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下饺子”一样造航母是为了什么?大家都想简单了

南斋孤风中 19小时前 阅读数 29 #历史

中国航母建造,一看就明白,这是按部就班、稳扎稳打的节奏。

就像农村盖房子,不急不躁,一步一个脚印地来。

我们来看看这个清晰的时间表:

2012年9月,辽宁舰正式服役(这是买来改的苏联航母)。

2017年4月,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下水。

2022年6月,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

瞧这规律,几乎就是掐着表来的,稳稳的五年一艘。

按这个节奏,2027年我们可能会看到第四艘航母下水。

而2032年,可能迎来中国首艘核动力航母。

但这里有个大实话必须说:

中国这个五年一艘的节奏,绝不是因为赶速度,而是一种战略选择。

是一种战略选择

咱们来看看中国的造船实力。

2023年,中国造船完工量达到423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49%,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

简单说,全球每造两艘大船,就有一艘出自中国船厂。

大连造船厂和江南造船厂,这两家建造过航母的厂子,都不是一般的厂。

大连造船厂,曾创下90天建成一艘30万吨超大型油轮的世界纪录。

要知道,山东舰满载排水量也就7万吨左右,核动力航母可能也就10万吨级。

从吨位上看,这些厂子的实力绰绰有余。

历史上看,美国在二战期间创造了造船奇迹。

从珍珠港事件后到战争结束,美国建造了151艘航空母舰(包括大量小型护航航母)。

在紧急时期,某些护航航母从龙骨铺设到服役只用了不到4个月时间。

再看苏联,在上世纪70-80年代,基辅级航母的建造周期基本是4年,差不多每两年下水一艘。

那为什么。中国保持五年一艘的节奏?

这是因为航母不仅是一个大铁壳子,还需要配套的作战体系、训练体系和保障体系。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航母需要舰载机、需要护航舰艇、需要补给船、需要训练有素的飞行员。

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搞定的。

不求快,但求精,不求数量多,但求质量高。

如果真到了需要的时候,中国完全可以加快节奏。

二战时,美国能够在短时间内大量生产航母,正是因为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完善的供应链。

今天的中国,在这方面的条件比二战时的美国只强不弱。

古人常说:“藏粮于技”。

中国的航母建造也是这个道理——能力藏着,需要时才亮出来。

现在的五年一艘,更像是在稳步积累经验,为将来可能的加速生产打基础。

简而言之,中国目前的航母建造节奏,是一种战略选择,而不是能力极限。

这就像一个长跑运动员,保持均匀节奏,留有余力,才能在关键时刻加速冲刺。

深一层的原因

强龙不压地头蛇。

但在大海上,没有“地头蛇”这一说。

只有谁的船大、谁的炮多、谁的技术好。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要加速发展航母力量。

我们先来看看现实情况。

中国海军如今是实打实的“世界第二海军”。

截至2023年底,中国海军有战舰370多艘,总吨位超过220万吨,仅次于美国海军。

但单纯比数量没啥意思,关键是理解海战的特殊性。

陆地战争和海战有什么不同?

我们先说个大家都明白的道理:

在陆地上打仗,地形就是天然的“帮手”。

古代中国打仗,经常用“险隘”、“关口”、“峡谷”来设伏兵、挡敌军。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诸葛亮在街亭摆下“八卦阵”,利用地形迷惑敌人。

就连现代战争,也讲究“山地作战”、“城市巷战”、“丛林战”等各种战术。

但海战完全不同。

“大海都是平的。”

在茫茫大海上,没有山可躲,没有沟可藏,更没有城墙可守。

双方见面就是一个结果——谁的船多、谁的炮大、谁的技术好,谁就赢。

历史上有很多例子。

1592年的壬辰倭乱中,朝鲜陆军节节败退,但李舜臣将军的水师却能以少胜多,击败日本舰队。

为什么?

因为陆地上朝鲜军队可以被包抄、被迂回。

但在海上,李舜臣的“龟船”技术占优,直接硬碰硬就赢了。

再看看二战时的太平洋战争。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军在陆地上节节败退,菲律宾、关岛相继沦陷。

但1942年中途岛海战后,美国凭借航母优势扭转局势。

海战就是这么直接,谁的航母多、谁的舰载机强,谁就掌握制海权。

山高路远有险阻,大海一马平川无遮拦。

中国历史上,长城可以挡住游牧民族,崇山峻岭可以阻敌进攻。

但在海上,从青岛到冲绳,从上海到马尼拉,没有任何自然屏障可以依靠。

中国的历史教训尤其深刻。

鸦片战争,当时的清朝在陆地上还能抵抗一下,但在海上却完全不是英国军舰的对手。

1841年,英国舰队直接开进珠江,对着广州城就是一顿炮轰,清军毫无招架之力。

为啥?

就因为在大海上没地方躲,只能硬碰硬,而清朝的木帆船哪是英国铁甲舰的对手?

再看甲午战争。

北洋水师,虽然花大价钱从国外买了不少新式军舰。

但训练不足、指挥不统一,结果在黄海海战中被日本舰队打得七零八落。

丁汝昌当时想用“聚而不战”的战术,就是不与日本舰队正面交锋。

但在大海上,这种战术根本行不通。

最后还是变成了两支舰队的硬碰硬,结果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海战就是这么残酷,不是一两条好船就能赢,而是要全方位的实力对比。

航母,表面上看是一艘大船。

背后却是整个国家工业、科技和军事体系的综合体现。

中国加速发展航母,不仅是为了造几艘大船,更是在打造一整套海上作战体系。

美国海军上将马汉,早在19世纪就提出: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财富;谁控制了世界财富,谁就控制了世界本身。”

这话一点不假。

中国如今60%以上的贸易依靠海运,石油进口更是90%走海路。

没有强大海军,这些海上生命线就没有保障。

中国之所以这么快速度发展航母,就是吸取了历史教训:

在大海这个“平原”上作战,没有取巧的余地,只有实打实的较量。

所以,要么强,要么挨打,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了能与当时海上霸主抗衡的力量,才能真正保障自己的海上权益。

17世纪的荷兰、18世纪的法国、19世纪的德国都是如此。

当他们的海军力量足以与英国“掰手腕”时,英国也不得不尊重他们的海上利益。

国际局势所迫

再看看当前的国际局势。

美国提出“印太战略”,组建“四方安全对话”,拉拢各国对中国进行海上围堵;

南海问题上,菲律宾、越南等国不断挑起争端;

台海局势时不时紧张起来。

这些挑战,几乎都来自海上方向。

“打狼要用打狼的棍子。”

在今天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建设海军的目标很明确——有一支能在正面交锋中不落下风的海上力量。

这不是什么好大喜功,而是形势所迫。

现在,不是说中国要全面超越美国海军,而是在关键海域(特别是中国周边海域)拥有不被压制的能力。

权益,也是要靠实力来保障的。

中国建设强大海军的目标,说到底就是一句话:

不是要称霸海洋,而是不让别人称霸我们家门口的海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南斋孤风中

南斋孤风中

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