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丧期间禁止性生活,真的会被判刑吗?

文化灵感库 1周前 (03-23) 阅读数 0 #推荐

王大哥和李嫂正在乡下老家忙着给去世的老父亲办丧事。

家里人来人往,哀乐阵阵,他们忙得一刻不得闲。

一天晚上,忙碌了一天的王大哥实在忍不住了,悄悄对李嫂说:“晚上我们去个房间亲热一下吧,顶多就十几分钟。”李嫂一听,瞪大了眼睛:“你疯了?老人家刚过世,这事做不得啊!”

王大哥不太明白为什么不能亲热,于是老家二叔坐下来给他讲了一个古代的故事。

在古代特别是唐代,还有个叫《唐律疏议》的律法明确规定:在父母丧期,如果生了孩子,得被流放一年。

大家都知道,流放在古代可是大事儿,这就像现在的有期徒刑差不多。

为什么生个孩子就会遭到这么严厉的处罚呢?

因为夫妻亲热这种事本来是很私密的,古代法律没法真的去抓夫妻干了啥,而是通过是否有孩子来判断你是否在居丧期内“犯事”了。

只要孩子出生的时间在居丧期内,就可以推断你在禁忌期内怀孕了,证据铁板钉钉,抵赖也没有用。

这种用结果来定罪的方式确实让人觉得古代的法律有点绝。

二叔见王大哥一脸懵,又接着说,其实古代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规定,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从精神层面讲,居丧期要求儿女对父母表达纯粹的孝心。

你在父母刚过世的时候不能心系别的事情,比如夫妻生活,否则那就是大不孝。

古人讲究在丧期要心无旁骛,专注于哀思和祭奠,这才符合孝道。

从身体心理层面考虑,丧事繁琐杂乱,奔波劳累,身体状况自然不是最佳时期。

如果在这期间还因为房事怎生个孩子,对自己健康和未来的孩子健康都不好。

这么看来,禁房事的规定,也有一定的道理。

二叔讲得头头是道,王大哥也开始慢慢明白。

接下来,二叔把《唐律疏议》的具体规定拉出来细细讲解。

原来,所谓的“居丧生子罪”,不仅仅是看孩子出生的时间。

法律还规定,如果父母去世之前已经怀孕,那么即使孩子在丧期内出生也没事。

如果是丧期内怀孕,哪怕孩子在丧期外出生,依旧算是触犯法律。

这个设定真是把可能出现的漏洞都堵住了。

有人可能会怀疑,早产或晚产的情况怎么办?

这真是无影无踪,人证无凭。

唐代的法律相当严格,一切按照既定月份算,早晚个把月自认倒霉。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古代那么多人谈丧色变,害怕的不是丧事本身,而是那一系列的繁文缛节,慎而又慎。

后来,王大哥从二叔那里还知道,所谓的居丧期在古代并不是按照整整三年来算,具体是27个月。

这个时间怎么算呢?

按《仪礼》和《礼记》的设定,前25个月是居丧的正期,之后会举行“大祥”仪式,再过一个月举行“禫祭”,也就是最后的除丧仪式。

至此,居丧完全结束。

唐代的这些礼仪,法律上也执行得很严格。

不仅这些,有趣的是《清通礼》的规定还提到很多细节问题。

比如,居丧期间不能剃头剃须,百日以后才能剃。

还提到当官的要辞官回家守丧,读书人不得参加考试,不能饮酒吃肉,不得参与喜事等等。

更加严格的是,居丧期间,男性不得进内房,也就是说不能和妻妾同房,这实质上就是禁房事。

为什么这样规定?

自然是为了防止一切有违孝道的行为发生。

听完二叔的话,王大哥终于明白,古代确实有很多规矩,这些规矩有的看似繁琐,有的却也有其道理。

即便这些规定放到今天来看,可能大多数人已经不再遵循,但它背后所传递的孝道和对长辈的尊重,却是一种文化的积淀。

现代社会虽不再讲究那么多,但对父母长辈的孝敬之心,我们依然应当保留和发扬。

在忙碌和压力中,我们应当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够完成自己对已故长辈的承诺,又不至于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健康。

这也许正是古代那一系列规矩和规定的宗旨。

在这样的理解下,我们能够更好地面对丧事的繁琐,也能够在传承文化中找到新的生活方式。

王大哥感激地对二叔点点头,心里顿时轻松了许多。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也不禁感叹,每一个文化背后都藏着许许多多的故事和智慧,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和传承。

做事,也要像王大哥一样,放下急躁与焦虑,轻松上路。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文化灵感库

文化灵感库

欢迎关注!汇聚文化灵感,激发创作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