “内部渠道”“清仓甩卖” 等谎言,利用消费者贪图便宜的心理,诱导购买。他们通过 “假一赔三” 的策略,用小额赔付来堵住消费者的嘴,避免深入调查。而且,假货包装与正品极为相似,一般消费者很难从外观上辨别真伪。再加上 “刷单”“好评返现” 等不正当手段提升店铺评分,进一步掩盖了售假的真相。
这些假咖啡带来的健康风险不容小觑。从物理污染方面来看,霉变的咖啡豆中可能含有强致癌物黄曲霉素,长期摄入会大大增加患肝癌的风险。同时,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超标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极易引发腹泻、呕吐等症状。化学添加剂滥用同样严重,假糖浆往往是用劣质香精勾兑而成,可能导致消费者过敏或慢性中毒。还有部分假咖啡为了达到所谓的 “提神效果”,非法添加西布曲明等药物,对身体造成极大危害。
对于消费者而言,需时刻保持警惕。当遇到某品牌咖啡价格低于市场价 50% 以上时,就要高度怀疑其真实性。在购买时,优先选择品牌官方旗舰店或授权经销商,仔细检查包装细节,正品通常印刷清晰、封口严密,防伪标识也能进行溯源。通过气味和外观也能进行初步判断,正品咖啡有自然的醇香,而假货可能会散发酸或刺鼻的化学味;若出现结块、颜色不均或包装粗糙等情况,基本可以判断为有问题产品。此外,一定要保留好购买凭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平台或市场监管部门举报,切不可因 “假一赔三” 就轻易妥协。
从 “旱厕咖啡” 到曾经出现过的 “毒奶粉”“地沟油” 等食品安全事件,背后反映出的是低价诱惑、监管漏洞与法律威慑不足等多重因素的叠加效应。食品安全关乎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消费者首先要摒弃 “贪便宜” 的心理,不被低价陷阱所迷惑。
平台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对商家的审核和监管,提高商品抽检频次和覆盖面。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监管,提高违法成本。只有全社会形成共治合力,从生产源头到销售终端,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才能真正保障食品安全,让消费者每一口食物、每一杯饮品都能喝得安心、吃得放心。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