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跟风露的营,都是玩剩下的?
露营,大概是近年来“人传人”范围最广的一种迷惑行为艺术。
没人记得露营这把火从何时烧起来的——仿佛是一夜之间,人类就不再稀罕带屋顶的房子,纷纷迷上了五彩小布包。这一“返祖行为”,导致城市里但凡带点绿的地皮都会被占领。如果恰好是可以露营的景区,那景象更是蔚为壮观,最经典的一幕莫过于在去年的武功山上帐篷被大风刮得满天飞,让不少网友误以为是在“放风筝”。

被网友误以为是风筝的帐篷。/新京报我们视频
你跟风露的营,都是玩剩下的?
中国人的“露营瘾”,也不是当代才有的,古人甚至比我们更会玩。
大诗人白居易,就是唐朝著名的露营KOL。自从唐文宗太和三年辞去刑部侍郎一职后,白居易就远离宫廷斗争,沉迷于住在“毡帐”中。毡帐,即为毡制的帐篷,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会把它用作居室或帷幔,后来在唐朝“胡风盛行”时,毡帐就风靡于皇室和官宦之家。
博物学家薛爱华对此亦有记载,他曾在专门研究唐朝社会文化的著作《撒马尔罕的金桃》中提到,一些贵族为了模仿突厥人的习俗,不惜在城市中也搭起了帐篷,忍受很不舒适的生活,其中白居易就是最典型的一个:
“诗人白居易就曾经在自己的庭院里搭了两顶天蓝色的帐篷,他在毡帐中款待宾客,并且不无得意地向他们解释帐篷如何能够对人提供保护,免受冬季寒风之苦。”
白居易还为“毡帐”写过一箩筐的诗,最经典的一首就是在《别毡帐火炉》中,记录自己在大雪天时取暖的场景:
忆昨腊月天,北风三尺雪。
年老不禁寒,夜长安可彻?
赖有青毡帐,风前自张设。
复此红火炉,雪中相暖热。
只言片语间,就能看出大诗人十分享受帐篷内的冬日情趣。
唐朝的露营达人远不止白居易一个,唐太宗的儿子李承乾也是同好,他不仅在皇宫的空地上搭造了一顶地道的突厥帐篷,其本人也穿得像一位真正的突厥可汗,喜欢坐在帐篷前割羊肉吃。古人也不只会在家门口露营,当他们决定出门游玩时,分分钟比现代人还精致。据明代高濂所著的《遵生八笺》,当时的士大夫群体在准备进山夜宿时,会带上一个“途利文具匣”:
“内藏裁刀、锥子、挖耳、挑牙、消息肉叉、修指甲刀锉、发刡等件,酒牌一,诗韵牌一,诗筒一,内藏红叶各笺以录诗,下藏梳具匣者,以便山宿。”

对比起来,当代人的露营就是小儿科了,既没有古人的诗意,动手能力也很弱,光是搭帐篷就劝退了很多手残星人。比如,很多小白的露营都是从海边开始的,本想着伴着温柔的海浪声入眠,迎着壮观的日出醒来,结果因为帐篷没搭好,一整晚都在嚼风沙。
如果遇上暴雨更惨,大部分初次露营的人都没有面对恶劣天气的经验,只能眼睁睁看着帐篷被大风刮跑,或者被暴雨袭击得到处漏水。所有的诗与远方,在实操起来才知道有多艰辛。因此,更多懒得学习扎营技巧的人,会选择更简便的露营方式——前往拎包入住的“帐篷酒店”。
承认吧,你真的不懂露营
怎么玩才会更有诗意?

