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赛马”

秦朔朋友圈 5天前 阅读数 4 #推荐

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苏州高新区”),作为苏州两大新城,双星竞速,争先恐后,犹如“赛马”。

放眼全国,像它们一样高水平、高质量的“赛马”并不多见,而最大赢家,当属苏州。

同一天加码抢人

近日,江苏人口零增长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

据江苏3月15日发布的最新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江苏省常住人口8526万人,与上年末持平,为近年来首现零增长。

出现这一状况,省会南京需要加大马力,有“最强地级市”之称的苏州也需要加大马力,但其实,“抢人”早已是一种共识。

江苏统计公报发布的前一天,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同一天发布相关政策,加码抢人。

从苏州工业园区来看,截至2024年末,园区大专及以上人才总量近54万人,人才密度达59.0%,较上年上涨2.6个百分点。

3月14日发布的《“园梦未来”苏州工业园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行动计划(2025-2027)》表明要继续抢人。

这份计划明确提出,到2027年新增青年人才20万名以上、新增在苏高校毕业生园区就业人数3万名以上,并聚焦就业服务、见习实习、就业保障、创业支持、创新支持、安居保障、子女教育服务以及线上服务总入口等多个维度。

值得注意的是,这套政策支持体系很有层次。

首先,就业服务方面“门槛”较低——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若符合条件,去园区求职时不仅能领取最高2000元的一次性面试交通补贴,还可免费入住青年人才驿站长达14天,并获青年消费体验礼包。

而且,见习、实习环节均有补贴——每年提供不少于2000个见习岗位,见习基地按当地最低月工资标准发放补贴,对于见习期满留用的学员,给予2000元额外就业补贴。实习补贴中,本科生每月800元,研究生每月1000元,特定高校的研究生更可提升至每月2000元。

第三,对于创新提供高规格支持——对产业链重点企业引进的顶尖青年人才,可直接认定金鸡湖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一次性给予100万元综合补贴。

同时,对游戏动漫、数字文娱、新媒体、短视频直播、网络视听、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重点企业引进的青年人才,优先推荐申报金鸡湖文化人才和上级宣传文化人才计划,最高给予100万元的人才综合奖励。

而从苏州高新区来看,截至2024年末,区内各类人才总量达33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5.3万人。它还定了一个“小目标”,3年内,将力争新引进各类创新型人才15万人以上。

3月14日,高新区发布人才房票补贴政策,符合条件者可获得7万至200万元不等的购房补贴。

和苏州工业园区上述政策一样,这套补贴政策也颇有层次:无论是在本区申报入选区级及以上人才计划的,还是在本区就业创业的全日制大专(高级工)及以上人才,甚至是意向来(留)苏州工作的全日制大专及以上在校生,都有机会申请。

补贴标准按人才层次划分,区顶尖人才(团队)最高200万元,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含在校生)25万元,全日制本科生(含在校生)10万元,全日制大专生(含在校生)7万元等。同时,在购房和贷款方面还有优惠政策。

注明“含在校生”,政策辐射范围又扩大了一些。

就同日发布的政策来说,苏州工业园区成体系,苏州高新区有侧重,都是从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因而各具吸引力。

一同竞逐人工智能产业

吸引人才,目的是为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提供支撑。

这也是两大新城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苏州工业园区来看,其成立于1994年5月,数月后,首批外资项目签约,包括韩国三星、美国BD、日本百佳等14个项目,总投资8.7亿美元。

此后30年,苏州工业园区实现3个“超万亿”———累计实现税收1.09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万亿元、进出口总额1.54万亿美元。

从苏州高新区来看,其于1990年启动开发,30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十年,累计引进外资项目达1500多个,外商投资总额200亿美元,主要经济指标均列全国高新区前三位;第二个十年,GDP突破800亿元大关,工业总产值突破2500亿元大关;第三个十年,累计引进“中字头”“国字号”等科研院所上百家。

苏州两大新城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此同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城发展的重中之重。

