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10元手冲咖啡”阿姨爆火一年后现状:拒绝商业合作,独自守店!

涩会我剛哥 1天前 阅读数 45 #社会

2024年春天,南京街头一段关于一位花白头发、动作娴熟的老人制作手冲咖啡的视频意外走红网络。她的摊位设在鼓楼区的一条小巷里,木质桌椅、旧式炉灶、几样简单的工具,一杯手冲咖啡只卖10元,不收二维码付款,也不讲价,顾客可以先喝再付钱。人们称她为“咖啡阿姨”,也有人叫她“南京最暖咖啡摊”。那年她68岁,每天清晨五点半起床,六点出摊,风雨无阻。她的咖啡没有连锁品牌的包装和噱头,却因为那一口纯正的味道和朴实的人情味,迅速圈粉无数,成为全网点赞的“城市温度”。时间转眼来到2025年春天,当许多网红摊主早已借势扩张、成立品牌时,“咖啡阿姨”的摊子依旧静静地伫立在那个老街角。只是,曾经蜂拥而至的记者少了,争相合作的商家来了又走,但她依然坚持自己的节奏——不出镜、不做直播、不接广告、不开分店。她说:“我只想把这杯咖啡做好,别麻烦我女儿。”

从一夜爆火到登上热搜,再到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这位名叫周凤英(化名)的咖啡阿姨本以为生活会有些变化,但事实上,她选择回归平静。据附近居民透露,过去一年中,有多家食品公司、连锁咖啡品牌找到她,希望与她合作推出联名产品、打造个人IP、甚至出资帮她开一家“凤凰阿姨咖啡馆”。但这些邀约都被她一一婉拒。“他们说让我上电视、拍广告,还要给我请摄影团队,我说我不懂这些,也不想学。”周阿姨笑着回忆道,“我年纪大了,不想折腾。再说,我要是做了这些,谁来守这个摊?我走了,那些天天来买咖啡的老邻居怎么办?”她告诉记者,自己并不是完全不懂互联网的力量,也知道如果她愿意“借力”,也许能赚更多钱,但她始终有一个底线:“不能骗人,不能糊弄良心。”“我的咖啡一直就是10块钱,豆子是我亲自挑选的,水是我烧开的,火候是我掌握的。要是哪天为了赚钱偷工减料,那就不是我做咖啡的意义了。”

如今走进这条老街,远远就能闻到一股淡淡的咖啡香。摊前依旧是几张木桌,一个保温壶、几个玻璃杯,旁边放着一张写着“先喝再付钱”的小纸板。这是周阿姨坚持了三十年的习惯。“很多人起早贪黑地干活,没带零钱也没关系,喝完走人就行。”她笑着说,“我信他们。”这句话背后,是一个普通母亲对生活的理解,也是几十年如一日经营小摊练就的信任之道。在这座快节奏的城市里,她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一份慢热的情谊。很多附近的上班族、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退休教师,都成了她的常客。“有时候忙忘了给钱,下午路过还会特意送过来。”一位常客感慨地说,“她不只是卖咖啡,更像是我们街坊的朋友。”

提起家庭,周阿姨脸上浮现出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骄傲。上世纪90年代,她的丈夫因病去世,留下她一人照顾一双儿女。那时她才四十出头,在国企做采购员,跑遍全国进货,一边工作一边供孩子上学。“那时候苦啊,但我也得撑下去。”她回忆道,“两个孩子都很争气,儿子在外地上班,闺女结婚后也有自己的小家庭。我不想给他们添负担。”有人劝她:“您年纪这么大了,该享福了。”她却一笑:“我还动得了手,还能干几年。只要身体允许,我就想继续站着,让他们安心一点。”她曾有机会搬去女儿家住,但最终还是选择留在老街。“我一走,这个摊子就没了。孩子们知道我放不下,也就不再多劝。”

在这个物价飞涨的时代,10元一杯的手冲咖啡几乎成了“情怀”的代名词。但在周阿姨看来,这只是一个普通老人对生活的态度。“我不是什么‘网红’,也不是什么‘名人’。”她说,“我只是个喜欢煮咖啡的女人,愿意把最好的东西,用最实在的价格分享给大家。”她的咖啡摊没有招牌,也没有装修,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但正是这种朴素的真实感,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周凤英的故事,并非波澜壮阔,却是千千万万个中国父母的真实写照。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功绩,却用三十载的坚守,教会我们如何把日子过成一种温暖。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卖咖啡的老太太,更是一种精神:不趋利、不逐流,坚持初心,善待他人。或许有一天,她的脚步终将放缓,她的摊子也会收起。但那杯10元的手冲咖啡,早已不只是饮品,而是一段城市的记忆、一代人的温情缩影。愿每一位像周阿姨一样的普通人,都能被这座城市的善意温柔以待。愿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都能被岁月温柔相待。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涩会我剛哥

涩会我剛哥

过去的终将成为过去,与其羡慕别人的现在,不如活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