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道垃圾引发邻里大战:门口放垃圾到底算不算 "公共区域侵占"?
5 月 12 日晚七点,小陈刚把当天的厨房垃圾和快递盒捆扎好放在门口,就听见 "砰砰" 的砸门声。开门只见隔壁张阿姨黑着脸指着垃圾袋:"你这垃圾都堆到我家门槛了!楼道是公共区域,不是你家阳台!" 小陈这才注意到,因为门口地砖有点坡度,装着快递盒的垃圾袋确实滑到了两家门框中间的交界处。
"阿姨,我这袋子都扎紧了,明天早上就带走。" 小陈赶紧解释。没想到张阿姨提高了嗓门:"上周三你放的鱼骨头臭水都渗到地上了,保洁拖了三遍都有腥味!你问问全楼谁不知道你家门口是 ' 垃圾中转站 '?" 这话让小陈顿时涨红了脸 —— 她确实有次处理鱼时没扎紧袋口,当时保洁来打扫时说了句 "下次注意",她以为这事就算过去了。
从上门理论到物业投诉:矛盾升级始末双方的争执很快从音量比拼演变成陈年旧账的清算。张阿姨翻出监控截图,显示近一个月内小陈在门口堆放垃圾的时间超过 21 点的记录有 12 次:"你看看,最晚一次放到第二天早上八点半!这期间多少人进出要绕道走?" 小陈则觉得对方小题大做:"谁家没在门口放过垃圾?再说物业费里包含保洁费,放门口不就是等保洁收吗?"
冲突在张阿姨的 "最后通牒" 中达到高潮:"今天不把垃圾清走,我马上打 12345 投诉!" 当晚九点,小区物业经理带着保洁员上门协调,出示了《业主公约》中 "不得在公共区域堆放杂物" 的条款。小陈这才发现,自己一直以为的 "门口 1 米内属于自家范围",实际上在物业图纸里属于公摊面积。
网络热议:公共空间与生活便利的边界在哪?满腹委屈的小陈将监控截图和对话录音发到本地论坛,没想到引发了超过 2 万条评论的热议。支持张阿姨的网友晒出各种 "门口乱象":有邻居在门口堆旧鞋架占了半条走廊,有租户把共享单车停在门口导致老人摔跤,"公共区域不是私人延伸空间,这是基本公德" 的观点获得 1.2 万点赞。
但也有不少年轻家长站在小陈这边:"双职工家庭带娃真的没时间随时下楼丢垃圾,只要密封好不漏水,放门口过夜不算过分吧?" 更有法律博主指出:"《民法典》第 273 条规定业主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关键看是否造成实质妨碍。无异味、无溢出的临时堆放,应给予邻里适当容忍度。"
记者走访多个小区发现,门口暂放垃圾的现象相当普遍。某物业经理透露,他们每月要处理 30 多起类似投诉,矛盾焦点集中在 "堆放时间" 和 "空间占用":"晚上十点前堆放,早上八点前清理,不影响保洁作业的,我们一般协调为主。但长期堆放、影响通行的,必须严格制止。"
律师支招:邻里相处的 "黄金 30 厘米" 原则江苏中虑律师事务所的李律师建议,居民可参照 "黄金 30 厘米" 原则:以自家门框为界,向外延伸 30 厘米内可视为 "过渡空间",但需做到 "三不"—— 不堆放超过 12 小时、不影响他人通行、不产生异味污渍。遇到纠纷时,首先应保留监控、沟通记录等证据,优先通过物业调解,避免激化矛盾。
这场由一袋垃圾引发的风波,本质上是城市化进程中邻里空间边界的一次集体探讨。当商品房让 "远亲不如近邻" 变成 "对门不相识",如何在便利生活与尊重公共空间之间找到平衡,或许需要更多的换位思考:如果我们是早出晚归的上班族,是否愿意多走几步路让楼道更整洁?如果我们是每天出入的邻居,能否用更温和的方式提醒而非指责?
您对 "门口暂放垃圾" 现象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邻里故事。遇到类似问题时,您会选择默默忍受还是主动沟通?一起聊聊那些藏在楼道里的人情冷暖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