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岁倪萍拍母亲节广告,化身“妈妈嘴替”,“国花”容貌却遭吐槽
“这是加特效了吗?”
66岁倪萍化身“倪妈”拍母亲节广告。
广告新颖创意没有被看到,昔日“国花”容貌却遭网友直呼恐怖……

2025年母亲节前夕,某品牌推出了一支以“倪萍”为核心的创意广告。
片中,66岁的倪萍以“妈妈们的嘴替”身份登场,用标志性的幽默口吻玩梗自嘲。

“倪妈说”“你嚼着呢?”“一片好萍”,既贴合产品卖点,又以诙谐方式传递温情。
广告中,她身着大红色衬衫长裙,搭配戏剧化的灯笼袖和贴头皮造型,试图通过夸张的视觉语言强化“母亲”形象的亲和力。

创意团队显然下了功夫。
A4纸“活灵活现”的倪萍形象、微缩场景互动、人物复制粘贴等视觉元素,让广告充满趣味性。
尤其是将产品特性与生活场景结合,像用“酸酸甜甜”关联爱情主题,既自然又富有感染力。

然而,正片发布后,网友的讨论焦点却意外偏离了创意本身,转而聚焦于倪萍的面部状态。
广告中,倪萍的面部状态引发了广泛讨论。
贴头皮造型放大了脸部线条,后期处理虽去除了皱纹和毛孔。
但苹果肌高耸、下巴拉长、鼻孔外翻等细节,让部分观众直呼“像开了恐怖特效”。

有网友调侃其面容“馒化”,甚至认为与赵忠祥、蔡明的风格相似,推测其可能尝试了玻尿酸填充。
甚至还有网友称“像白雪公主后妈”。

事实上,倪萍对容貌变化的回应早有端倪。
2024年底,她在采访中坦言,近年因体重骤减,一年瘦了40斤,导致面部轮廓变化。
而非刻意整容:“太瘦了,造谣!”这一表态曾获网友力挺,认为其坦率真实。

然而,此次广告的“极致修图”似乎放大了公众对中年女性外貌的苛刻审视。
即便如倪萍般资历深厚的艺术家,仍难逃被贴上“医美失败”标签的命运。
从昔日“国花”到“白雪公主后妈”的同时,也流露出中年偶像的困境……

倪萍的职业生涯堪称中国电视史的缩影。
1990年主持首档春晚至今,她以端庄大气的形象、细腻共情的能力,成为几代观众的“国民记忆”。
赵本山曾称她为“梦中情人”,刘晓庆更赞誉其为“国花”,足见她的影响力。

2002年,她更是凭借《美丽的大脚》斩获金鸡奖影后,完成从主持人到演员的华丽转身。
然而,岁月与经历的痕迹始终伴随左右。

为给儿子治病,她淡出荧屏十年,经历三次婚姻、债务危机。
最终在2014年回归央视主持《等着我》,以温情寻亲节目再次打动观众。

后又因综艺《一路繁花》中“犀利毒舌”的表现圈粉年轻人,甚至被赞“比刘晓庆更敢说”。
而此次广告争议,也折射出公众对中年女性形象的双重标准。

一方面,品牌需要倪萍的“国民度”传递温情。
另一方面,市场又难以接受其自然衰老的样貌。

这种矛盾在蔡明、刘晓庆等同期艺人身上同样存在。
当她们尝试通过医美维持“冻龄”时,被批“过度修饰”,若是素颜出镜,则被嘲“老态尽显”。
倪萍的案例,恰是这一社会心态的集中投射。

但不可否认,广告的妆容处理存在争议。
贴头皮造型与过度磨皮,客观上加剧了面部的戏剧化扭曲。
但若因此全盘否定倪萍的专业价值,未免有点不公平。

作为主持人,她以“倪妈”身份玩梗自黑,用“慢语调”消解说教感,恰恰打破了传统母亲节广告的刻板叙事。
这种“不完美”中的真实感,或许比精修海报更贴近中年群体的情感共鸣。

如倪萍在回应整容质疑时所言:“每个人老了都会变样。”
这种坦然,恰是中年群体最珍贵的生命态度。
品牌方若能在创意表达中平衡艺术加工与真实感,或许能成就更具社会意义的传播案例。

毕竟,真正的“暖心广告”,从不需要靠“恐怖特效”博眼球。
从社会视角看,倪萍的遭遇映射了中年女性在职场与审美困境中的普遍焦虑。
当品牌方一边推崇“真实母亲”人设,一边又要求艺人呈现“冻龄状态”。

矛盾的本质是对女性价值的物化。
既要她们承载岁月沉淀的智慧,又渴望她们冻结时光的容颜。
倪萍的争议,或许正是打破这种桎梏的契机。

倪萍的广告争议,远非简单的“美丑之争”。
它折射出公众对衰老的恐惧、对真实的渴望,以及对女性形象的复杂期待。
作为观众,我们或许需要以更包容的心态看待艺人的自然状态。
皱纹与松弛本是岁月馈赠的勋章,而非需要掩藏的“缺陷”。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信息源:
[1].官方媒体 伊利集团 2025.05.08
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