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说:治愈焦虑和强迫症只需2个简单的字
闲聊中,小林忽然说:“我觉得接纳太难了。”
当时我们坐在茶馆里,天气有点阴,我笑着问他:“接纳有什么难的?”
他皱了皱眉:“当然难啊,很多时候,不是你想接纳就能接纳的,需要很强的定力才行。”
那个眉头紧锁的样子,像极了他的焦虑症发作时的状态。
我轻笑了一下:“其实,接纳是最简单的事情。”
他显然没有明白我的话:“那你能时时刻刻接纳发生的所有事情吗?”
我明确地回答:“不能。”
他听后有些恼火:“你不是说接纳很简单吗?”
我们一起笑了。
笑声中,我知道他真的在困扰这个问题。
于是我开始给他解释。
接纳的难易接纳真的有那么难吗?
表面上看来,很多人会说是的。
就比如我的朋友小林,他觉得这个过程充满挑战,需要极强的意志力。
其实这种看法很常见,尤其是在焦虑症和强迫症患者的生活中。
每当情绪波动袭来,内心的紧张和不安仿佛会吞噬理智,让人更加难以接纳现实。
可是,为什么很多心理学家又坚持认为接纳是最简单的事情呢?
我跟小林说,接纳的方式并不单一,它可以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不需要刻意为之。
简单来说,当你不能接纳某个现实时,首先你要做的就是接纳自己不能接纳的状态。
听起来有点绕口,但这正是接纳的根本意义所在。
不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必须接纳的目标,相反,要接纳自己目前的状态,包括所有的情绪和反应。
为什么说接纳是最简单的事情那为什么说接纳是最简单的事情呢?
因为它不需要你做任何额外的努力,也不需要改变什么。
你不需要给自己施加压力,不需要刻意对抗内心的抗拒。
很简单——当你不能接纳某个事实时,你可以退一步,先接纳自己目前无法接纳的状态。
这样一来,焦虑和强迫的压力就会降低许多。
我告诉小林,不要预设接纳应该是什么样的,没有一个状态是一定要接受的,来什么就接什么。
就像一面镜子,物来则映,物去不留。
你看,镜子并不费力气去接受,它只是反映当下发生的事情。
打破执著,实现真正的接纳小林听着我的话,似乎有些领悟。
他问:“所以说,当我觉得应该要接纳某个状态时,这本身就是一种执著,对吗?”
我点点头:“是的,当你要求自己接纳这个状态时,其实也是在执著于一个状态。我们需要打破这种执著,才能真正达到接纳。”
真正的接纳是不执著的,不去预设自己应该是什么样或发生了什么事必须要接纳。
当你能做到这一点,就会发现心情轻松了很多,因为你不再给自己设限,也不会再因为达不到某个目标而自责。
当你接纳不了某件事时,接纳自己不能接纳的事实,这才是真正的接纳。
接纳的第一步接纳其实是“无为”的第一步。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了“无为”,但无为并不是消极的等待或不作为,而是一种自然的状态——与周围世界和谐共处,不以个人意志强制改变现状。
无为的智慧在于,它强调顺应自然、顺应内心,而不强求一定要达成某个效果。
接纳作为无为的开始,强调的正是这种顺应和自我接受。
要体会真正的接纳,我们需要学会不带预设、不带评判地面对一切来了又去的发生。
这个过程,是一个持续的提醒自己不要太用力、太执著的过程。
小林听了这些后,沉思了一会儿说:“我好像明白一些了。
接纳并不是要每时每刻都达到某个状态,而是一种对自己当前状态的容许。”
“没错,”我答道,“当你不再对自己能不能接纳某件事产生执著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心情其实变得更平和了。”
我们继续聊了很多,从接纳延伸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通过这次的对话,小林渐渐有了自己对接纳的理解。
焦虑和强迫症的困扰虽然还在,但他学会了如何与它们相处,不再被它们牵着鼻子走。
结尾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要求和标准束缚,总想要达到某个“理想”的状态。
可真正的智慧,往往在于能顺应自然,懂得接纳自己和周围的一切。
接纳不代表妥协,而是一种智慧的态度,让自己在面对各种境遇时,依然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与其说接纳是治愈焦虑和强迫症的法宝,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生活态度,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
接纳不仅仅是治愈的手段,它还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这份简单的智慧,值得我们一生去体会和实践。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