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贺子珍秘密瞻仰毛主席遗体,伸手摸水晶棺,工作人员:不能碰
1979年秋天,毛主席纪念堂迎来了一位挺特别的客人,她就是毛主席曾经的第二任伴侣,贺子珍。
贺子珍头一回来到北京,她心里最惦记的就是去看看毛主席的遗体。她一直有个心病,就是毛主席走的时候,她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贺子珍这次出门是悄悄进行的,她送的花圈上也没留名。到了纪念馆,她本想去摸摸毛主席的水晶棺,结果被工作人员拦下:“别碰哦!”
咱们心里都挺纳闷,为啥贺子珍,作为毛主席明媒正娶的妻子,却没能在毛主席身边,甚至还得偷偷摸摸地去纪念堂看他最后一眼呢?这背后,到底有啥咱们不知道的事儿啊?
【初识的浪漫】
1909年9月,江西永新县正值桂花盛开的时候,有个小女孩来到了这个世界。看着她那圆嘟嘟、粉嫩嫩的小脸蛋,父母满心欢喜,就给她起了个亲昵的小名,叫桂圆。
这个女孩儿叫贺子珍,她是家里的老大,从小脾气就硬,特别有自己的想法。而且长得漂亮,在永新这块地方挺出名,大家都叫她“永新的一朵花”。
1927年那会儿,18岁的贺子珍为了逃避国民党的追捕,跟着她哥哥贺敏跑上了井冈山。到了那儿,她就成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头一位女战士。
就是在这儿,年轻的贺子珍遇到了她一生中最美好的爱情。过了好多年,她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遇见那个人时的点点滴滴。
高高瘦瘦,皮肤黝黑,浑身透着累和疲倦,这是贺子珍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时的印象。可当他望过来,她一下就被那双明亮得像星星一样的眼睛迷住了。说不定爱情就是在那会儿悄悄萌芽的,只是当时的她还没意识到呢。
那毛主席这边咋样呢?他一看井冈山上居然藏着这么位年轻的女共产党员,心里头也是咯噔一下。在那个乱糟糟的年代,能鼓起勇气摆脱家里的束缚,投身革命,对于这样的姑娘,他打心底里佩服得五体投地。
就这样,因为有着一样的理想,毛主席和贺子珍在井冈山上碰到了。没多久,他们就变成了一起奋斗的好搭档,后来又变成了啥都能聊的贴心知己。
这会儿,爱情对他们来说还遥不可及。毛主席心里依然惦记着老婆杨开慧,而贺子珍呢,也老想着自己的初恋。虽说他们俩天天见面,但关系就像君子之交,淡得跟水一样。
但是,在战争年代,革命的路子可不好走,谁都不知道,是死神还是明天会先敲门,管你是谁都一样。
贺子珍听到心上人遭遇不幸的消息,心里难过极了,她默默把自己关在屋里,好长时间都不愿意出来。
得知这事后,毛主席心里挺不是滋味。那晚忙完工作,他悄悄走到贺子珍窗前,轻轻敲了敲窗,用很温柔的声音安慰她,还跟她分享了自己的难过事。他说,不久前,他也刚得知妻子牺牲的消息。
“革命嘛,总得有人付出。咱们还活着的人,就得接着往前走,别让他们的牺牲白费了!”毛主席这话是对贺子珍讲的,其实也是在提醒自己。
有了毛主席的耐心开导和鼓励,贺子珍慢慢从悲伤中走了出来,又开始忙起工作。因为有过相似的经历,他俩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亲近了……
就这么着,甜蜜的爱情悄悄萌芽了,身边的朋友也使劲地帮忙推波助澜,一段佳话就这么诞生了。
1928年5月,亲朋好友都来道喜,毛主席和贺子珍在井冈山办了个简单又喜庆的婚礼。他们俩眼神交汇,手紧紧拉在一起,心里头满满的都是对彼此的真心实意。
结婚后,贺子珍没像老时候的女人那样,整天围着家转,她选择和毛主席一起往前走。他们不光是感情好的两口子,更是一起经历过风风雨雨的革命好伙伴。
【再会的无奈】
和贺子珍一起走过的日子,正是中国革命特别不容易的那阵子,也是毛主席在政治上碰到最大难关的时候。聊起那段经历,毛主席心里挺不是滋味,他说:“那些年,她跟我一起吃了不少苦,她是对我最好的那个女人!”
对贺子珍而言,那段时光是她人生里最闪耀的日子。不论是井冈山上那些难熬的斗争日子,还是长征路上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惊险,那些疼痛和磨难里头,都藏着满满的希望和活力。更别提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并肩作战,这些苦楚又算哪门子的苦呢?
