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谋士偏爱献上中下三策?多策的门道与智慧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主公面临难题,谋士们掐指一算,献上上中下三策。为啥谋士不直接给出一个最佳方案,而是偏爱搞这上中下的 “套餐” 呢?今天咱就来唠唠这背后的缘由。
就拿刘备入川这事来说吧。当时,刘备受邀防守葭萌关,心里却惦记着吞并蜀地,可一直找不到机会,正进退两难呢。这时,“凤雏” 庞统站了出来,献上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直接撕破脸,派精兵奇袭成都,打刘璋一个措手不及,一举拿下蜀地;中策是假装要回荆州,趁益州大将杨怀、高沛放松警惕时,将他们擒获,收编部队后再向成都进发;下策则是老老实实回荆州,等发展壮大了,再光明正大地来攻打益州。最后刘备选了中策,一步步攻破刘璋的防线,成功占领益州,为蜀国基业打下基础。你瞧,这上中下三策,给了刘备充分的选择空间。
从谋士的角度来看,献上中下三策,好处可不少。首先,这是为了照顾到各方利益。在一个集团里,主公要达成目标,得靠下面各个 “小团体” 去执行,这些 “小团体” 虽然依附于主公,但他们也有自己的诉求。谋士提出的策略,很难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所以给出上中下三策,让主公综合权衡,做出最符合整体利益的选择。就说明朝的海禁政策,全面放开、全面禁止、开放通商口岸,这三种政策其实就相当于上中下三策,不同的政策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利益。
其次,谋士得考虑主公的决心和实际情况。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有多种办法,每个办法的代价、风险、收益都不一样。谋士的职责是为主公提供权衡利弊的思路,而不是替主公做决定。像刘备,他一直以仁义著称,做事讲究名声,庞统提出的上策虽然成本低、速度快,但太激进,不符合刘备的行事风格,所以刘备果断放弃。要是换了曹操,以他的性格,可能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上策。所以说,谋士提出多种方案,就是让主公根据自己的判断和集团的实力,做出最适合的决策。
再者,献上中下三策也是谋士的一种自保之道。一个建议可能让谋士飞黄腾达,也可能让他万劫不复。给出多个选择,就相当于给自己留了后路。就算主公选的方案最后失败了,谋士也能说自己已经把利弊分析清楚了,责任不完全在自己。比如袁绍的谋士郭图,多次给出不当建议,导致袁绍失利,但因为有多种选择,袁绍也不能完全把责任归咎于他。而田丰,智谋虽高,却只提出 “派兵袭扰,拖垮曹操” 这一个计谋,让袁绍没得选,最后不仅不被采纳,还落得悲惨下场。
另外,从心理学角度看,给主公多个选择,能让主公更有参与感。当主公自己做出决策并成功时,会觉得这是自己英明决断的结果,对谋士也会更加信任;就算失败了,也不会太责怪谋士。像杨玄感起兵时,李密给出上中下三策,杨玄感觉得李密说的下策才是上策,于是选择南攻洛阳,虽然最后兵败被杀,但这是他自己的决策。
而且,谋士提出的中策往往值得关注。中策通常是一种平衡的选择,既考虑了军事上的可行性,又顾及了政治影响等方面。比如庞统给刘备的中策,既能削弱刘璋的力量,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全刘备的名声,还能让刘备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后方基地。李密给杨玄感的中策 “西入长安,控制潼关,以关中为根据地起兵”,也是非常合理的,关中易守难攻,资源丰富,能为起兵提供良好的基础。
这么看来,谋士们献上中下三策,可不是故弄玄虚,而是蕴含着大大的智慧。他们通过提供多种选择,既为主公考虑了各种情况,又巧妙地保护了自己,还能激发主公的参与感。各位朋友,要是觉得这文章有意思,就请动动发财的小手点赞关注吧,保准您财运亨通,好运连连!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