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被爱都是一种能力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很爱一个人,却总是把关系处得一团糟?
或者,当别人对你表达爱意时,你反而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回应?
这世上最让人无奈的事情之一,大概就是:
我们天生渴望爱,却未必懂得如何去爱;我们期待被爱,却常常不知道如何接受爱。
爱与被爱,看似是本能,实则是一种需要练习的能力。
就像游泳,没人天生就会换气,总要呛几口水才能游得顺畅。
感情也是如此,光有真心不够,还得有“爱的技术”。
很多人误以为,爱就是拼命付出——我给你最好的,你就该感动。
但现实往往是:你给的,未必是对方想要的;你拼命给的,反而成了对方的负担。
《庄子》里有个故事:鲁侯养鸟,给它奏乐、喂肉、供酒,结果鸟三天就吓死了。
庄子说:“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意思是,鲁侯是用养自己的方式养鸟,而不是用适合鸟的方式养鸟。
感情里不也一样吗?
真正的爱,不是自我感动式的牺牲,而是“精准投放”——知道对方需要什么,并以他能接受的方式给予。
否则,你的爱再浓烈,也只是在满足自己的付出欲,而不是在滋养对方。
有些人能痛快去爱,却很难坦然接受爱。
别人对他好一点,他就浑身不自在,要么急着回报,要么怀疑对方别有用心。
这种“不配得感”,往往源于成长经历。
比如小时候得到的爱有条件——“考得好才值得被夸”“听话才有糖吃”,于是潜意识里认定:
爱是需要争取的,而不是自己天生就该拥有的。
但健康的爱,本就应该像阳光——它普照大地,不会因为哪棵草长得不够高就拒绝照耀。
学会被爱,就是学会承认:“我值得,不需要理由。”
爱需要勇气,但不能只有勇气。
就像炒菜,光有猛火不行,还得掌握火候。
有些人一爱就上头,完全失去自我,结果往往是被辜负;
有些人则过于谨慎,生怕受伤,爱得束手束脚,最后错过了本该美好的关系。
孔子讲“中庸”,其实爱情里也需要这种智慧——既要敢全情投入,也要保持清醒;既能享受甜蜜,也能承受风险。
真正的爱,不是赌博式的孤注一掷,而是像高手下棋,走一步看三步,既能享受过程,也能承担结果。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你明明在表达爱,对方却完全感受不到。
这可能是因为,你们用的不是同一种“爱的语言”。
心理学家盖瑞·查普曼提出,人们表达爱的方式主要有五种:肯定的言语、精心的时刻、礼物、服务的行动和身体的接触。
如果你习惯用“服务的行动”(比如为对方做饭)表达爱,而对方期待的是“肯定的言语”(比如甜言蜜语),那么你的付出再辛苦,对方也可能无动于衷。
爱要流动,必须“编码”和“解码”匹配。
否则,就像你用中文表白,对方却只懂法语,再深情也成了对牛弹琴。
爱与被爱,其实是一场修行。
会爱的人,不是天生幸运,而是早早摔过跟头,学会了调整姿势;
能被爱的人,不是运气好,而是修通了“我值得”这三个字。
那么,你的“爱商”如何?
是否曾在爱里用力过猛,反而吓跑了对方?
或者,当爱降临,你却因为害怕受伤而推开?
又或者,你和伴侣的“爱的语言”根本不在一个频道?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觉得,爱与被爱,哪一种能力更难修炼?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