其中,人工智能产业深受重视。

早在2017年,苏州工业园区就成为全国首个明确提出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并出台专门政策予以鼓励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9年,苏州市政府发布《苏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整合人工智能产业的优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将苏州市打造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创业高地。

影响更大的是,2021年,苏州市开始根据各区优势进行创新引导。

这一年,苏州市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根据《苏州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苏州试验区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核心先导区,着手构建“十全十美”产业发展格局。

拆解“十全十美”,便能体会到苏州“赛马”的意味。

具体而言,苏州麾下,姑苏区聚焦智慧文旅、数字消费,吴中区聚焦机器人+人工智能,吴江区聚焦算力产业、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昆山市聚焦先进计算、智能制造等。

苏州工业园区聚焦大模型、工业软件、机器视觉、语言计算、具身智能,苏州高新区则聚焦机器视觉、智能医学工程。

对于“赛马”,今年2月,《苏州新闻》发文直呼:“苏州‘十小虎’向来善于抢抓机遇,勇争第一,在AI发展浪潮中更是你追我赶。”

再细看两大新城的分工,“赛马”意味也够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都要聚焦机器视觉。

这是因为,在机器视觉领域,二者都聚集了多家领先企业和研发机构:前者有基恩士、康耐视、西克、国科数据等,主要依托外资和成熟产业链,聚焦高端应用;

后者有天准科技、长光华芯、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等,主要侧重国产技术突破与标准制定,培育本土企业成为行业标杆。

苏州两大新城在机器视觉领域的布局逻辑,其实大致上延续了两大新城整体的发展模式,这不是孤立、割裂的,而是在苏州全局规划中协同发展,和其他“小虎”一同发力,竞逐人工智能产业。

锚定前沿产业,内部赛马,协同发展,苏州收获颇丰。

据《苏州新闻》报道,经初步统计,苏州聚集人工智能核心企业667家,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超2100家,2024年,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营收2362亿元,增长超20%。

另外,《中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指数报告(2023-2024显示,苏州是跻身前五的唯一地级城市,且在前五城市中,优势人工智能企业比例唯一超过60%。

不要低估苏州

1992年,李光耀考察苏州,回程时,问了时任苏州市市长章新胜一个问题。

章新胜回忆:“那我就送他(李光耀 )到站台。他噔噔噔三步上了火车,没想到,刚一转身又噔噔噔三步退下火车,(问)苏州有机场吗?”

章新胜来不及细想,直接回答:“苏州到虹桥机场是60公里。”李光耀应了一声,转过身像是有所思考,接着又上了火车。

苏州没有民航机场,没有“劝退”李光耀,中新合作拉开序幕。这些年,苏州工业园区从起步到快跑,成就了3个“超万亿”的传奇,也推动苏州不断登高。

如今,大力投入前沿产业的苏州工业园区正在重塑自身,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释放更强劲的发展动能。

一同“赛马”的苏州高新区亦是如此。

整体看,苏州已初步形成涵盖人工智能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完整产业链,正在加速AI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打造多方共赢的产业生态。

背后的“底气”是,2024年,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4.7万亿元,拥有1.4万家规上工业企业、6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覆盖35个大类、171个中类、516个小类,较发达、完备的工业体系为人工智能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

进一步来说,“AI+制造业”蕴含着产业跃迁的星辰大海。

这样的苏州,谁能低估?

—— · END · ——

No.6309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西门忘我

作者简介:前媒体人,现自由撰稿人。

参考资料:商业就是这样,《城市就是这样08| 苏州的两大新城之争》;苏州新闻,《苏州,凭什么“AI”了?》;证券日报,《两大国家级开发区“放大招”抢人才 最高补贴200万元!》;奔流财经社,《苏州人形机器人“外出打工”的背后,是最强的市的一场AI突围》。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欢迎点 看【 秦朔 朋友圈视频号】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秦朔朋友圈

秦朔朋友圈

中国著名媒体人、财经观察家秦朔牵头创立的新媒体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