当然游玩这个事最早差不多要追溯到孔夫子那里去了,毕竟曾点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老夫子也希望过上这样的日子。
暮时时节出去春游,是再愉悦不过的事了。 让我们看看古人们是如何去游玩的。

一次浪漫小雨的春游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
诗人以清新的笔意画出了江南的水乡。燕子桃花,春光明媚。断桥水涨,舟上湖阔。这哪里是小舟撑出柳荫来,分明是小船满载送春来嘛!满满的春意,浓浓的春情。

一次酒足饭饱的春游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分别就是陆游去农家乐玩了一天的景象嘛。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处处都是惊喜。玩得太嗨了,所以还预定了下一次还要去。古风依存的乡村人们是多么的淳朴。下次有时间一定要再去喝一杯。

一次清新唯美的春游
《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先坐小船再过桥,清新春光乐逍遥。杏花灼灼,烟雨绵绵,杨柳依依,轻风拂面。这就是杏花烟雨江南的画面感啊。春的柔和温暖,春的细腻迷人,都在画面全部体现。还有什么比这更美的春光呢?春风真的会让人沉醉的,这话真没有骗人。

一次野趣十足的春游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乡间田园是最接近自然生活的。暮春时节,花已落,叶未盛,儿童在一片金黄的花海之中追扑黄色蝴蝶的景象,多么的春意盎然。没有一个字写春天,春天却就在你的眼前。这样的春天你想不想要?

一次流连忘返的春游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算是春游诗中的极品了。湖光水色,处处莺歌燕舞,百花绽放,让人目不暇接,青青浅草才刚刚遮住马蹄。春日丽景,春光绮丽,让人心旷神怡。一路上美不胜收,让人陶醉在鸟语花香之中,感觉怎么也看不完,哪怕是走完了这段绿杨荫中的白沙堤,还是觉得得意犹未尽,让人流连忘返。

一次温柔沉醉的春游
《踏青》
宋·赵汝燧
四野春工遍,
柔风动赏心。
踏青喧柳陌,
举白醉花阴。
惠风和畅,春日暖阳。这样美好的时光就是用为欣赏的,这么快乐的时光就要在花丛中饮酒沉醉才是雅事啊。如同史湘云醉卧芍药丛,花美人更美。

一次邂逅爱情的春游
《思帝乡·春日游》
唐·韦庄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要不说唐朝真的开放呢,妹纸春游时看到了花美男,就勇敢地想去追。哪怕是有一天被抛弃了也绝不后悔。难不成这就是“不求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的唐朝版?单身狗友友们要多出门,不要宅家里,宅家里是没有出路的,是找不到对象的。出去浪,才有脱单的希望!

一次多情无情的春游
《蝶恋花·春景》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虽说人们总认为苏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但其实苏轼内心也住着一个小公主的。暮春时节,春已逝,夏未至。枝头的柳绵越来越少,青春越来越远,时光流逝最易把人抛。然而就是这样,只听得墙内佳人笑,青春欢愉,行人徒慕,公子多情,却被无情所恼。恼的不是佳人,而是年华的无情。这春游,弄得挺伤感的,不游也罢。

一次失望且希望的春游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陆游的《马上作》“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采用的都是差不多的意象。甚至叶绍翁的一枝红杏出墙来也是化用陆游的诗。只要抄得好,同样是精妙。春天来了,一切新生的美好事物都是遮不住、断不开、锁不了的,它必定能冲破所有的束缚,蓬勃发展。虽然游园不值,但看见了春的讯息。这才是春游的意义所在。

一次热闹兼落寞的春游
《玉楼春·春景》
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
宋祁就是因为这首词得了一个红杏尚书的名号,可见他这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得到了多少人的喜欢。这首词上片的春色是生机勃勃,色彩艳丽。下片就完全不一样了,上片有多热闹,下片就有多落寞。人生如梦,快乐不多,不如及时行乐。来吧,友友们,我们一起喝酒。那快要落山的太阳,你也来一杯吧,把你的时光多留一会在花间。这位尚书的春酒和“踏青喧柳陌,举白醉花阴”的情绪大不一样。所以啊,同样的春游,同样的春光,人与人是各不相同的。
图文综自:九行Travel、知乎花月、诗香茶社、视觉中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