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新能源产业“风光”无限
“绿能工地”掀热潮
起势定胜势。一开年,通山新能源项目建设一片火热。
3月10日,通山抽水蓄能电站施工现场机械轰鸣。通风兼安全洞内及其附近,34名工人施工正酣,有的正在540米深处与复杂地质鏖战,有的正在洞口处与高边坡战斗。
技术负责人袁小勇站在三维地质模型前解释:“这里岩层从Ⅲ类到Ⅴ类反复交错,局部洞段渗水较多,就像在‘豆腐块里打隧道’。”
项目团队引入TSP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精准预判断层位置;采用“短进尺、弱爆破”工法,日掘进速度控制在4米左右。
电站利用上下库494米落差发电,总装机容量140万千瓦,满发1小时电量可以让1000个家庭使用1年。
项目工程处负责人胡栋指着沙盘演示:“上库容850万立方米,下库容840万立方米,夜间用电低谷时抽水蓄能,白天高峰时放水发电,如同巨型‘绿色充电宝’。”
2031年全部投产后,该电站每年可替代53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139.8万吨,相当于种植7.8万公顷森林。深夜的指挥部灯火通明,技术组正在优化混凝土配比——将粉煤灰掺量提升至35%,既降低水化热又减少工业固废。
50公里外的黄荆口水库工地,8台挖掘机等机械和60余名工人正在进行“清基大会战”。坝基处,工人陈师傅手持风镐破除坚硬基岩:“这石头硬度超莫氏7级,每天要换3组钻头。”导流隧洞内,混凝土喷浆机器人挥舞机械臂,将初衬厚度误差控制在±2厘米内。
项目法人王文绍透露:“导流隧洞全面贯通已经过水,坝堤开挖已经到了河床,临建设施已经全面建好,具备了生产碾压混凝土的条件。”建成后的水库不仅解决通山县城及周边乡镇32万人口的饮水保障问题,还将保障下游5万亩农田灌溉。大幕山抽水蓄能电站、黄荆口水库等省级重点项目正在加快推进,还有正在谋划的能源项目9个、装机规模724.8万千瓦,概算总投资1124亿元。
大建设的背后是因绿而行——通山抓住了国家鼓励节能、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契机。根据相关规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的消费占比要达到25%,到2060年要达到80%,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大投入的背后是靠绿而兴——通山立足当地良好地理条件,充分发掘光伏电、水电和抽蓄储能电等清洁能源。据目前探明的情况,可开发利用的风光水电能源总规模约10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蕴藏量约140万千瓦。
未来,9个能源项目全部建成后,通山新能源产业装机规模将达到千万千瓦级,一个新型绿色能源基地正呼之欲出。
“阳光经济”富乡村
能源转财源。阡陌间,通山新能源点亮了乡村。
在大畈镇光伏基地,53.8万块深蓝光伏板沿山势起伏,宛如波浪。无人机视角下,170MWp的矩阵每年输送1.79亿度绿电,可满足12万户家庭用电。技术员手持红外热像仪巡检:“温度异常板子会显红色,就像给光伏板做‘CT检查’。”
在九宫山镇800亩渔光互补项目里,光伏板间距4米的设计别有深意。养殖户划着小船投喂鱼苗:“上层发电、下层养鱼,每亩增收3000元,这才是‘阳光事业’”
这份“阳光事业”在燕厦乡理畈村有着更生动的展示。
理畈村光伏站长邓龙杰笑称:“新能源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更改善了村里的生活。”
原来,邓龙杰从湖北电力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后,先是外出务工,但常为照顾不到家里的父母而牵挂。理畈光伏站2016年建成落户后,他成功应聘站长,管理着2000亩荒山上建起的光伏发电基地。
不止邓龙杰受惠。2018年,村民邓交国拉起六七十人,成立了交国劳务公司,一起在光伏站务工。“每年割草需600到700个人工,清洗光伏板300个人工,大伙儿一年可挣20万元工资。”
村民除了务工拿薪金,村民的荒山流转给光伏站架设光伏基地,每年还有亩平30元的租金,过去深受茅山山火危害的村民们拍手欢呼:“像这样的企业,多引进几个就好了。”
“我们这样4万多人的小镇每年用电量在1200万度左右,这个电站每年发电1亿度,自从电站落户后,我们镇里再也没有停过电。”燕厦乡党委委员、副乡长陈绪志介绍。
群众受益是因为,通山县委县政府开阔视野,创新发展思路,一体化推进“核蓄风光储”,建设千万千瓦级新型能源之都。
百姓受惠是因为,通山新能源每个项目都设有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服务“保姆”,全时段、全流程服务项目建设发展。
通山县发改局负责人介绍,全县已建成光伏项目装机规模为43.2万千瓦,在建光伏项目装机规模为42.1万千瓦。所到之处,点亮了乡村,带动了务工,带好了交通,搞活了一方经济。
“追风逐日”再冲锋
一片火热中,一派红火时,通山对发展新能源有着更高期待。
通山县能源产业发展布局图和地形图显示,该县6大流域蕴含丰富的水能资源,山地条件具备建设抽蓄电站的基础较好,年均日照1800小时属湖北较高值区。“国家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目标(2030年25%)是我们的冲锋号。”通山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正在编制的《“十五五”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说。
如何让蓝图成为现实,通山在探索实践中发现——新能源发展还有“三个不够”。
电网建设与清洁能源基地建设不够匹配。当前通山虽能满足清洁能源输送和消纳的需求,但随着新能源装机逐年快速增长,电网建设升级进度明显落后于新能源项目建设进度。
储能调峰与清洁能源发展需求不够同步。风电、光伏电是随机性、间歇性能源,但通山没有大型储能设施和一级调峰电源。
产业链条与清洁能源基地要求不够相称。通山清洁能源产业以能源转化为主,缺少以光伏和风机组件、电池等为主的上游制造业,产业链条较短,产业体系尚不健全。
突破掣肘,通山县今年出台了《绿色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
让电网更畅通。通山县将在3年内建成网架坚强、分区清晰的主干电网,新建220千伏闯王变电站1座、新建110千伏沙堤变电站1座。
让调峰更有力。通山将在3年里探索储能应用商业模式,建设全钒液流储能、铁锌分层液流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新型二氧化碳等先进储能技术应用,并加快推进中广核通山198MW/396MWh集中式储能电站项目落地。
让发展更有序。通山将在3年间加大推广超级快充、移动充电、智能有序充电等新型充换电技术应用,逐步构建“有桩、有序、共建、共享、共治”的充电网络体系。到2027年,力争各类充电桩数量达到2300个以上。
山河作证,征途如虹。当抽蓄电站的机组开始试运行,当第100万块光伏板点亮村庄,通山这座“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正以“追风逐日”的姿态,在新能源赛道上跑出绿色加速度。到2030年,这里将崛起成为中部最大的“风光水储核”一体化能源基地,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咸宁日报记者 甘青 通讯员 李江湖 方盈颖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