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婚强奸案,舆论会不会干扰司法?
文 | 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山西“订婚强奸案”、景德镇一家三口被撞身亡案、3岁男童被生父女友虐待致死案,近日,多个热门案件开庭审理,舆论探讨的声浪也愈发高涨,但在司法案件报道中,舆论监督与 “媒体审判” 往往一线之隔。
01
“媒体审判”加剧矛盾“媒体审判”指新闻报道形成某种舆论压力,妨害和影响司法独立与公正的行为。
新媒体时代,由于受众的猎奇心理,驱使人们对司法案件中那些离奇情节、受害者境遇想一探究竟。而正义感的驱使,也让大众希望看到司法审判能够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平。在一些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中,公众期待通过司法审判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惩,为受害者讨回公道。
山西 “订婚强奸案” 中,案件初期,部分媒体和自媒体仅依据男方一方说辞,便在报道中对女方进行污名化,将女方扣上 “骗婚”“贪财”的人设 ,忽视司法程序与证据,过早给案件定性,使得舆论一边倒地指责女方。这种报道方式严重干扰了公众对案件的客观认知。
景德镇一家三口被撞身亡案同样如此,案件发生后,部分媒体为博眼球,在未核实清楚事故原因的情况下,大肆渲染肇事者的 “恶劣态度”,甚至编造肇事者家庭背景等不实信息,引发公众愤怒。这些未经证实的报道迅速传播,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给司法机关的调查和审理工作带来困扰。
3 岁男童被生父女友虐待致死案中,自媒体为吸引流量,渲染 “生父不知情” 等内容,与后续尸检及监控证据相悖,误导公众对案件的判断。
“媒体审判” 不仅可能导致司法人员在审理案件时受到舆论压力,偏离法律和证据进行裁判,损害司法公信力,还容易误导公众,加剧社会矛盾。
02
受众期待更高新媒体时代,案件的最新进展、庭审细节、当事人陈述等内容可以实时更新,让大众第一时间掌握动态。同时,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使得公众能够参与到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见解,形成热烈的舆论氛围。
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公众容易受到媒体报道的影响。当媒体报道的内容符合公众心理预期时,公众会不假思索地接受并传播,这也为 “媒体审判” 提供了生存土壤。
部分公众缺乏对司法程序专业性的认识,不理解司法机关需要依据完整的证据链和法律规定进行裁判,盲目相信媒体报道,参与到 “媒体审判” 的舆论浪潮中。
03
如何解困破解司法报道的困境,需要媒体、司法系统和公众的协同努力。对媒体而言,严防舆论失衡和标签化表述,回归法律本身的报道方式,是对舆论场中片面叙事的最好回应。
司法机关应对策略的转变也行之有效。山西“订婚强奸案”二审期间,法院通过详细释法说明判决依据,有效回应了舆论关切。这种主动沟通的方式,增强了司法透明度,从源头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的发生。
司法与舆论的关系,需要在互动中寻找平衡。从“订婚强奸案”的舆论反转,到男童虐待案的事实澄清,我们既看到舆论关注推动案件深入调查的积极面,也目睹过片面报道对司法程序的干扰。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应当成为事实的传播者而非审判者,司法机关需要以透明赢得信任,公众则要以理性参与监督。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个司法案件公正审理,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校对 | 张彦君
主编推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