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被扎别整套换!补胎位置安全性对照表

轮上智界漫游 5小时前 阅读数 5 #推荐

开车上路,轮胎被扎是常有的糟心事。很多车主一遇到这情况,就纠结是该补胎还是直接换胎。别慌,今天咱就好好唠唠,不同位置被扎后的补胎安全性,让你心里有底,不再花冤枉钱。

想象一下,你正美滋滋地开着车,突然胎压监测系统 “滴滴” 响了起来,下车一瞧,得,轮胎扎了个钉子。这时候,先别慌着拔钉子,因为真空胎被扎后,一般不会立马漏气,贸然拔掉钉子,反而可能让轮胎迅速瘪掉。你可以先打开双闪,慢慢把车开到附近的维修店。要是附近实在没维修店,而你又有备胎,那可以考虑先换上备胎再去处理被扎的轮胎。

到了维修店,师傅一般会先检查轮胎被扎的位置,这位置可太关键了,直接决定了轮胎能不能补,补了安不安全。咱们先看看轮胎的构造,简单来说,轮胎主要有胎面、胎肩和胎侧这几个部分。

胎面,就是轮胎接触地面的那部分,它是轮胎最厚实的地方。要是钉子扎在胎面,而且伤口直径小于 6mm,通常是可以补的。为啥呢?因为胎面主要负责耐磨和抓地,内部结构相对简单,修补起来也容易些。一般来说,用蘑菇钉或者贴片补胎,补好后正常使用没啥大问题。不过,补过的胎在性能上肯定没法和全新的胎比,比如在高速行驶时,稳定性可能会稍差一点。但只要不是经常跑高速,日常市区通勤完全没问题。就好比我一朋友,他的车胎面扎了个钉子,补好后都跑了大半年了,啥事没有。

胎肩呢,是胎面和胎侧过渡的区域。这个位置比较尴尬,要是扎的伤口不大,有些维修师傅可能也会尝试修补,但这里毕竟不是单纯的胎面,结构相对复杂一些,补胎的难度和风险都比胎面大。就算补好了,后续使用也得格外小心,一旦发现有鼓包或者其他异常,那就别犹豫,赶紧换胎。我之前就听说过有车主在胎肩补胎后,没跑多久就出现问题了,所以这个位置还是得谨慎对待。

再说说胎侧,这可是轮胎最薄弱的地方。要是钉子扎在胎侧,那基本就别想着补了,直接换胎吧。为啥呢?因为胎侧主要起支撑和缓冲的作用,它的结构很薄,里面的帘线一旦受损,轮胎的强度就会大打折扣。哪怕伤口很小,强行修补后,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胎侧不断地弯曲变形,修补的地方很容易再次裂开,引发爆胎,这可是相当危险的。我有个同事就吃过这亏,他觉得胎侧扎的洞小,舍不得换胎,结果没开多远,就爆胎了,还好当时车速不快,没出大事。

除了补胎位置,补胎的方式也会影响轮胎的安全性。常见的补胎方式有冷补、热补和蘑菇钉补胎。冷补简单方便,就是用胶水把贴片粘在轮胎内侧的伤口处。但这种方法只适合伤口较小、位置在胎面的情况,而且胶水时间长了可能会失效,导致贴片脱落。热补呢,是通过加热使轮胎橡胶和补丁融化在一起,补得比较牢固,但对维修师傅的技术要求高,要是操作不当,容易把轮胎烤坏。蘑菇钉补胎可以说是目前比较理想的补胎方式了,它不仅能从内侧堵住伤口,那根 “蘑菇柄” 还能从外侧穿进伤口,就像给伤口打了个补丁又加了个铆钉,补得很结实,适用的伤口范围也比较广,不过价格相对贵一点。

另外,不同品牌的轮胎,对于补胎次数和补胎位置的要求也不太一样。像邓禄普、固特异等品牌,可能只允许补一次胎,超过了就不在质保范围内了;而米其林等品牌,允许补胎三次。但不管品牌怎么规定,从安全角度考虑,咱尽量还是别让补过的轮胎频繁上高速或者跑长途,要是补胎次数超过一次,也最好把轮胎换到非驱动轮或者作为备胎使用。

总的来说,轮胎被扎后,别盲目决定换胎还是补胎,先看看被扎的位置,再听听维修师傅的专业意见。补过的轮胎在使用过程中,也要多留意,定期检查轮胎的气压、磨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希望大家都能平平安安开车,顺顺利利出行。

要是觉得这篇文章有用,就请动动你发财的小手点个赞、关注一下吧,祝你往后开车一路顺畅,财源广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轮上智界漫游

轮上智界漫游

带你漫游未来出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