1936年,李敏的降生给贺子珍带来了期盼已久的幸福时光。那时候,革命的风浪慢慢平息下来,他们一家三口也终于能团圆了。在凤凰山脚下的吴家窑,他们住进了一个简陋却充满温情的窑洞,那里成了他们最温馨的小窝。
然而,期盼中的幸福迟迟未来。谁也没想到,平时恩爱满满的贺子珍和毛主席之间,竟然闹起了别扭。两人的感情渐渐有了裂痕,而且越闹越大,最后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说起来,这事儿双方可能都有不对的地方。那时候,毛主席正忙着往上升,工作多得要命,根本顾不上留意妻子的心情。而贺子珍呢,她又是个特别要强、性格倔的人,根本受不了丈夫的忽视和冷淡。
1937年冬天,贺子珍怀着孩子,硬着心肠和女儿说了再见。她没听丈夫的劝说,铁了心要坐上那趟去苏联的火车。
在苏联的日子,其实挺艰难的,钱不够花,儿子还早早离开了人世,这些事儿让她特别想念以前的好日子。她心里头那个急啊,就想着赶紧回家,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家竟然回不去了。
1939年那秋天,贺子珍收到了一封从北京寄来的告别信,这信一下子把她心里那点念想全给打碎了。原来啊,这么久的等待,早把从前的那份情给磨没了,最后只剩下冷冰冰的一片。
秋天一到,树叶就开始飘落,贺子珍的那份幸福啊,就定格在了那个金黄色的季节里。
到了1947年,多亏了朋友的帮忙,贺子珍终于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看着眼前的山山水水,一切都没变,但人事已非,心里不由得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悲伤,深深地扎进了她的心窝。
不过贺子珍没被现实击垮,那个以前拿着双枪、骑马飞奔的女中豪杰,心里依旧有着那份骄傲和自尊。面对残酷的现实,她决定坦然接受。
十多年的深厚感情,哪能说没就没了呢?不光是贺子珍,毛主席心里也一直惦记着。虽然事情已成这样,但他们还是希望能再见上一面。
1959年,毛主席特别安排了一下,让贺子珍和他悄悄在庐山见了个面。
多年未见,这回一碰面,啥话没说眼泪就先掉下来了……
毛主席有些感慨地问:“你那时候,咋就决定离开了呢?”
贺子珍叹了口气,实话实说:“唉,都怪我那时候太年轻,太不懂事了!”
那些以前的误会,在后来好不容易得到的解释里,慢慢就放下了。可再见面时的那种没办法改变的情况,却成了他们心里永远的痛。
【永别的凄凉】
跟贺子珍在庐山碰面后,她心里头那疙瘩总算是解开了。她下定了决心,要把以前的那些事儿都搁到一边,不去想了,打算试着迈开步子,好好过自己的新生活。
有了女儿李敏的陪在身边和鼓励,贺子珍好像真的把过去的事儿放下了。她现在不怎么提那些老黄历了,而是使劲儿让自己跟上这个新时代。晚年的她,过得挺安逸,看上去特别平和、慈祥。
都说“年纪越大越健忘,唯独相思忘不了”,1976年那会儿,贺子珍一听到毛主席去世的消息,心里头积压的伤心事儿一下子全爆发出来了。她连着哭了好几天,就好像把一辈子的眼泪都流干了似的。
那时候,贺子珍心里头多盼着能去北京啊,她想亲自送毛主席走完这辈子最后一趟路。可现实太狠心了,愣是没让她如愿。眼看着要跟爱人阴阳相隔,她心里头那个苦啊,孤单又没法子。
1979年,一切风波都平息了之后,党中央特地派人把贺子珍接到了北京来。
贺子珍头一回来到北京,她心心念念的这个地方,梦里不知来过多少回,可如今,那个让她日思夜想的人却已不在人世,这真是人生的一大憾事啊。为了让老妈心里好受点,李敏两口子决定带着她去毛主席纪念堂瞅瞅。
那是一个天气凉爽、秋高气爽的好日子,贺子珍坐着轮椅,在女儿女婿的陪同下,悄悄地来到了毛主席纪念堂。他们没跟工作人员透露自己的特别身份,就连带的花圈上,也只是简单地写着“革命战友”四个字。
一踏进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尊洁白的汉白玉毛主席雕像。按照贺子珍的意思,李敏夫妇小心地把母亲用心准备的心形花圈摆在了雕像前。贺子珍自己呢,就静静地盯着雕像看,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什么。
过了一会儿,贺子珍才缓过神来,他们俩一起走进了瞻仰厅。一看到放着毛主席遗体的那个透明棺材,贺子珍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再也憋不住了,眼泪哗哗地往下流,手也不由自主地往那棺材上伸。
这一突如其来的举动把在场的人都吓了一跳,工作人员赶紧跑上前来阻拦,着急地说:“按规矩来,这东西可不能随便碰!”
贺子珍乖乖地把手收了回来,满眼不舍地望着躺在水晶棺里的丈夫。在她心里,那个离她这么近的丈夫,就好像只是睡着了一样。没错,他实在是太累了,这下终于能安心地睡个大觉了。
贺子珍心里头不由得翻起了旧账,回想起跟毛主席一起度过的那些日子,那些画面历历在目,就像是刚刚才经历过的一样……
参观时,贺子珍一直沉默不语,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默默地和昔日的爱人做着最后的道别。尽管没能在他临终前相见,但这次,也是最后一次,她能静静地、仔仔细细地看看他。
走出毛主席纪念堂,贺子珍默默擦去眼角的泪水,她抬起头望向远方,那片土地是毛主席倾尽一生心血的地方,也是她和所有革命战士愿意用生命去捍卫的家园。
1984年4月19号,贺子珍在上海华东医院安静地离开了人世,她这一生,安安静静地就走到了尽头,身边没什么人陪伴。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